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心絞痛不一定沒有冠心病》????
———冠心病可以是“沉默的殺手”
在很多人印象中,冠心病的典型症狀就是“胸口疼、喘不過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心絞痛”。但事實上,沒有心絞痛症狀,並不代表你就沒有冠心病。這是一種極具欺騙性的疾病,有時候它就像“沉默的殺手”,在你毫無察覺的時候悄悄地威脅著你的生命。
一、真實案例:沒有症狀,不等於沒有冠心病
我的一個同學,自己就是臨床醫生,平時非常注意健康,每年體檢都正常,愛運動,甚至可以打一個小時的乒乓球不覺吃力。58歲那年,他準備去西藏旅遊,臨行前做了一個詳細的心髒檢查,結果大吃一驚——心髒最重要的一根血管竟然幾近90%堵塞!
他本人從未感覺胸悶、胸痛,也沒有乏力或呼吸困難。醫生立刻安排了冠狀動脈搭橋手術。手術後他恢複良好,如今已經健康地生活了十多年。這個案例再次提醒我們:冠心病並不總是有症狀的。
二、什麽是冠心病?
心髒是一個永不停歇的泵,它將血液輸送到全身。因此,心髒????自身也需要大量的氧氣和能量來維持工作。為此,心髒擁有一套專屬於自己的供血係統——冠狀動脈。 冠狀動脈直接從心髒泵出血液的“主幹道”——主動脈的根部發出,如同滋養大樹的樹根,遍布在整個心髒表麵,為心肌細胞輸送富氧血液。
·心髒冠狀動脈主要有兩支:
· 左冠狀動脈:負責為心髒的左心房、左心室等大部分重要肌肉供血。
· 右冠狀動脈:負責為右心及左心室後部分區域供血。 當膽固醇等物質在冠狀動脈內壁沉積,形成粥樣硬化斑塊,導致血管腔狹窄甚至堵塞時,心肌就會缺血、缺氧,這就是冠心病。當血管完全堵塞,就會導致其所供應區域的心肌壞死,即心肌梗死。
三、冠心病不一定有心絞痛:為什麽?
有些冠心病患者症狀不明顯甚至完全沒有症狀,這類情況在臨床上被稱為“無症狀性心肌缺血”或“沉默性心絞痛”。
原因可能包括:
• 個體對疼痛的敏感度不同,特別是老年人、女性和糖尿病患者;
• 身體已經建立側支循環,即繞過堵塞區域的“備用血管”;
• 心肌慢慢適應了慢性缺血狀態,不再產生明顯警報;
• 日常活動強度低,未能激發出心髒對缺血的反應。
四、冠狀動脈疾病的危險因素:
1,後天的風險因素:
A,吸煙:吸煙會損害血管並增加血栓的風險。
高血壓:迫使心髒更努力地工作,這會損害動脈。
B,高膽固醇:高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壞)膽固醇會積聚在動脈中並形成斑塊。
C,糖尿病:高血糖會損害血管並增加血栓的風險。
D,肥胖:超重會給心髒帶來壓力,並增加其他風險因素的風險,如高血壓和高膽固醇。
D,缺乏運動:運動有助於降低血壓、膽固醇和體重。
F,不良飲食: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膽固醇和鈉含量高的飲食會增加高血壓和高膽固醇的風險。
G,壓力:慢性壓力會增加血壓和膽固醇水平。
2,先天的風險因素:
A,年齡:CAD的風險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B,家族史:有患有冠風病的近親會增加風險。
C,性別:男性的風險比女性高。
F,種族:非裔美國人和西班牙裔美國人的風險比高加索人高。
G,代謝綜合征:一組疾病,包括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和腰圍大。
3,其他風險因素:
A,睡眠呼吸暫停:一種在睡眠期間呼吸停止並反複開始的情況。
B,慢性腎病:腎髒受損會增加高血壓和糖尿病的風險。
當然了,並非每個有這些風險因素的人都會患上冠心病。然而,通過識別和管理這些風險因素,您可以大大降低患上這種嚴重疾病的幾率。
五、冠心病有哪些檢查方法?
1. 心電圖(靜息或運動)
2. 動態心電圖(Holter)
3. 心髒彩超
4. 冠脈CT成像(CTA)
5. 冠狀動脈造影(金標準)
6. 心髒負荷試驗(Cardiac Stress Test)是醫學領域用於評估心髒在受控壓力下功能的診斷工具,主要通過運動(如跑步機)或藥物模擬心髒負荷狀態,監測心電圖、血壓等指標,以檢測冠狀動脈疾病、心律失常等問題。
如果你屬於高危人群,建議每年進行一次心髒篩查,尤其是冠脈CT,可以在無創的情況下了解血管是否有狹窄或斑塊。
六、得了冠心病怎麽辦?不用怕!
冠心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關鍵在於早發現、早幹預。
1. 生活方式幹預是第一道防線
• 堅持運動:每周至少150分鍾有氧運動,如快走、遊泳;
• 合理飲食:少鹽少油,避免高脂食物;
• 控製三高:血壓、血糖、血脂;
• 戒煙限酒,保持良好心態。
2. 藥物治療
包括抗血小板藥、降脂藥、擴張血管藥等,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3. 介入或手術治療
如冠狀動脈支架植入或搭橋手術,適用於血管嚴重狹窄或堵塞的患者。
七、寫在最後
冠心病就像冰山,露出水麵的隻是很小一部分。有沒有症狀不能作為判斷冠心病的唯一標準。很多人錯過了早期幹預的機會,正是因為“我沒感覺不舒服”。別等到胸口真的痛了,才想起檢查心髒;
別等到心髒“報警”了,才知道原來它早已“求救”。
關愛心髒,從警惕冠心病開始,從認識冠心病開始,主動篩查冠心病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