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鄢烈山,這兩個人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2008-06-21 17:19:10) 下一個
鄢烈山寫了“從王石被迫道歉想起盧作孚自殺”。
  這篇文章真讓人難過。鄢烈山寫過那麽多好文章,可是他竟不知道,這兩個人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完全不能!
   盧作孚出身貧苦,自奉甚薄。辦民生公司時,他已做過新聞記者,做過教師,做過教育科長,通俗教育館館長,還常常赤腳穿草鞋奔走。長年穿民生服——一種芝 麻布的中山裝,1944年去美國參加國際通商會議,到美國才穿了西裝和皮鞋,學會打領帶。那時,為他做過翻譯的孫恩山教授寫道:“他從未拋棄他在普通人民 中艱苦一生所形成的個人簡樸習慣和謙遜品德,盡管他目前的工作和生活狀況看起來多少有點兒不協調。在他的新船上的頭等艙裏,他不惜從獲菲爾德進口刀叉餐 具,從柏林進口陶器,從布拉格進口玻璃器皿,但是在他自己的餐桌上卻隻放著幾隻普通的碗和竹筷子。甚至這些船上的三等艙中也有瓷浴盆、電器設備和帶墊子的 沙發椅,但成為強烈對照的是,他那被稱為家的六間改修過的農民小屋中,圍著破舊桌子的卻是一些跛腳的舊式木椅。”他的一位朋友說,盧作孚是“一個沒有受過 學校教育的學者,一個沒有現代個人享受要求的現代企業家,一個沒有錢的大享”。
  盧作孚先生一生儉樸。這是真的。
  二十多年前,人們 總算可以談盧作孚先生了,一位老人哭著回憶說,那時,他看到盧先生腳上的皮鞋開了口,還沒有穿襪子,勸他換一雙鞋,他說不用。還有一位老人是當年民生公司 的漆工,他和工友刷完公司辦公家具,剩餘的漆想去刷一下盧先生家裏的家具,半道上碰到盧先生,盧先生知道後,對他們說,不用不用,回去吧。
  不要談王石,更不要談他捐款多少。這兩個人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完全不能!
  盧作孚生活在中國有許多災難的時代,他和他領導的民生公司不知有過多少次捐款。
   36年四川大旱,他們捐給災區同胞;兵災,四川二十幾個縣的人流離失所,他們不但捐助,還派出賑災隊伍,曆時幾個月,為災民煮飯,搭住所,安排職業;東 北淪陷,他們為馬占山抗日隊伍捐款,派人送到東北;輪船上遇見婦女因家庭不幸輕生,他們救了人還為她捐款;抗戰時期,運送難民,各輪船船員經常捐款,有時 拿出現金,有時集體捐一日飯費,有時集體捐一日工資,船走到哪裏,就將捐款交給哪裏的機構轉交,常常是交報社的,那時報紙多是民辦的;輪船有孕婦要生孩 子,他們不但幫助找醫,也捐款給媽媽和孩子,還在船上放鞭炮慶賀。那時船上沒有女職工的,想一想那種情景,那些豪爽的水手們,喜笑顏開地為一個產婦和嬰兒 服務,多麽動人!
  為抗戰捐錢更是多多,一次,馮玉祥將軍去民生公司講演,說民生公司是救國公司,講完了,公司處務經理鄧華益站起來,代表公司當場捐一萬銀元。
   公司有同仁去世或遭難,除了公司按規定給予撫恤外,同事們還會自發捐助其遺屬,讓孩子受教育。這在戰亂中的航運企業,死人的事真是經常發生的,民生人做 這些事似乎成了習慣。沒有人逼他們,他們樂意。公司的高級幹部,工資高一些,不乏人長期捐款給自己家鄉的小學,不聲不響地造福桑梓。“造福桑梓”,我們現 在都沒有這個說法了。
  他們從不認為慈善是負擔。他們辦公司的宗旨就是服務社會,便利人群,開發產業,發展交通。盧作孚常說的就是幫助人們,幫 助社會。他們實業救國,和教育救國出發點一樣的,那一代企業家,可以說多數不是唯利是圖。盧作孚是知識分子下海實業報國,他的目的和蔡元培張伯苓辦學校是 一樣的。對了,盧作孚和蔡、張都是好朋友,那時的知識分子都是尊重盧先生,引為知已的。
  那時掙大錢的人並不都是花天酒地,或是不斷上鏡或去登山花錢。榮毅仁他爹,掙了錢在家鄉辦學,修橋修路,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中國的那一代中產階級,對國家民族的感情是實在的,他們有仁愛之心。
  盧作孚在北碚辦的學校,校名就叫“兼善”。
   盧作孚在北碚辦的中國西部科學院,完全是民辦的,沒有官方的錢,自己辦科學院,普及科學知識,做科學研究。在民生公司有一股東“文記”,10000股, 是西部科學院的專項費用,那個股息,是盧先生親筆簽條才能領,多年後,公司也沒有多少人知道了。公私合營前,還調查這戶大股東是誰。檔案裏能看到一些盧作 孚領得他任一些企業董事的輿馬費,全數捐給北碚文化基金會的條。
  盧作孚不信宗教,但中國那一代企業家,和美國的比爾蓋茨有些相通的。不把太多的錢留給後代,不以為做慈善有多光榮,隻是因為愛國愛家鄉,有仁愛心,是一種習慣。以為做慈善是負擔,在他們是不可思議的!
  盧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到底做了多少好事,不是很能查到的。他在公司原來有一股,500元,他說自己是一小小股東。1937年,公司大發展,股東們一致要獎勵盧作孚,送他股份,他不要的,後來全交出去。
   老民生公司是真正的現代企業,經營權所有權絕對分開的,公司鼓勵職工有股份,但做公司董事者,必不能做部門經理。孫恩山那句“他的新船”不對,那不是他 盧作孚的船,是盧作孚為股東們經營的船。每年的股東會,很是慎重,盧作孚和各部門經理要向股東們匯報經營情況的。有時,盧作孚還向股東們募集辦文化事業的 錢,民生公司一些董事總捐錢的,如康心如等。
  那時尊重人們的私有財產,但提倡公益事業和公德心。西部科學院的地皮是私人捐出的,蓋房子是楊森捐的大頭。當然,是盧作孚去募得的。
   抗戰時,好多文化機構和學生到北碚來,很清貧,北碚幫助他們,不許濫提房地價。盧作孚說服自己有產業的親弟弟盧爾勤盧奎傑,把他們經營的兩個小煤礦捐出 做文化基金,基金會要向政府備案,先擬基金會章程命名基金會為“盧氏文化基金會”,被盧作孚改為“嘉陵文化基金會”。這基金會的錢,支持了許多學生念書, 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還得過一萬元錢。收據還在重慶檔案館。
  盧作孚總和他的另一個弟弟盧子英說,造公產,不造私產。他家除了合川老家的幾間房子,沒有任何積蓄和財產。他那個故居,寒磣得很,現在人家居民住著,也沒有弄成什麽故居紀念館。
  盧作孚一生做了許多事,不單是一位企業家,但他僅僅作為企業家,也是中國經濟史上的一座珠峰,王石們不要說攀上,方向都沒有搞明白。王石們辦的企業哪裏是老民生公司那樣的企業?這一代生意人怎麽能與盧作孚那一代企業家相提並論?
  還有工資,臨近抗戰時,民生公司的日子最好過,總經理盧作孚的工資400餘元,不是最高,這個公司工資最高的是大船的船長,600元。公司規定的,行政管理人員沒有技術人員工資高。
  鄢烈山,盧作孚自殺不是因為逼捐哈!

轉貼自: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0&Key=0&BlogID=310338&PostID=14300936)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