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一一紀念我的導師江森教授
今年是我的導師,國際婦科界久負盛名的江森教授誕辰一百周年。山東大學定於今年6月5日在山東濟南舉行江森教授百年誕辰學術紀念大會。孔北華校長知我“遠在大洋彼岸且因新冠疫情不能回囯出席”,屬予作文以記念。這恰是我多年未了的心事。
青年時期,我曾師承江先生三年,師生二人有過一段“亦師亦友”的美好過往。這麽多年來,他的音容笑貌,常常浮現在我眼前。他高尚的醫德,嚴謹的治學態度;他精湛的醫術,高超的手術技巧;他的博學多才,尤其是他在臨床實踐中精益求精的態度影響了我和他的眾多學子一生的醫學實踐;通過我們,繼而也影響了眾多中、外之後學。這也是先生對醫學諸多貢獻之一。作為他的學生之一,我義不容辭地把先生這些令人敬仰的品質與實踐傳承下去,如能激勵後學之萬一,也不負先生之教誨諄諄。
江先生對人才的發現和培養有十分獨到的理念和眼光。體現在招收研究生方麵,可謂廣開“才”路,不拘一格。我是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批大學生。一九七七年考入醫學院。一九八二年畢業後留校被分配在放射科教研室,工作兩年之後,一九八四年考入當時的山東醫學院,做江森教授的碩士研究生。彼時的山東醫學院是中國的衛生部屬醫學院,江森教授是中國婦科界,特別是婦科腫瘤和整型手術的領軍人物。而我,則是畢業於普通醫學院的放射科住院大夫。要考江教授的婦科腫瘤專業的研究生,乍聽起來簡直是天方夜譚。考前我冒昧地給江先生寫了一封信,這不是毛遂自薦,而是“投石問路”,信的內容是簡單介紹了我的情況、理想和顧慮。令我沒想到是很快就收到了先生的回信。打開信的那一刻,我瞬間被他那流暢飄逸,如行雲流水般帶有傳統中國書法功底的鋼筆字和摻雜文言文的文風所折服。信中他肯定了我的進取心,解除了我跨學科學習的顧慮。他認為有其他專業訓練作為基礎再做婦科腫瘤研究有益而無害。他鼓勵我放下思想包袱努力學習,一定會考出好成績。信的結尾用的是清人龔自珍《已亥雜詩》的最後一句“不拘一格降人才”。先生的信給了我極大的鼓舞。我遵循先生教誨,一鼓作氣,當年有幸考取了江先生的研究生。
江先生認為多學科交叉、跨學科培養醫學人才的實踐有助於開闊醫生視野。在當時的中國學術界還未完全開放的情況下,先生能有這種超前的人才培養意識,是難能可貴的。這也符合國際醫學院選拔培養醫學博士的理論與實踐。
江先生教書育人,因材施教,言傳身教,且身教大於言傳。當年我完成研究生基礎科學課程後,進入臨床學習。當時麵臨著兩個教育目標,要學會基本的臨床實踐和手術技巧,又要學會做臨床研究。他反複思考,翻閱了許多中外文獻,結合國內當時的研究條件,醫療條件和我的個人條件,最後選定課題是《卵巢癌手術前CT診斷分期與術後病理分期診斷的比較研究》。結果一箭雙雕!我在江先生和其他老師指導下,在臨床實踐中學習提高研究能力和理論知識;又在研究課題中增進專業知識和臨床經驗。經過幾年的努力學習和實踐,我學到了臨床研究的基本方法,打下良好的臨床基礎,基本掌握了規範的手術技巧。這是我在美國的臨床實踐中一展身手的基石。這裏也要特別感謝孫樹三、張文堯二位老師當年對我的手把手的用心指導。
江先生除了指導我們研究生學習臨床實踐和研究以外,他素來愛獎掖後進,給學生們提供與外地同行交流的機會。在我研究生學習的早期,他就曾帶我去北京、煙台參加學術會議,讓我得以麵見如宋鴻釗、吳葆楨、嚴仁英、蘇應寬等很多國內婦產科學界泰鬥。帶我去會見衛生部和世界衛生組織在中國的負責人……。這些機會增長了我的見識,開闊了我眼界;培養了我的自信。終生受益、終生難忘。對於我這個初出茅廬,僅是自尊心很旺盛的布衣小子尤其重要。
“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如今江先生的學生已經遍布天下,在各個方麵都做出了不凡的業績,更加映襯出先生之光輝。我之於先生,隻是眾學生中之一枚,而先生之於我,則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盞明燈。感恩報德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從師三載,惠及終身,無以報答,唯以此文表達學生感激之情,若有冒犯之處望先生九泉之下寬恕。
在先生百年誕辰之際,萬千懷念老師的弟子中我能居其一,是我之幸運!
不肖弟子 馮夫斌 寄自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