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92)
2010 (93)
2011 (84)
2012 (72)
2013 (104)
2014 (74)
2017 (39)
2020 (1)
2024 (2)
現在“Table Manner,餐桌禮儀”是一個時髦的詞,在老上海的嘴巴裏,這叫“做規矩”。在家吃飯要守規矩,出去下館子更要守規矩。老底子,在知書達禮、又是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既是大人議事的當口,也是訓誡小孩子的良機。
客堂中央放一張結結實實的八仙桌,長輩坐北朝南,兒子媳婦兩邊坐定,老祖宗最疼愛的小孫子享有特權,坐在他們身邊。餐具也有所區分,條件好點的人家,祖父有專用的象牙筷,祖母則用係著細細鏈子的銀筷子,其他成員就用烏木筷或紅木筷——這些細節,都體現了敬老愛幼的傳統。
比如:
菜上來了,最好的菜擺在長輩麵前。
老人不動筷,其他人是不能開吃的。
吃飯時,小孩子不能說話,嘴巴不能發出粗鄙的吧嗒吧嗒咀嚼聲。
當你夾了一塊食物就不能再更換了。
筷頭不能像無人偵察機那樣,在菜碗上遊移盤旋,也不能一手執筷一手執匙左右開弓。
更不能用筷子敲碗,也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點點。
飯粒掉下來,得馬上拾起來送進嘴裏。
肚子再怎麽撐,最後的“飯”必須要吃一兩口意思意思。
這些都是關於“吃相”的老規矩。當然,不同地域來的人,還有一些規矩上的不同,但總而言之,為的是一個“吃相”好看。
像圖片裏小辰光吃飯,一隻手拿筷子,另一隻手如果不扶著碗,就會挨外婆一記打,隨後,寧波老太還會跟我講道理:“吃飯手不放在台麵上的,老底子是舊社會的白相寧(注:指“不用幹活就來錢的”那種人)”——30多年過去了,這個道理我一直記得,每次吃飯都會下意識地提醒自己,“手挪上來”。後來,輪到我丈母娘跟我兒子做規矩了:“筷子不能插在飯碗裏”,原來,在本地人規矩裏,這叫“插香燭”,是很不吉利的舉動。
所以,在上海人的邏輯裏,“賣相”非常重要,“坐有坐相,立有立相,吃有吃相”,這才是看一個人修養的標準。
姆媽跟我講過一個故事:過去有一富翁,家裏金山銀山,唯一的遺憾就是老婆生不出小人。後來領養了一個小癟三,給他穿新衣,住新房,教他吃大菜,還請了家庭教師教他講英文、彈鋼琴、跳交誼舞,一心想把他打造成“上海灘小開”。
這個“兒子”在蜜糖罐裏慢慢泡大了,看上去蠻像樣子了,過十八歲生日那天,富婆請了許多人來開派對,將這個新貴隆重推出。“兒子”滿麵春風,得意洋洋,跟人家的千金小姐跳舞,還當眾彈鋼琴。好了,宴會開始,主賓入座,音樂起,上冷菜,這個“兒子”拿起筷子朝自己胸前一戳,對對齊——這個不經意的動作被一位老太婆捕捉到了,馬上跟身邊一貴婦人說:這個小赤佬是叫花子出身。為什麽?因為叫花子流浪街頭討飯吃,哪來桌子凳子,筷子有長短,隻能在自己胸口上對對齊。
看,一個人的“吃相”,往往會暴露他的身份。再說一個“毛腳女婿”上門的故事:過去外婆家住弄堂,正宗72家房客,互相之間沒有隱私的。貳層樓黃家伯伯,今朝“毛腿女婿”上門,用不了一個鍾頭,全世界都會知道,大家還會評論,毛腳帶了點啥,機關槍、手榴彈、炸藥包自然一個不會少。(注:當年上海“毛腳”上門的標配,看不懂的朋友,趕緊穀歌去)
後來去打聽,黃家伯伯窮搖頭,“個小赤佬,屋裏廂沒啥教養”——吃飯兩隻手臂,像大吊車那樣支在桌子上,還不停地抖腿;筷子夾菜,兜底翻;台麵上頭,兩口小老酒下去,就歡喜吹牛皮;喝高了,最後跑到灶披間裏嘔,一股酸胖氣直衝雲宵,叫四鄰八舍搖頭歎息。一個看上去時髦的小青年,因為吃相難看,暴露了自己,原來是“洋裝癟三”!
這也應證了老上海說的,“什麽吃相,什麽人”,雖然此話未免苛刻,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總是亙古不變的。後來在上海話中,“吃相”被引申為人的行為舉止,迭個當口,“吃相”就和吃喝無關了,隻和態度有關。
當年,朱鎔基同誌當選上海市市長,作為候選人發表演講時,自我批評“對下屬,態度不好,批評疾風驟雨”,江澤民同誌在主席台上,就用上海話回應:“吃相難看,但是沒有壞心”——我們上海的市領導當年就做出了表率,市府禮堂隆重伐?台麵上用上海話又如何?
現在的年輕人,或者說是“某些人群”,有的不懂什麽禮儀,更別說什麽“吃相”了。筆者的爺叔離開上海多年,前些年從美國回來看望我爹爹,竟然當麵感歎的第一句就是:上海硬件是越來越漂亮了,但是,哪能像陸家嘴噶漂亮的地方,也要開始貼“請勿隨地大小便”,我以為這些早在上海絕跡了,還有,地鐵裏哪能嘎許多人吃零食,嗑瓜子都來了。
是呀,地鐵禁食這種問題還要擺到大眾媒體上來討論,儂想想,這是“進步”,還是“退步”呢?!
看來你跟匆匆客離得不遠,嗬嗬,不是上海吧?
原來是這樣,上海大部分說吃飽啦,慢慢用。。。
我們還有句話就是好習慣要從小養成,等大了再改就比較難了。
無所謂是哪兒的人,就像前麵的Xiaomiao說的,這些規矩不僅限於上海。以前的規矩比較多,西方比較隨意一些,俺個人希望有些規矩能被一直保持下去。
哈哈,邇冬說的是哈,俺還想告訴你,上次去你家學做蔥油餅,俺真的試了,裏麵加了點Bacon,真的很好吃呢,謝謝邇冬。
明白,用飽聽得不太多。問好。
網上感覺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不過在言行舉止和文字中也能體現出很多來。
慢用倒是經常被用,用飽不太聽到。
慢用倒是經常被用,用飽不太聽到。
有道理。
家鄉話也會忘記嗎?就是變成文字後有時要想一想,有點別扭呢。
----------------------------------------
這個黃伯伯自己應該也不是一個有教養的人. 有教養的人是不會出口就叫人"小赤佬"的. 還好意思說別人.幾句話就可看出一個人的修養.
感覺歐美要簡單一些,相對比較隨意,也可能是俺不知道太多他們的規矩。
嗬嗬,同感。
是的,還有吃飯不能留飯碗頭,要把碗裏的飯都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