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9最新國產大片】【孫海英王學兵】【高考1977】高清DVD修正版

(2009-04-21 07:33:08) 下一個

◎譯  名 高考1977/高考·1977
◎片  名 Examination1977
◎年  代 2009
◎國  家 中國
◎類  別 劇情
◎語  言 普通話
◎字  幕 簡體中文
◎文件格式 DVD-RMVB
◎視頻尺寸 544 x 288
◎文件大小 1CD
◎片  長 105mins
◎導  演 江海洋 Haiyang Jiang
      吳天戈 Tiange Wu ....執行導演
◎主  演 王學兵 Xuebing Wang
      孫海英 Haiyin Sun
      周顯欣 Xianxin Zhou
      趙有亮 Youliang Zhao
      周大勇 Dayong Zhou


◎簡  介 

劇情:

“那是一個老人、一個智者,叫醒我們,他說,孩子們,走,我們讀書去……”

1977年12月高考製度的恢複是“總設計師”**書就的大手筆,也為日後中國社會的變革埋下重要的伏筆。

本片故事立足於東北某農場三分場一堆來自北京和上海的知青,他們中有被分場革委會主任(老遲)看好的接班人(北京知青潘誌友),更多的則是不堪農場生活,苦苦期待改變 “知識青年”命運的青年人(上海知青強子、陳瓊、小根寶等)。在那個意義非凡的年份的夏秋之際,**的複出,高考製度的變革讓幾乎在苦中作樂的環境中日益麻木的他們看到了希望……

但是,就他們所處的年代和環境,要想真正走出“鯉魚跳龍門”的一步,甚至僅僅是獲得嚐試的資格都談何容易,誌願報考和單位推薦的顛覆、青春的萌動和農場管理者思維的差異、渴望改變命運和家庭成分曆史“斑點”之間的鴻溝……不同的人,圍繞著小小的紅色公章,做著命運的搏擊。強子的絕食、小根寶的意外棄世、陳瓊的反革命父親風波……他們的身上凝縮著“知青”這個特殊類群所承受的曆史苦難。

結局是喜劇的,所有的矛盾在“人性”這兩個字中悄然冰融,甚至可以說有點跨越曆史的理想主義。而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現在,當我們回味恢複高考製度前後那並不長久卻異常凝重的時刻時,終於可以說:它作為曆史的一頁,畢竟已經翻過去了!來源:世紀環球在線

幕後故事:

導演江海洋感受《高考1977》

1977年的我

我是一個從學校門走向另一個學校門的人,72屆高中畢業,插隊落戶的熱潮已過,當時下農場正在逐漸開始,家裏有兩個姐姐在外地插隊落戶,所以自己就有幸可以留在上海。72年上海恢複了技校,我就進入上海冶金機械學校,也就是今天的應用技術學院,分在機械專業,方向是培養助理工程師,學習的是機械設計。覺得當時很幸運,自己還是喜歡讀書,學的也是設計。讀了兩年,期間做了校級學生幹部,文體表現很突出,做了很多學生活動,成績也不錯,畢業後就留校做了教師。而後從事了四年的冶金專業實驗室的工作,但是心裏一直想的還是自己最喜歡並且始終想從事的文藝事業。我直到今天才領悟到這樣一個道理:一個人的幸運是一生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業,人生可以有自己的追求才是真正幸運的事。

77年招生的情況很突然,真個事情感覺措手不及,各地都有各地情況,我們當時都算是受過了教育,工作還過得去,也就錯過了當年的考試。後來身邊的人都在報考各大院校,高考的形勢也逐漸明晰,78年終於決定參加高考,第一個選擇了電影學院,研究了報考條件,當年我23歲,本想報考表演係,很想做演員。但在做演員的父親的建議下還是報考了導演係,考試的要求正好和自己的修養和素質都很接近,自己又有當過學生幹部的經驗及參與教師工作的經曆,很快讓考官一眼相中,那時恰好看過很多電影的理論書籍,並且還和主考官討論起岩崎昶的《電影的理論》這本書,也講到愛森斯坦預言電影由理論到實踐的發展模式,就這樣在當時許多考生中脫穎而出。初入導演係的時候年齡算是班級裏很小的。

1978年我考進了北京電影學院可以說是到了一個新的天地,到了學校感覺人生從此有了新起點。北京電影學院的老師們非常好,導演係當時的教案材料很缺乏,但是當時非常抓緊時間學習。自己看書,還和同學借了看,幾乎所知的電影書籍我全都瀏覽了,在圖書館看到一直關燈,當時攝影係同學對著電影鏡頭拍照研究,我們就用讀書筆記和他們換著看,共同討論一起進步。十多年想要獲得更多知識的學生,加上重返課堂充滿激情的老師,他們對於知識的渴求更加強烈。

學校畢業後來到上海電影製片廠開始做自己一直想要從事的文藝事業,後來就做了導演。

天天都問自己:我是什麽,我要什麽。

我天天都問自己:我是什麽,我要什麽。我的專業是什麽,生活目的是什麽。就像第五代導演,我的那些同學一樣,比如:張藝謀,陳凱歌他們都知道“我要什麽”。其他的都不用去想,他們就在天天考慮:我要的就是這個,我要的就是電影。其實事實也就是這樣,他們現在都做的很好,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對於自己在77年高考以後的反思。可能自己有不同的命運。

第一是感恩,其次是自己命運改變的不同,再是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在不斷上升。

其次是反思:能夠感恩前輩,敢於抓住時代的機遇,反思民族和國家的多次變革。

成也高考,敗也高考。所以要不停的反思。

《高考1977》的孕育出世

我當時想要拍一部電視劇,當時這個稿子在我腦海中,很想拍高考的類型的影片。從構思的時候,就有四五個版本的方案,從各個角度切入都有。我那時候靜心想,首先想到的是老遲和不遠萬裏送高考材料給自己女兒的陳浦德,一個是純粹組織化的,一個是純粹的人。過去的人是在組織裏的,如果有幸,組織的華麗轉身可以給到當時的年輕人很多機會。他們都是最有人性的突出表現,也就從側麵寫到了當時考生在回歸人性的轉變。這兩個人物確定了,而後確定下了國營農場的組織背景,再詳盡介紹了小車站追車的場景。**在熒幕上的形象,是自己小時候的經曆和感受,也就加入到了最初的一萬三千字的電影提綱中。再融入了知青的各種形象,有留在農場的形象,也有考上回上海的知青形象。

所以在我印象中最高潮的片段是知青們坐著拖拉機去參加考試,當拖拉機半路壞掉跑不動的時候,他們奮力往火車站趕的場景,有些人互相攙著跑,還有些倒下跑不動的叫著前麵的人一定要好好考。一些人跑到火車站和站長說:“再等等,再等等,爹啊,十年就這麽一回啊。”不知道多少人在路上倒下,沒趕上火車就等於沒趕上人生的變革。當所有人在車站上傻看火車開走時,老遲作為組織的縮影他的心理開始轉變,展現出人性的浮歸,反應出了電影最想表現出的,以人為本的想法。老遲的改變為人處世的意識已經上升到民族的意識,國家的希望。從組織的階級性轉變成為內心深處的人性,恢複了對人性的尊重與關懷。

從電影到電視劇,再回來拍電影

我的第一部電視劇是《婆婆媳婦與小姑》,開始太注重畫麵質量,是受到了電影的影響。但是電影是生命,電視劇是生活,在電影不景氣的背景下,轉從電視劇身上來尋找自己的支點。也是自己的一種轉變。電視是0.7秒換頻道,和電影不同。放下了身段來拍電視劇,電視劇更多的是編劇與演員的藝術。當時自己拿著攝像機想做的很藝術,把整個場景用長鏡頭走了一遍,來到故事發生的地點,覺得很好想做片頭,結果電視台還是要剪成高潮花絮來做片頭。,也就體現了電視要迎合觀眾,要把生活縮小了。

再拍電影,《高考1977》也是機緣。電影的美是視聽效果的美,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把生活給放大了。

我從導演的角度來說,拍電視劇時,必須觀眾為主,你就要作觀眾。拍電影,你時刻要想到光影效果和自己心中所想要的效果。

與白山黑水的緣分

一開始,在廣西南丹縣找到了農場和車站,風景覺得還過得去。回到上海以後,回來和殷一璀書記聊了起來,她也是77屆的,她就說我們上海人拍片子一定要大氣。當時我就覺得上海人做事情以前第一原則隻是盡力不要把事情做壞,就是沒有魄力把事情做到最好。後來受到了殷書記的影響,我就決定要把這部電影做到最好。後來想邀請我的好友陳道明和他聊起來,他也曾是一個男知青,通過高考考進大學的,也會很有感觸。後來,他就說你為什麽不去東北,那裏有白山黑水、大小興安嶺那邊知青很多。結果我們就和美工從吉林開始找一路北上,先找到漠河車站結果室外零下40度,肯定不能拍。後來朋友介紹找到了在黑龍江小興安嶺附近的伊春市找到一個農場非常合適,當時的標語和房子都在,也找到了一個火車站,就是想如果找到一個蒸汽車頭那該多好,大家就下決心找蒸汽車頭,找了很多人去問,後來終於在鶴崗市一個礦區裏找到了一個能開又有車廂的老式蒸汽火車,當時我想真是天助我也。但是這個車頭太老,不能上軌道開。最後找到一個廢棄的車站,我們攝製組就自己搭了一個站台。

最遺憾的是伊春在秋天實在很漂亮,滿山遍野都是七彩的。白樺林裏的樹葉都是黃色的,真是很漂亮。結果我們攝製組去了,在一夜之間開始刮了陣風也就代表了當地馬上就要冷下來了。在東北很快就冷下來,室外溫度也在零下了。結果最後沒有辦法拍到伊春最美麗的時候。

拍攝的艱難險阻

首先車輛的行駛安全是一大障礙,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親身經曆危險翻車事件。那次伊春下暴雨,由於零下20度,結果地上全結成了冰,那天我一定要回到伊春,結果路上車子翻到了路邊的溝裏,險些出了意外。

還有一次下大雪,雪地裏大車不能開,當天有六十幾個演員要進農場,結果沒辦法就馬上組織他們搭了二十幾輛小車浩浩蕩蕩的車隊開進的農場。

在東北冬季室外的氣溫相當低,室外在零下的工作溫度時候很多機器都是電子的就不能正常工作了,機械上的潤滑油首先就凍住了,用棉被裹住也沒用,北京開來的大型發電車也斷斷續續供不上電。一天12個小時零下20度條件下,演職員就在這樣的環境下繼續工作確實很困難。我們要拍一場秋天的戲,在農場室內是不能生火的,演員呼氣理論上是不會有水蒸汽的,想盡了一切辦法還是沒用,結果他們就口含冰塊,開拍了就脫掉棉大衣。

令我感動的團隊

我們有一半的戲是不需要雪的,但是當時已經下了很大的雪。結果就馬上組織了一個鏟雪隊,用大型吹風機把場地打掃幹淨。當晚就用大量的木屑蓋住地麵,在上麵覆蓋塑料布,第二天就把塑料布掀開繼續拍攝。然而在我們需要雪的時候又沒有雪了,又組織了鏟雪隊到山裏去一袋一袋地運雪。這支隊伍經曆了滅學、鏟雪、造雪,所有的苦都嚐了,當時的所做深深感動了當地的工農兵。

一個開拖拉機的攝製組工作人員每天早上3點起來把拖拉機開到農場,把收費站的工作人員給感動了,感慨拍電影實在很苦,後來我們攝製組離開那裏,所有收費站的工作人員都整齊列隊來送我們,也令我們很感動。

我們攝製組的照明很令我感動,他一個人裹著兩條被子在38米的高空照明,就這樣一上就是5個小時,他確實是很敬業,覺得這個工作就是我的,結果他下來的時候凍得話也不能說了,我在心裏說:兄弟,我謝謝你。從這點來講,職工和職業的區別就是,職工化的人未必能吃這樣的苦,而職業化的人就一定能吃這樣的苦。團體和團隊都是不同的,大家榮辱共進的精神就決定了以後團隊裏每個人的成就,他們就在不斷地用行動寫著自己的履曆,我以後就肯定願意和這些人合作,現在的這個社會就是很講究職業道德的。

導演眼中的好演員

孫海英是個很好的演員,他看了劇本以後,就很希望演這個角色,說他等了好久才等到這樣一個角色。好的就是他自己也是東北人,很符合這個角色的需要,我們很快地就能溝通,他有意見還會和我爭,我們的討論都能達成一致。他自己還很能通變,用一口東北話來講台詞,這也是我所希望的。

這部戲最大的意外收獲就是周顯欣。我們曾經叫她來試過鏡,但從資曆和知名度來看她都還不夠,一直到快開拍的時候都還沒有定女主角,最後我和她談了才確定下人選,她還做了很久的功課,把對角色的分析寫了很厚的一打紙給我看。她父親正好也是77屆的,雖然可能沒有親身的經曆,但是她的職業道德非常值得肯定,一切服從攝製組的安排。我就覺得明星可以製造但是好演員絕對不可以製造。演員必須是知識分子,要對人生、對美都有認識,角色是演員賦予生命的,傳授知識傳授美。我們攝製組對周顯欣的都非常滿意,包括上影廠領導看了,武林英雄評價也非常高。她作為戲裏唯一的一個女演員,個人的知識結構給這部戲增色不少。他還寫了12篇攝製博客,確實把這件事認真來做的。他首先是一個很有前途的演員,如果有機會可以是一個很有前途的明星。

王學兵的職業風範和職業道德也特別好。王學兵和周顯欣在雪地裏的場景,當天零下二十度,他們在雪地裏拖著農具,雖然很重拖不太動,但還是很奮力的在演。和他們在溝通的時候很能根據導演的意見,也能自己發揮。所以我一直覺得角色的魅力是演員本身的魅力所賦予的。電影裏隻有差的導演,沒有差的演員,一切都要靠導演來組接和考慮。在線電影劇情則是要用來不斷適合導演所選擇的演員,表達劇本人物的鮮明特征。

導演的希望

恢複高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我們當時能夠讀大學是自己想也不敢想的。恢複了高考,也就恢複了整個民族的理性,恢複了公平公正公開。也給了這個民族一個機會。1977年12月10日這一天全民族都要感謝這一天,主要還是要感謝**,是他喚醒了我們,喚醒了沉睡中的民族。

實際上中國77屆、78屆中學生給中國未來的發展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礎,這部電影不僅僅對於77屆、78屆那些的人產生影響,而是對這一代人,以及這一代人的後代,和現在正在經曆高考的年輕人們,甚至是後代的後代都能產生影響。

希望不隻是77屆、78屆經曆過這段曆史的人去看這部片子,更希望現在所有的年輕人,甚至是80後、90後的人有空都去看一看,感受一下當時的時代。

我很想跟現在的大學生說:社會有各方麵的誘惑,也有各方麵的問題,但是在校四年時光千萬不能放鬆,隻有抓緊時間不耽誤學習,畢業以後才是真正對民族和國家有用的人。








【MU 下載連接】:   【高考1977】CD1.rmvb  【高考1977】CD2.rmvb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