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有滋味

想要活得好, 光有願望還不夠.
個人資料
正文

囚犯的罪惡感 /阿薑 布拉姆 著 釋見諦 譯

(2008-06-04 19:35:16) 下一個

在那榮耀卻煩人的住持之職落在我身上之前,我經常拜訪位於伯斯附近的監獄。我謹慎地把我在牢獄中服務的時間紀錄下來,以便萬一那天我被判刑時,可以將功抵過。

我第一次拜訪伯斯的一座大監獄時,我對於前來聽我講演禪修的人數感到非常驚訝,並留下深刻的印象整個房間擠滿了人,百分之九十五的囚犯都前來學習禪修。可是我的話說得愈長,我那些受困的囚犯就變得愈加不安。我才講了十分鐘之後,一位囚犯,監獄裡的囚犯頭頭之一,舉起手,打斷了我的話,並表達想發問。我鼓勵他不必客氣,直接發問。

「這是真的嗎?」他說道:「透過禪修就可以學會輕功?」

此時,我終於明白:為什麼有這麼多囚犯來聽我說道,他們都打算來學禪修,屆時能以輕功飛到監獄的圍牆之外。我告訴他們這是辦得到的,可是唯有很特別的禪修者,並在訓練了許多年之後。下一回我到那個監獄教學時,隻有四位囚犯來參加禪修課。

在監獄裡說法的那些日子,我跟幾位囚犯混得很熟。從中發現一件事:每個囚犯都對他們過去所做的事感到罪過,不論白天或晚上,他們內心深處都有著罪惡感。他們隻將心事告訴親近的朋友,在大眾場合,他們臉上還是掛著一副那種目中無人、標準的囚犯表情。在贏得他們的信任,將你當作靈修的指導者之後,他們便打開自己的心,並發露出他們沉痛的罪惡感。我經常會以下一個故事來幫助他們:乙班的孩子。

乙班的孩子

幾年以前,有個教育的實驗,秘密地在英國一所學校施行。同等學齡的兩個班級,在學年結束時舉行一場分班考試,可是考試的結果從來沒有被公布。秘密地,隻有校長與心理學專家知道實情:考第一名的孩子被編在與考第四、第五、第八、第九、第十二、第十三名等的孩子同班。同時,考第二、第三名的孩子被編在另一班,與考第六、第七、第十、第十一名等等的孩子同班。換句話說,根據他們考試的結果,考得好的孩子與考得不好的孩子被平均分散地編在兩班。下一學年的任課老師也刻意地挑選,他們具有相同的能力與經驗,甚至連教室也刻意挑選具有相似設備的。每樣東西都儘量讓它相等,除了一件事:一班被稱作「甲班」,另一班為「乙班」。

雖然孩童的資質是相等的,但在每個人的心目中:甲班的孩子是聰明的,而乙班的則不那麼聰明。有些甲班孩子的家長,非常驚訝他們的孩子書讀得這麼好,於是給他們獎賞與讚美;而某些乙班孩子的父母,斥責他們的孩子書讀得不夠認真,於是剝奪他們某些待遇。甚至連教乙班老師的態度也不一樣,對學生的要求就不那麼高。一整年下來,這個假相被維繫著,接著又舉行一次年終考試。

考試的結果令人發寒,但卻不令人意外,甲班的孩子比乙班顯著地優秀。實際上,這個結果儼然他們正是去年考試排在前半段的那些人,他們變成了「甲班」的孩子。那些編在另一組的人,雖然在一年之前是相等的,現在已經變成了「乙班」的孩子。這是他們一整年來被灌輸的,也是他們被對待的情景,而且這就是他們自己所相信的因此,他們就變成了這個模樣

在超市的孩子

我告訴我的「老囚犯朋友」,絕對不可以視自己為罪犯,該視自己為一個曾經做了一件罪惡的事的人。如果他們被灌輸自己就是罪犯,被當作罪犯來對待,並相信自己就是罪犯,他們就會變成罪犯。事情就是如此演變出來的。

一位年紀小的男孩在超市結帳的地方,失手把一個盒裝的牛奶摔在地上,盒子裂開,牛奶濺得一地。「你這個愚蠢的孩子!」母親說道。
就在隔壁那一列,另一個男孩失手使一盒蜂蜜也摔下來,盒子裂開,蜂蜜也濺得一地。「你做了一件愚蠢的事。」他的母親說道。

第一位孩子終身被判為愚蠢;另一位隻被點出一個過失。第一位可能會變成愚蠢;另一位則將學會停止做愚蠢的事。

我問我牢獄中的朋友:他們犯罪的當天,還做了些什麼事?在那一年的其他日子,他們做了些什麼?在生命其他的日子裡,他們又作了些什麼?然後,我重述我「那兩塊出差錯的磚」的故事在這堵牆上還有別的磚,它們代表我沒造惡的生命啊。事實上,沒出錯的磚比出錯的總是多得多。而今,你難道是那堵值得摧毀的壞牆嗎?還是,你實在是一堵好牆,隻不過摻雜幾塊出差錯的磚罷了,正如我們其他的人一樣。

在我擔任了住持並停止前往拜訪監獄的幾個月之後,我接到一通監獄工作人員的私人電話,他要我回去,並給了我一句我一直珍愛的讚歎,他告訴我:我的那些監獄中的學生,一旦他們服完刑,就再沒有回到牢獄了。

我們都是罪犯

在前麵的故事裡,我談論到我在監獄中遇到的那些人。可是這兒所透出的消息,同樣也適用於任何「囚禁於」罪惡感牢房中的人。我們對那件「罪惡的事」感到很罪過,但是我們在那一天、那一年及這一生裡,還做了些什麼?我們能不能看到這麵牆上的其他磚塊?能不能超越那件使自己感到罪過的那件蠢事來看事情呢?如果我們專注於「乙班」的行為太久的話,我們可能就會變成一個「乙班」的人。那就是為什麼我們不斷地重複著我們的錯誤,積累更多的罪惡感。可是當看到生命中其他的部分,我們那麵牆上其他的磚,我們會得到了一個真實的角度,於是一個美妙的洞見,便猶如心靈之花般地綻放:我們應受寬恕。

放下罪惡感,永遠地

在從罪惡感中走出來的旅途中,最困難的階段是說服自己:我們應受到寬恕。到目前為止,所提到的故事是為了協助我們,可是要從囚牢中出來的最後一步,卻隻能靠自己邁出。

我的一個朋友,當他還是一個小男孩時,跟他最要好的朋友在碼頭嬉戲,為了好玩,他把他的朋友推下水去。

這位朋友被淹死了。

很多年,這個年輕人一直活在極重的罪惡感裡。那位淹死的孩子的父母便住在隔壁,在他成長的歷程,內心一直認為自己剝奪了他們的兒子。但就在那麼一天早上,正如他跟我說的,他明白他不必再感到罪過了。他走出他自己的囚牢,走進溫暖舒暢的自由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