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尋片回應:Courthouse On The Horseback(2006)馬背上的法庭mkv國語中英字(MGU)

(2009-04-23 23:39:54) 下一個


◎片  名 馬背上的法庭
◎譯  名 Courthouse On The Horseback
◎年  代 2006
◎導  演 劉傑
◎編  劇 王力扶
◎主  演 李保田
      呂玉來
      楊亞寧
◎影片類型 劇情
◎片  長 100 Mins
◎國  家 中國
◎對白語言 普通話
◎IMDB鏈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1064775/
◎IMDB評分 7.1/10 96 votes
◎字  幕 簡/繁/英文 + 中英雙字幕
◎編  碼 x264 + AAC
◎視頻碼率 800 kbps
◎音頻碼率 57 kbps
◎視頻尺寸 720 x 400
◎文件大小 619 MB
◎MD5值 54DC56629E5B239AB6FBDA0AD44AEACC
◎CRC值 26B8F23C
◎簡  介 
  在雲南西北蜿蜒的紅土路上,緩緩的走過來這樣一支隊伍:五十幾歲的法官老馮,即將因政策變動而離開工作崗位的摩梭族書記員楊阿姨,第一次下鄉參加馬背法庭的彝族大學生阿洛。
  隊伍的最後,是他們的特殊成員--一匹老馬。
  在普米族的山寨,老馮熱心的處理了豬拱罐罐山的事件,在摩梭人的沼澤,阿洛因為不甚,丟失了象征國家權利的國徽,老馮一行人求助當地的女長老,終於找回了國徽。最後,他們走到了阿洛新娘子的家鄉……在這裏,因為一個意外發生的小案件,他們的命運和情感發生了一係列的變化:由於和老馮的見解和看法的不同,阿洛帶著新娘子逃跑了,背叛了這條在他看來沒有前途和希望的路。
  退休的楊阿姨留在寨子裏了,失去了相濡以沫的夥伴,忽然衰老的老馮一個人走上了那條孤獨的路……

  劉傑
  1968年2月18日生於中國天津,父母為農業大學教授,幼年曾隨父母下放農村勞動。
  從小熱愛繪畫,1986年高中畢業報考美術學院時,偶然看了電影《黃土地》,遂放棄美術理想,於次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係。一九九一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係本科 代表作品:

  1992 《冬春的日子》 製片人、攝影
  2000 《十七歲的單車》 攝影指導
  第五十一屆柏林電影節評審團獎――銀
  獎 三十八屆金馬獎最佳攝影獎提名
  2006 《馬背上的法庭》 導演處女作
  第六十三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正式競賽片

  2003年我去雲南,看到了《馬背上的法庭》,之後我六次來到這裏,雲南省的寧蒗縣。
  寧蒗縣地處雲南西北部的山區,山高路遠,道路和經濟條件很差,全縣麵積6,000多平方公裏,人口21萬,有12個少數民族。至2004年底,全縣仍有19萬餘人的年人均收入不足650元人民幣。
  這裏的摩梭族還保持著母係氏族的社會形態。
  我力圖透過一支流動法庭的辦案之旅,製度下小人物的命運,折射出中國法製和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現狀,民族的問題,文化的問題,環境的問題,發展的問題,宗教的問題,傳統與現代的問題,更直接表現出司法公信力的問題。
  在這裏現代司法體製就像馱在馬背上的國徽在顛簸中緩緩向前行。
  像這樣的地區在中國有近千個,這樣的問題在中國的農村和小城鎮有著普遍性。它是真實的,真真實實的發生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
  導演的話:2003年我去雲南,看到了《馬背上的法庭》,之後我六次來到這裏,雲南省的寧蒗縣。寧蒗縣地處雲南西北部的山區,山高路遠,道路和經濟條件很差,全縣麵積6,000多平方公裏,人口21萬,有12個少數民族。至2004年底,全縣仍有19萬餘人的年人均收入不足650元人民幣。這裏的摩梭族還保持著母係氏族的社會形態。我力圖透過一支流動法庭的辦案之旅,製度下小人物的命運,折射出中國法製和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現狀,民族的問題,文化的問題,環境的問題,發展的問題,宗教的問題,傳統與現代的問題,更直接表現出司法公信力的問題。在這裏現代司法體製就像馱在馬背上的國徽在顛簸中緩緩向前行。像這樣的地區在中國有近千個,這樣的問題在中國的農村和小城鎮有著普遍性。它是真實的,真真實實的發生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
  導演闡述
  2003年我去雲南,看到了《馬背上的法庭》,之後我六次來到這裏,雲南省的寧蒗縣。寧蒗縣地處雲南西北部的山區,山高路遠,道路和經濟條件很差,全縣麵積6,000多平方公裏,人口21萬,有12個少數民族。至2004年底,全縣仍有19萬餘人的年人均收入不足650元人民幣。
  這裏的摩梭族還保持著母係氏族的社會形態。我力圖透過一支流動法庭的辦案之旅,製度下小人物的命運,折射出中國法製和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現狀,民族的問題,文化的問題,環境的問題,發展的問題,宗教的問題,傳統與現代的問題,更直接表現出司法公信力的問題。
  在這裏現代司法體製就像馱在馬背上的國徽在顛簸中緩緩向前行。像這樣的地區在中國有近千個,這樣的問題在中國的農村和小城鎮有著普遍性。它是真實的,真真實實的發生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
  用紀錄的方式呈現本真的生活
  2003年8月,《南方周末》做過一期專題,講述西南邊陲山區的基層法官們,騎著馬翻山越嶺到山林深處百姓家裏開庭斷案的故事。劉傑說看了報道後自己“ 有了一種很樸素的感動,我對幾張新聞照片尤其印象深刻,比如走在大山彎道上的馬,背上馱著國徽,還有開庭時候的農家院子,我覺得這些都特別生活化。”他被這種鮮為人知的生活原生態深深打動,“報紙上的畫麵就停在我腦子裏,揮之不去,我就很想把這些用膠片記錄下來。”“隻想呈現邊遠山區一種最真實、又很特別的生活狀態,讓不同文化背景、生活背景的人看片子時能讀出些個體的感悟。”
  曾為王小帥多部影片掌鏡的劉傑,這回完全放棄了自己在《十七歲單車》中彰顯的純熟的技法。他帶著攝製組來到人均年收入僅650元的深山老區,在那裏架起攝像機,“不用任何技巧,無論攝影還是敘事,都是最原始的。講故事就是單線條平鋪直敘,什麽插敘倒敘循環敘事這些全都不玩,老老實實講老馮的一個星期。攝影上,我不同意用任何廣角鏡頭,人的視角該多少,攝像的視角就多少,俯拍追拍都不用,隻用自然光,單一的平視視角。”
  影片的剪輯師、也是侯孝賢多年搭檔廖慶鬆說,這影片純粹得讓他想起了侯孝賢早年的作品,這樣形式純粹的影片現已不多見。導演劉傑自己笑說:“片子平淡得像杯白開水,但是我心無雜念做了這部電影,心裏夠純淨吧。”











下載請點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