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宋鴻兵:2010年一季度金融將動蕩 (非鏈接版)

(2009-12-19 07:50:10) 下一個

  來源:揚子晚報

2007 年,他以自己博客上的內容為雛形寫就《貨幣戰爭》一書,並成功預警美國“兩房”災難和金融海嘯,此書走紅的同時也引起諸多質疑;2009年,他又因《貨幣戰爭2》被美國《商業周刊》雜誌評為“2009年最具中國影響力的40人”之一……他,就是堪稱新銳國際金融學者的環球財經研究院院長宋鴻兵。受本報和大眾書局邀請,宋鴻兵昨天做客本報視頻直播間。金融危機還會有第二波嗎?現在投資什麽最保險?每每語出驚人的他,昨天再度針對金融危機、美元前景、百姓投資等大膽放言。

  2011年會出現更大危機

  主持人:貨幣,換一種通俗的說法,就是錢,是人人需要的價值標簽。然而,在您所著的《貨幣戰爭》一書中,您把貨幣描述成了一種殺人不見血的武器,正是這種武器,引爆了這次全球範圍的金融危機。也正因為您對金融危機的成功預言,使之前對您有懷疑的人變成了您的追隨者。今年8月,您又預言美國三個月後會再次爆發金融危機,但這次似乎沒有完全應驗。您目前還堅持金融危機會有第二波的觀點嗎?

  宋鴻兵:其實,連美聯儲、伯南克都會在預測金融海嘯方麵,犯很大錯誤。現在,客觀說,市場有兩種意見,美國紐約的一些專家,包括市場人士索羅斯,羅傑斯都有類似觀點,認為危機其實沒有結束,另外一派則保持和政府一致意見。

  全球經濟出現“V”字形反彈是絕對不可能的,現在說危機見底還太早,至少要到2011年才能真正見底。今年市場比較平靜,很多人以為危機已經過去了,其實危機的源頭是美國房貸利率的調整,美國人的房貸利率很多都是可調整的,到2011年,將有很多人的房貸利率要上調,到時很多人會還不起房貸,導致出現違約高峰,這一次的違約規模將比08年以及明年將要發生的違約要多很多,因此影響力將更大。在這次違約高峰後,由於更多的人破產了,美國的經濟將持續低迷數年,之後才會恢複。現在我們是處在兩個危機的過渡期。因為,全世界發達國家負債過度,是個普通問題,也是導致金融危機爆發的最本質內容,現在美國靠政府發債解救金融係統,讓政府堆積了越來越多的債務,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就業等問題。

  明年一季度金融將動蕩

  主持人:最近比較受公眾關注的全球經濟事件是迪拜的債務危機,對此,此前有人就把迪拜的債務危機稱為是第二波金融危機的前奏,迪拜之後,希臘又出現了國家信用問題。您認為,迪拜危機會怎樣演進?對於全球經濟的影響還會有多大?

  宋鴻兵:就像電影《2012》,先是在印度一個地方發現地下水溫升高,後來又在美國黃石公園發現了類似情況,這些現象不是孤立的,現在很多國家都存在同質化現象,現在迪拜出現了債務危機,不太可能是孤立的,未來幾個月中東地區也許都會看到類似情況。下一步西班牙等國家都有可能,包括希臘、土耳其、英國,都有可能出現調級。迪拜可能隻是一個開始,不會是一個個例,會引發一連串後續問題。

  為了刺激經濟,明年美國不得不發行大量國債,一季度計劃發行的規模是8500億美元,二三四季度分別為3000億美元、2000億美元和5000億美元,如此巨量的國債將對全球金融市場產生巨大衝擊。

  最近出現的迪拜危機和希臘債務危機不過是這一衝擊的預演,為了讓8500億美元國債順利發行,美國需要通過製造他國危機來刺激美元走強,因為當別國出現危機時,投資者會覺得還是美元安全而搶購美元,對美國來說,製造他國危機很簡單,隻要讓標準普爾等信用評級機構下調他國的債務評級就行了,因此,明年一季度全球注定會不太平,可能會有很多奇怪的事發生。對此,投資者無論是炒股、炒期貨還是做其他投資,都應有心理準備。

  “碳貨幣”會成央行資產

  主持人:對於低碳經濟您是如何看的?

  宋鴻兵:在全球氣候暖化被熱烈討論的背後,存在數萬億美元的利益。有人測算過,全球如果不搞低碳經濟,全世界會損失3萬億美元,如果現在防治,花費是30萬億美元,那是不是應該就不管了?但是,英國有一群人連續40年在打造這個概念。

  實際上哥本哈根會議前,英國有一個著名的數據機構被盜,卻從中被發現他們在係統性操作這方麵數據。有人發現,其實中世紀溫度比現在還高,現在也有一派人認為氣候變暖和人類活動無關,是太陽、月亮和地球距離決定的,完全是自然現象。但是,氣候變暖作為人類曆史上最大的公關活動,未來必會催生出碳貨幣。

  未來會出現一種“碳貨幣”,二氧化碳會貨幣化,並成為中央銀行核心資產,也就是說環保會貨幣化。所謂的“碳貨幣”概念,其實就是把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

  房產上漲“擠壓”消費

  主持人:對於中國經濟未來走向,你是怎麽看的?剛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為明年政策定調,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對此如何解讀?

  宋鴻兵:從目前看到經濟情況看,中國比主要西方國家要好,財政政策執行更迅速,更強更到位,基本上止住了下滑趨勢。但是由於已經融入了經濟全球化,和全球對接了,判斷經濟走勢,還是要看周邊國家的恢複是否堅實。這涉及到了國內經濟模式轉變,即從出口到消費導向,但消費導向不是喊口號,其實,現在絕大多數人的真實消費能力不足,有消費需求欲望,但無能力。年收入二三十萬元的富人,還是中國社會中少數,他們消費能力再強,靠少數人拉動消費,還是不現實。幾年以來,房地產上漲的負作用是,大量擠壓了老百姓真實的商品消費能力。比如當你貸了款,一半收入要還按揭,那會大量消費其他商品嗎?未來政策目標方向還要真正符合這樣的模式轉換。

  股市震蕩,不下行就算穩定

  主持人:對於明年美國股市和國內股市間的聯動關係,您是如何看的?有人認為美國股市已經反彈了50%,明年反彈空間不大,這也將影響到A股的回升。您是怎麽認為的?

  宋鴻兵:中國股市2005年以後越來越體現出和全球市場互動,逆全世界周期的越來越少,未來長期趨勢也會如此,那股民就得眼光放大,不止關注上海、深圳,還要放眼全世界,看其他市場怎麽樣。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當時中國經濟並沒有出現問題,但股市從6000點到1600點,還是受了影響。現在 3000點上下,未來不會和全球走出不一樣行情,未來發展趨勢是震蕩就不錯了,就已經穩定了。不過,相對來說,還是會好於其他股市,其他國家股市可能震蕩下行。

  黃金是可移動的硬資產

  主持人:你在多種場合發表堅定看多黃金的觀點。認為買黃金比買房更有價值。郎鹹平好像有和你針鋒相對的觀點,他指出,1980年,一盎司黃金的價格是800多美元,近 30年也就漲了200美元。民國初年,1兩黃金可以買2畝良田,5兩黃金就可以買北京一個四合院。但近100年後的今天,1公斤黃金等於25萬元人民幣,隻能買北京四合院的半個廁所。“如果你在100年前沒買四合院,而保留5兩黃金,那你今天將是一個窮人”。你怎麽看?

  宋鴻兵:要知道,房產是和地理位置聯係的,“地點、地點、再地點”,在山區和在美國大城市完全不可比。日本九十年代以來房地產價格下降了很多。而黃金卻是全球完全同步的,不像房地產要看哪個地方的才有價值。

  1979年黃金才750美元一盎司,1980年850美元一盎司,迅速上漲是因為爆發了伊朗危機。假設以850美元來看,就偏離了市場規律。但要從 1971年布雷登森林體係解體來看,黃金從35美元開始上漲。那時華盛頓一套房子房價是四萬美元,現在漲了後又跌回五萬美元。另外,1980年前,中國國內沒有公共房產市場,之後才上漲較快。投資房產或黃金不矛盾,應該都是投資配置品包括股票。房產和黃金兩者都屬於硬資產,都可對抗通脹。但黃金是可以移動的硬資產。

  用3%-5%的家庭資產買黃金

  主持人:不過,現在黃金已經漲到每盎司1100-1200美元了,現在老百姓購買是不是在高位接盤呢?

  宋鴻兵:黃金是家庭財富的一個保險,是未來“貨幣大洪水”時代的“諾亞方舟”。手上有黃金,就是定海神針,如果一個家庭有了自主房外,還有200萬閑錢放在那,我自己的話,會拿30%配置黃金和白銀。建議普通家庭應配置3%~5%的黃金,為自己的財富上個保險。

  以十年時間看,任何時間買黃金都不高。美國政府是有能力讓美元走強6個月的,所以黃金近期會有一波調整,如果真的砸到900美元附近,投資者就可以抄底,10年後做夢都會笑出聲來。這一波調整過後,金價將會一口氣衝上1500美元。知道美聯儲的董事們是怎麽投資的嗎?他們投資組合中平均持有10%的黃金,還有32%的美國以外國家的資產。

  投資不做短線 至少三年以上

  主持人:周立波說過一個笑話,大意為:當你投資失敗時,就把這看作是人生財富;當你成功時,就叫做財富人生。那如今你作為成功人士,怎樣配置個人資產?又是如何規劃自己的財富人生?

  宋鴻兵:我是A股第一代股民,當時還隻有7隻股票,但投資了一段時間後,錢來得容易去得容易,我發現太浪費時間了。上世紀90年代時,我就把工資的 15%每個月換成金幣銀幣,這樣不影響工作和升值,但累計起來非常驚人。我投資從來不做波段,不做短線。時間概念是三年以上。

  別想著一年80%回報率

  主持人:網友想知道你個人對房產、股票、黃金的配置比是怎樣的?對他們有何建議。

  宋鴻兵:我未來房地產不會再配置了。股票如有一些比較好的方向會投資,但不會在二級市場。老百姓買的是捐錢的,上市公司發的是圈錢的。現在PE太高,包括創業板。而陽光底下沒有新鮮事,曆史上這種情況發生過無數次。美國納市最高市盈率達到兩三百倍,如果所有人有足夠長時間瘋狂,才會讓這種情況持續。“搏傻”方式肯定難以持久。整個投資市場現在心態太浮躁,而投資像釣魚,是個慢活。一定要今年有70%、80%的回報率,這是不可能的。很多人恨不得明天就是億萬富翁,都想明年賺大錢,這樣做投資太累,完全沒有投資樂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