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後門橋·東不壓橋·東板橋

(2008-12-07 02:32:30) 下一個

          (隨筆)

  日新月異,北京已是高樓林立的大都市。兒時的那個北京城,那個巨大的村莊不見了。說起來不到半個世紀,現在一想似乎都是很遙遠的過去。夏天站在後海銀定橋一望,岸柳成蔭,綠綠的柳條隨風飄動,遠遠的西山在藍天、白雲下清晰可見。冬天跑到景山公園最高的亭子上往北一望,四合院重重疊疊,所有的瓦房頂上都蓋著潔白的雪。春天裏成千上萬的雨燕鳴叫著在鼓樓頂上上下翻飛,像是交響詩。秋天到處都是濃重的色彩,銀杏明黃,楓樹紫紅……

  那時我家住地安門。北京嘛,有天安門就有地安門。地安門往北是鼓樓,途中經過後門橋。天安門南邊有個前門樓子,我想一定會有後門樓子。不過我從來沒見過,大概早先有,後來拆了吧?但這後門橋還在。那是座漢白玉橋,沒什麽坡度,公共汽車、自行車在上麵來來往往,邊上還有便道,不注意你覺不出這是座石橋。

  從地安門到鼓樓這一段,在後門橋的南邊和北邊,街道兩邊都是各式各樣的小鋪子。以一個孩子的眼光,印象最深的當然是菜市場的冷飲部。夏天那裏特涼快,一進門就聽見製冷機“匡堂、匡堂”作響,那一條條粗大的管子上都凝結著白霜。屋裏放著些桌椅供吃冷飲的人們使用。這裏不但賣冰棍,還製作冰激淋。冰激淋在當時來說是奢侈品,我們這些孩子隻能買三分一根的紅果冰棍,眼巴巴地看著售貨員往盤子裏舀冰激淋。那時候誰買這些“奢侈品”?記不清了,搞對象的?大概,什麽時候都會有談情說愛的青年男女吧。

  那兒也賣酒和各種下酒菜。來喝酒常是些老酒鬼。他們買上幾兩白酒,要上些粉腸或豬頭肉,在屋裏一坐就是好幾個鍾頭。那白酒和粉腸、豬頭肉混合起來的味道似乎很有刺激力。小時候常出沒那裏的結果,就是我現在也成為了一個酒鬼。

  記得那時人們忽然都拿著自家的襪子去一家小鋪子再加工,給襪子“尼龍加底”。化纖產品“尼龍”剛剛出現時那尼龍線的的強度讓當時的人們不可思議。用縫紉機把尼龍線縫在襪子底上,大布襪子就很耐穿。然而那小鋪子的生意沒興隆多久,很快“尼龍加底”的襪子就上市了,後來又有了尼龍襪子。不過我還是認為那小鋪子抓住了商機。隻是後來他們要及時轉向。

  靠近這條路的南頭,在十字路口附近的地方那條有個中藥房。小時候我總光顧。那時我皮膚總愛起“風疙瘩”。老人們相信中醫,於是我就灌苦藥湯子。在那兒還真有個老中醫坐堂。他皺著眉頭閉著眼給我把過脈,過後問點身體的狀況後就開方子,然後就去抓藥。夥計們看方子一通忙活,該切的切,該砸的的砸,在彌漫著藥香的氣息中,不一會兒幾包中藥就放在了櫃台上。那藥可真難喝,大人在邊上勸道:“還有比這更苦的呢。苦口良藥,喝了吧。”每次我都喝得淚汪汪,要嘔吐。後來那中藥房有了“防風通聖丸”,那一小粒一小粒的藥丸比中藥湯好對付多了。這下我對這家中藥房不再深惡痛絕。

  嗯,這家中藥房還收購作為中藥的“土鱉”--一種可以入藥的蟲子。“土鱉”在老房子內外常見到,特別一拆房子,“土鱉”到處爬。我們這些孩子抓住“土鱉”就把它們燙死,然後曬乾拿到中藥房去賣。大的兩分錢一個,三個兩分錢。別小看這點零錢,當時物價水平低,一、兩毛錢可以買很像樣的零食了。

  當鋪也是我們這些孩子們愛轉遊的地方。當時的印象是,裏麵放著各種各樣的東西,覺得那兒好像專門收購舊貨的地方。或許孩子們的直覺沒錯,那時似乎沒什麽人賣了舊貨還想著贖回來。

  後門橋那條街上還有好幾處修理鞋子的小攤兒。我是個喜歡到處搗亂,到處亂跑的男孩子,新鞋子穿不了多少日子就開綻。大人見了給一、兩毛錢讓我自己去鞋攤上去補鞋。想想看,兩毛錢就可以把開綻的鞋子縫好,還在鞋前邊補上塊小皮子,那老修鞋匠掙錢也真不易。當然,修鞋匠主要是修大人們的皮鞋掙點錢。

  那條街上理發店也有好幾家。我們男孩子理發、洗頭一次收費兩毛五分錢。我總記得逢年過節,理發店裏總有很多孩子們等著理發。理發師傅們不著急、不上火,把一個個髒糊糊的小腦袋精心修理一番,然後再洗得幹乾淨淨。那時很少看見女人來燙發,畢竟是充滿“革命激情”的1960年代,燙發有點“小資”。

  那時家家戶戶隻有收音機。人們的業餘消遣常常是讀書看報。父親下班後常常會給我兩分錢,讓我到後門橋報攤上買份北京晚報。這麽便宜?是的。當然,隻有四個版麵,不過上麵沒有廣告。我飛跑去,飛跑歸,等大人們看完,也在報上找自己感興趣的文章看上一晚上。

  小的時候為什麽會有那麽多玩兒的時間?我常和夥伴們在後門橋上玩兒。漢白玉的橋欄已經殘破,可仍能顯現出精美的花紋,欄杆上刻著些已模糊不清的小石頭獅子。後門橋的西邊挨著什刹海--北京市裏一連串自然湖泊中的一個。我想這後門橋下過去大概是條人工挖的護城河,並連接著什刹海,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就荒廢了。我這麽說並非瞎猜,站在橋上往東看,你就能覺出來那邊地勢低了。那恐怕是平掉護城河造成的吧?

  我有個小學同學住在後門橋邊上,那時我倆是最好的哥們兒,所以經常上他家的小四合院玩耍。讓我們最興奮的事就是暑假裏跑到什刹海去遊泳。現在他家換好遊泳褲,然後隻穿著遊泳褲衝出他家的院子,再跑過連著後門橋的馬路,一直跑到什刹海邊上跳進水裏。其實那湖水並不很潔淨,但不至於像現在這樣汙染。水麵上總有大群的我們稱作“白條子”的十公分長的小魚遊來遊去。

  什刹海中間有個不大的,休整得很好的小島,上麵都是柳樹。我們常遊到小島上戲鬧。最愛幹的惡作劇就是在湖底撈出黑泥,周身塗滿,說自己是“黑人”,然後爬上柳樹縱身跳入水中。我們還在什刹海邊上,用自己做到網子撈蝦。運氣好的話,一個傍晚能撈幾十個不小的河蝦。然而釣魚人最煩我們,因為撈蝦時孩子們總大喊大叫。

  後門橋下是個修馬路的工場,有一台很大的滾筒機總是隆隆作響,裏麵攪拌著小石頭子和“臭油漆”--瀝青。加熱瀝青的大鍋裏飄出來淡淡的,但刺鼻的青煙。總有一幫戴柳條帽的工人們吆喝著忙碌。那時北京胡同裏很多都沒有“柏油(瀝青)”路麵,一下雨就成為一片爛泥路。

  後門橋東麵是大片交錯縱橫的胡同,幾十年過去了,童年的我和小夥伴們在胡同裏騎著自行車戲鬧的地方已變成什麽樣了?這便是老人們常講的“東不壓橋”一帶。具體如何劃分不得而知,反正就是這一大片胡同。那兒的胡同是窄小的,基本可以通過一輛機動車。兩車相錯就得小心翼翼了。但孩子們騎車沒問題,甚至還可以踢足球。小小的胡同裏踢足球?是呀,那你叫孩子們上那兒玩?“螺絲殼裏做道場”唄。大不了把球踢到了別人家的院子裏。

  我想“東不壓橋”這個名字一定和“東板橋”有關。東不壓橋這片胡同往南過了地安門東大街的馬路就是東板橋。這是個很大的胡同的名字。東板橋顧名思義,就是東邊的用木板修的橋。不過在我生活在地安門時,那座木頭橋早已消失。我之所以記得東不壓橋和東半橋,是因為那兒有個劈柴廠和煤廠。

  東不壓橋那邊是劈柴廠。每天下學從邊上經過總能聽到電鋸刺耳的響聲。我和小夥伴們久久地趴在外邊的欄杆上,看著電鋸神奇地把一大根不能成材的大樹幹鋸成一段段,再由一群老大媽用柴刀把那些大木段砍成一根根劈柴。老大媽一邊聊天,一邊慢慢地砍,我們當時還真羨慕哪。那劈柴堆起來可真高呀!那個年代的北京的居民基本都燒煤爐,引火劈柴的用量是相當大的。我總記得冬天早上上學的時候,街道兩邊住戶引火點爐子的煙霧在空中彌漫著飄來飄去。

  東半橋胡同邊上的煤廠也是孩子們好奇的地方。工人們將煤粉攙上黃土澆上些水,攪拌好了以後就用傳送帶送進機器裏。煤球一連串地掉下來,蜂窩煤一摞摞地壓出來,和劈柴廠鋸木頭一樣的神奇。

  東板橋裏還有個糧食店。家裏的老人常領著我去買糧食。我主要是把糧食背回家來,因為我像個小牛犢子一樣壯。我那時最盼著深秋糧食店賣白薯。一到那時候,糧食店就通知附近居民來買。哈,那糧食店前真是門庭若市,人們熙熙攘攘,白薯堆得像小山。大家排上幾個鍾頭的隊也不煩。真的不煩,那年頭哪兒幹什麽都要排或長或短的隊。

  那時的生活節奏也是真慢。不過我得告訴你,到處都顯得很熱鬧,到處充滿著人情味兒。

  現在地安門這條街上修了寬闊的平安大道,我所訴說的這一切再沒留下痕跡,隻留下回憶,一個“鄉音無改鬢毛衰”的人的回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