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災難報道的核心價值是什麽?是反思!而不是唱讚歌!

(2008-06-15 04:49:32) 下一個
災難報道的核心價值是什麽?是反思!而不是唱讚歌!

--------------------------------------------------------------------------------




(李大同:1952年出生於中國四川。1979年進入《中Guo青Nian報》工作至今。1995年創辦《冰點》專版。2006年1月末,《冰點》被中國當局停刊,李大同被免去主編職務。李大同著有《冰點故事》和《用新聞影響今天》。)

5月12日中國四川發生大地震後,幾天內筆者接到多家外國駐華新聞機構的電話谘詢,他們共同驚訝的是中國媒體這次對地震災害的報道,有的外國同行甚至問是不是從此就開始新聞自由了。可見災難伊始,中國媒體報道的快速、公開和透明度達到了國際標準,給西方同行留下了深刻印象。

身為中國媒體的一員,筆者當然也讚賞同行們在災難開始後的表現,但並沒有西方媒體同行那樣深刻的印象。理由是,純粹的自然災難報道,在中國早已不再是一個禁區。在上世紀80年代,災難報道確實是中國媒體的禁區,那時即便是民航客機失事也不許報道,理由是對國家形象有嚴重損害,其實這也是假話,被封鎖的隻是中國民眾。

隨著中國開放程度的提高,新聞管製部門對純粹的自然災難,已經在政治上脫敏,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開始允許媒體報道,這自然也是一種進步。不過,這種進步仍是緩慢的,甚至是畸形的。原因是,當局逐漸將中國媒體的災難報道,改造成為對黨和政府歌功頌德和英雄讚歌的報道,這導致中國媒體的災難報道喪失了核心價值,而且始終未能形成成熟的模式。


災難報道的核心價值是什麽?是反思。任何災難都會造成人類社會的損失,會對人類社會的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然而損失可大可小,威脅可重可輕,關鍵在於人們是否從一次次災難中學到了東西,從而有效地彌補製度漏洞、法律闋失和預防措施。若幹年前,中國始發一地繼而蔓延全國的SARS瘟疫,其導致災難的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信息的封閉,在於地方官員的瞞報。從此中國開始設立公共衛生事件及時向社會公布的製度,也開始製定政府信息公開條例。

沒有反思便沒有進步

這次地震可反思的東西太多了。從已知信息獲知,早在10年前,就有科學家嚴厲指出這次被地震夷為平地的北川縣因處於地質斷裂帶上,決不應該在此建縣城,官員對這個警告顯然置若罔聞,為什麽?這次地震之前,中國和美國科學家都有明確的地震預告,在當今的科學條件下,地震預告當然不可能精確到某天、某地,然而這個預告是地震頻發地區,一個世紀內曾有過重大地質災害,為何不未雨綢繆,加固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處的建築?這次地震學校崩潰7000多所,死亡孩子數千人,很多學校是粉碎性倒塌,根本沒有逃生可能,這些建築是何人設計、何人施工、何人驗收、何以合格?

中國已有唐山大地震大批軍隊開到現場,卻一無救災必要工具、二無專業經驗和知識,徒手刨挖廢墟其作用於普通百姓無異的教訓,此次四川救災卻幾乎又重演了這一幕,軍人徒然望著廢墟下呼救的人束手無策,隻能等專業救險人員出手--如果軍隊必定要承擔和平時期的救險任務,那麽軍隊的建製和訓練是否相適應?在這次救災中,軍隊的通信手段、工程突擊、野戰醫療和以直升機為主的空中支援力量已看出明顯不足,是否應當改進,如何改進?

還有,為什麽中國承擔慈善救助的半官方組織紅十字會和慈善總會嚴重缺乏社會信任?以往從未見過該組織向社會詳細公布社會善款的流向和賬目,導致此次賑災中有企業家獨自挨家調查,親自向災民發放善款,而社會一致高聲要求嚴密監督數百億捐款的使用,這表明中國慈善製度和聲譽究竟缺失了什麽?

是政府沒有錢嗎?從1995到2007年,去掉通脹成分後,政府財政收入增加5.7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計增加1.6倍,農民人均純收入才增1.2倍!改革開放的成果由政府享受的最多,城市居民次之,農民分享的最少。這麽多年裏,隻有政府的收入以遠高於GDP的速度在增長,城鎮居民和農民的收入增長速度都遠低於GDP的增速。國家有這麽多收入並且收入增長這麽快,為什麽寧願在政府辦公樓和形象工程上花錢,而不是花在學校、職業救援隊伍上呢?為什麽人民對社會財富的分配毫無發言權和控製力呢?可以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可惜好景不長,中國媒體按照職業本能和職業訓練在一個星期裏的優異表現終於結束了,因為上麵不許刊登反思報道。剛剛聽到,對這次災難有初步反思的南方報業同仁,已被迫撤出災區,此前北京的某家中央級報紙,竟然還公開發文批南方報業居心不良,夫複何言!於是我們終於又看到那出宣傳老戲的上演:把災難變成慶典,把哀傷變成喜悅,把問責變成感恩,把反思變成讚美,把對生命的珍惜變成對組織的效忠,把對個人善行的感激變成對國家的頌揚(網友評論);某著名文人,竟要求災難中無辜死去兒女悲痛欲絕的父母們不要去向官員問責,以免被西方反華媒體利用,無恥到這個地步,令人歎為觀止。沒有反思,沒有依據反思而來的進步,我們就永遠不會安全。

李大同是BBC中文網中國事務特約撰稿人。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