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499)
2010 (13)
2014 (101)
2015 (79)
2022 (1)
2023 (1)
(隨筆)
剛到美國咱是窮人,現在也不富有,就算比剛來時有錢,可還是愛買便宜東西,特別是吃的。周末一到食品超級市場買菜,拿著廣告專撿減價的買,而且一次買很多。廣告上寫著嘛,“最多可以買**罐(瓶、袋、盒、個等)”。有限製?巴不得賣出去呢。明知是經理們的推銷詭計,可還是要買。“買一,送一”,買!“特別降價”,買!“購物超過25、50、75美元者有相應的免費商品贈送”,不得了,更得多多地買啦!買那麽多食品往哪兒放呀?家裏不是有冰箱嘛,先存著唄。長此以往的結果就是冰箱裏永遠塞滿了食品。
過去咱在大陸經曆過所謂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又在農村“上山下鄉”了九年多,那是物質極端匱乏的歲月,吃得肚圓倒在床上哼小曲的時候不多,所以現在看見冰箱裏都是吃的,打心眼兒裏不由自主地樂;每每在屋子裏一通情不自禁地雀躍,吃得越胖就越覺得自己肥美。肥妻、肥女(她們並不胖,可誰讓是二肥的妻子、女兒)在一邊心裏納悶,這位到底是餓狼托生,還是天篷元帥轉世?她倆不愛吃肉,簡直是天生的素食主義者,當然體會不出“肉食動物”天天有吃不完的肉的神魂顛倒。
肥妻、肥女總抱怨冰箱裏存了太多的肉,其實咱一點也沒舍不得吃,絕對不打算虧待自己消化能力超強的肚子,可買得太多你有什麽辦法?我是告誡自己:買得太多了吃不了。但見到便宜的肉就是要買,挨餓的感覺太可怕了!潛意識裏就怕沒東西吃。
然而漸漸地,我開始抱怨了,“美國的各種肉都不如中國的香!豬肉、牛肉有很重的腥氣味兒;雞肉、鴨肉是雞味兒和鴨味兒,但是很濃的,雞屁股、鴨屁股特有的味道。”我用各種烹調手段去中和、壓住這些影響食欲的氣味。燉肉時放各種佐料,除了薑和料酒外,還放花椒、八角、桂皮,甚至某種味道很特別的泰國香料(樣子像樹葉)和桔子皮;有時我也會往正在燉著的肉裏放一點綠豆,或醬豆腐;總之,咱想了很多辦法,但都效果不佳。中國朋友們也有同感,大家一致認為,美國的家禽、豬和牛喂了太多的飼料魚粉,所以肉都有腥味。可為什麽肉不體現出魚的腥味呢?
不過在中國餐館咱並沒有吃出肉的什麽腥味,隻能自歎烹調手段太差勁了。一位開過餐館的朋友聽到我對他的恭維,笑了一下:“很簡單,你買來的肉存放了太長的時間。所以再怎麽做也不好吃了。”真的?確實。超級市場買來的肉也是冷藏的,但冷藏的溫度比家裏電冰箱的溫度低得多,所以能較長時間的保鮮。但這些肉買回來放在冰箱裏就不同了。冰室裏溫度雖然在冰點以下,但肉還是會漸漸變質。這種變質不是說肉臭了,而是味道起了變化,就跟食用油放久了會“哈喇”一樣。原來如此。
啊哈,這有點像使用電腦。如果你七、八年前花兩千美元買個486型的電腦,卻放著不用,以為是價值不變的寶貝,那可是天大的傻瓜,因為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現在486型機現在恐怕已經毫無價值了。可為什麽古董越存越有價值呢?因為稀有,甚至絕無僅有呀。所以別把冰箱裏的凍肉當古董,很快地吃掉,最大限度地實現其使用價值。
我做飯還有另外一些體會。牛肉、豬肉燉好了連吃幾天後味道不會有太大變化,雖然不如第一頓可口,但也不會變得很難吃;但雞肉就不同了,吃第二頓味道就差了許多。同樣份量的肉,炒肉片會比燉肉多,因為燉肉會從肉裏跑出許多水份,而炒肉片是盡量保持肉裏的水份。但是炒肉片到了下頓就不好吃了,無論炒的是豬肉片,還是雞肉片。
又悟出了什麽道理?水份大的東西很難保持質量唄。燉肉時牛肉水份跑出來的最多,所以吃上幾天味道都還可以;而雞肉正相反。炒肉片盡量保持肉的水份,現炒現吃沒問題,但到了下一頓水份就與肉分離,口感當然就差了。記住,有水份的東西的質量持久不了。
平心而論,美國的豬肉確實有較重的腥氣,這是品種問題。如果你不喜歡這種味道,可以往肉裏放一點魚幹。在我們浙江老家,這種燉肉的方法叫“醃燉鮮”。肉燉出來後有股濃濃的魚幹的味道,豬的腥氣味自然就沒有了。這當然是證明,骨幹的作用有多大,幾塊魚幹就可以改變一鍋燉肉的味道。
美國的豬骨頭燉起來腥氣尤其重,因為這味兒就是從骨頭裏冒出來的。看來骨子裏的東西隱藏得最深,也不可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