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摘取諾獎桂冠的五位科學家和兩個國際組織
可以說,獲得諾貝爾獎是科學家的最高榮譽和終生追求;那麽如果一個科學家一生兩次摘得諾獎桂冠的話,隻能說他們絕非尋常。諾獎有史以來至2022年,隻有五個科學家獲此殊榮,他們是:(按時間先後順序分別是)
1 居裏夫人
2 萊納斯·鮑林
3 約翰·巴丁
4 弗雷德裏克·桑格
5 卡爾·巴裏·夏普萊斯
居裏夫人
波蘭裔法國女物理學家、化學家居裏夫人(Marie Sk?odowska–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她是第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人。
1903:瑪麗·居裏、皮埃爾·居裏和亨利·貝克勒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共同對貝克勒而發現的放射現象作出了傑出工作。
1911:瑪麗·居裏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她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鐳(Ra)和釙(Po),分離出鐳,同時研究這些標誌性元素的化學本質及其化合物。
萊納斯·鮑林
美國化學家萊納斯·鮑林(Linus Pauling,1901年2月28日—1994年8月19日),分別榮獲1954年諾貝爾化學獎和1962年諾貝爾和平獎。他是2020年為止唯一一個兩次單獨獲得諾貝爾獎的人。
1954:萊納斯·鮑林獨享諾貝爾化學獎。他的貢獻在於闡釋化學鍵的本質,並將其應用於解釋複雜物質的結構。
1962:萊納斯·鮑林獨享諾貝爾和平獎。他的事跡是:反對核武器實驗,核武器擴散,核武器使用。諾貝爾獎委員會評價為:"Linus Carl Pauling, who ever since 1946 has campaigned ceaselessly, not only against nuclear weapons tests, not only against the spread of these armaments, not only against their very use, but against all warfare as a means of solving international conflicts."(即“萊納斯·鮑林,曾自1946以來不斷奔走,不僅反對核武器試驗,反對傳播這些武器,反對他們的使用,還反對一切把戰爭作為一種解決國際衝突手段。”)
約翰·巴丁
美國物理學家約翰·巴丁(John Bardeen,1908年5月23日—1991年1月30日),榮獲1956年和197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是第一位在同一領域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人。
1956:約翰·巴丁、沃爾特·布拉頓和威廉·肖克萊共同榮獲195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的貢獻在於:1947年巴丁和布拉頓共同發明第一個半導體三極管,此後一個月,肖克萊發明PN結晶體管。獲獎理由:對半導體的研究和對晶體管效應的研究。
1972:約翰·巴丁、列儂·庫珀、約翰·R·施裏弗共同榮獲197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的獲獎理由是:1957年共同提出低溫超導理論,即通常所說的BCS理論(BCS分別為他們的姓的第一個字母)。
弗雷德裏克·桑格
英國生物化學家弗雷德裏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1918年8月13日—2013年11月19日),分別獲得1958年和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他是同一領域內兩次獲獎的第二人,也是第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人,而且兩次獲獎理由都可歸結為:測序。
1958:弗雷德裏克·桑格發明酶法測定人胰島素序列,從而確定胰島素的分子結構,開創了蛋白質測序的領域。
1980:弗雷德裏克·桑格、沃爾特·吉爾伯特共同榮獲諾貝爾化學獎。他們的貢獻在於:分別使用不同的方法測定DNA的序列。Sanger法後來成為主流,並用於人類基因組計劃(HGP)的測序。
卡爾·巴裏·夏普萊斯
美國國籍,化學家。
2001(prize share 1/2):不對稱催化氧化領域的開創性貢獻,夏普利斯與美國科學家威廉·諾爾斯和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分享了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
2022(prize share 1/3):發現了可以讓分子結構單元結合在一起的方法,從而能夠有效地創造新的化合物反應。
另外國際紅十字會曾獲得三次諾貝爾和平獎;聯合國難民開發署曾三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