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好學生」出社會之後,成就卻並沒有超越平均水準?關鍵差別在哪裡?
家長都希望子弟在學校是「好學生」,老師們也比較喜歡好學生。出社會以後,有不少好學生表現與年輕時一樣優秀,但有些好學生後來的成就卻未必超過平均水準。本文認為此一差別在於:如果成績好是基於「記誦答題」者,其成績與成就關係不大;如果成績好是因為會「研究發展」的,則其在校期間所養成的習慣與能力,對其一生都會有幫助。
好學生行為上的特色是:認真、努力、在乎績效(成績)表現、服從性高、比較遵守規定。而且在智力或記憶力方麵不會太差,加上多年用功讀書,可能掌握更多學理來協助提升其思考的方法。這些在職場上都是十分正麵的因素。
然而再略為深入分析,可知所謂的好學生又可分為兩種:一種人其成績大部份靠記誦,或老師教什麼,就學什麼,所學不超過老師教導的範圍;另一種人則有自我學習的能力與習慣。而通常後者才可能在職場上不斷提升其專業能力與工作績效。
自我學習的能力與特色
反之,有些在校成績普通的人,由於擁有這種「自我學習的能力與習慣」,在職場上即可持續進步,後來成就往往超越了當年的「好學生」。
根據多年經驗,我發現在工作上的自我學習,大致可以包括以下這些特色:
* 認真負責,用心不斷追求進步;
* 有足夠的觀察力與分析力,可以比較、歸納出別人或自己在進行某一項工作時,成敗的原因;
* 在心態上,樂意聽取別人的建議,不會將別人善意的指正,視為「批評」,更不會因為聽到不同的意見而勃然大怒,而且有能力去研判別人意見的正確程度,並從中選擇吸收比較正確的部份;
* 以正麵的態度來看待自己的失敗或錯誤,認為每一次錯誤都代表未來可以追求進步的契機,更不會因為發現自己錯誤而灰心喪誌;
* 有自我檢討、自我反省、自我改進的習慣與能力;
簡言之,能聽能想,樂意改進,無論「做事」、「做人」方麵,都是如此。這就是自我「研究發展」的核心。而這些背後,更根本的是積極學習追求成長、看重別人優點、對自己有所期待卻不苛責的心態,以及擁有高度正麵的內心自我形象。
目前教育體製是否有助於這種心態的形成,是需要深入思考的。(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所係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