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有滋味

想要活得好, 光有願望還不夠.
個人資料
正文

愛是要教育的

(2008-06-12 20:19:42) 下一個

一個早上的六點鐘,接到一位朋友的電話。早上六點打電話,一定有重要的事。 

她才「喂!」了一聲,就直接說,頭一天晚上,心血來潮,檢查了一下乳房, 沒有想到,一摸,就摸到了一個硬塊。  

她住在台中,但打算到台北的和信防癌中心檢查,問一下我的看法。 我說:就我對和信的瞭解,他們的病、醫關係做得很好, 醫生、護士、工作人員都非常能站在病人的立場提供服務。

萬一是腫瘤,這個時候,就是跟時間比賽。 所以,我非常欣賞她能這麼明快地做決定。 她掛上電話,就一個人搭車到台北,兩個姊姊在台北等她、陪她。

上午篩檢,下午乳房攝影、超音波掃瞄,發現是實心的,醫生們馬上開會決定, 隔天就切片。三天後,看結果,證實是惡性腫瘤,也就是乳癌。 隔週的星期三,就動了手術。從發現到動手術,前後,一共八天。

 熟識她的人都知道,她非常獨立、很會替旁人著想,總是不願意增加別人的負擔 

不要說別的,光是這一次,到台北看病,就可以看出她多麼不想麻煩家人的心情。 三個星期之內,一共跑了六次醫院,篩檢、穿刺、被告知是惡性腫瘤,全都是一個人來,一個人麵對。先生照常上班、兒子放暑假在家。 

 還好,她有好幾個姊妹,姊妹們輪流台北、台中地接送。 譬如,有一次,要到醫院,身上還帶著排血水用的引流管,不太能走路。 她的安排卻是,先生送她到車站,搭公車,再叫姊姊到台北接她。

可是,姊妹們認為不妥, 最後是姊姊開車到台中接她,陪她看完病,再由妹妹把她送回台中。 之所以這樣安排,是怕一個人,一天之內,台北、台中連著來回跑兩趟,吃不消。

前麵五次,人的情緒起伏最大、最需要人陪伴的時候,他先生隻有在她開刀的那一天早上送她來,等開完刀,就先回家了。 

第六次,是在星期六,算起來,先生是第二次送她到醫院。 我去醫院看她,她一個人在候允遙?/span> 我問:「先生呢?」 她說:「我叫他在樓上休息。」

我們兩個,就在候允已e聊天,聊了一陣子, 我說:「你要教小孩怎麼樣愛我們、要教他們怎麼樣照顧我們。」 她很敏感,說:「我跟兒子講,如果我需要幫忙, 我會跟你說。」 

我說:「這樣,他是被動的。」 我看看她,接著說 :「在知性學習上,我們很認真地教小孩,從教他叫爸爸媽媽,到ㄅㄆㄇㄈ,我們一遍又一遍地教,很有耐性,也會講究方法。但是,碰到愛人、照顧 人的時候,我們反倒不教了。」 

「事實上,我們也會等在那裡,期待他們很窩心、很體貼地對待我們。 當人不舒服的時候,也會想:『你難道看不出來嗎?難道還要我教你嗎?』

沒錯,就是要教。教他如何愛我們,免得他們將來會後悔。教他們如何照顧我們,否則,我們會陷他們扵不義。更何況,他現在學會照顧我們,將來,他才更有能力疼他的太太和小孩。  

「同樣地,先生也要教。像今天,他明明是陪著你來的,你為什麼要叫他在樓上休息?」 朋友說:「他已經很累了,我不好意思再增加他的負擔。」

我說:「任何一個健康人,都沒有辦法體會、想像生病的人的痛有多痛 你要給他機會和你一起麵對醫生、護士,麵對你的病痛。 同樣地,你也要教他怎麼樣愛你、怎麼樣照顧你。 免得他將來會後悔。不然,你就會陷他於不義。」

我稍微停了一下,說:「像現在,你就是應該叫他進來陪你一起聽醫生、護士怎麼說。」  她馬上就把先生叫進來,陪在一旁。 趁先生去繳錢的空檔,朋友跟我說:「你說得對,我知道,我會做。」

我說:「那我就再多說一點,你能夠毫無保留底和他分享你的喜、怒、哀、樂,包括痛苦與無助,在你最脆弱的時候,讓他知道你需要他的幫助,這才是對他最大的信任,在這個被信任的基礎上,他才可能感受到你對他的、真正的愛。」 

 隔天一早,朋友就打電話來說,昨天,分別跟兒子、先生談過了。 吃晚飯的時候,兒子竟然還會為她夾菜。 先生也打算在她要跑醫院時,請假陪她。

最後,她說:「謝謝你的提醒。」 

 

讀後感

人活在世上的真實價值,到底在哪裏呢?  我們受教育的目的,又在哪裏呢?

這個答案,咱們的老祖宗要比我們更清楚,那就是做聖賢人

聖賢人的中心主軸在一個字。仁以對他人的愛和尊重為基礎仁的內涵包括了聖賢必須具備的一切美德一個真正的仁者,一定會忠會孝會愛會信會義會和會平會禮會廉會恥會溫會良會恭………會主動做一切使自己完美使他人受益的事 

所以古人讀書的目的,是學做一個聖賢人,利己利人,活出生命的價值。今天,多數人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賺錢利己,活出生活的富裕 

古人之所以成爲名人,多是因為人品出眾仁物愛民,受人稱讚,亦受人敬仰愛戴。今人之所以成爲名人,多是因為能力過人長袖善舞,受人羨慕,但未必受人敬仰愛戴。所以古時多賢人,今時多能人。古時的賢人必能,但是今日的能人多不賢矣。這就是今天的社會,人人比以前物質富裕,但精神卻苦悶迷惘的病根。

原因何在呢? 教育的方向出了錯誤。教育太偏重知識的傳授輕忽了道德的培養。這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德群的龍頭老大,德育已經不但在學校消失,在家裏也不受重視。父母隻要求孩子把功課做好,學校成績單好,就是好孩子。孩子隻要會做事就夠了,會不會作人, 很多父母都不在乎,誤以爲會做事就是會快樂的保障。

會做事而不會作人的孩子,進入社會中,隻是賺錢的機器,不會快樂。因為人都需要愛與被愛,不會作人的孩子或大人,都是不懂如何愛人 愛父母都沒學會的孩子,隻會接受,不懂付出,更不會感恩,在愛人方麵是低能兒 甚至會可悲到想愛都不知如何去愛

不懂愛,不懂付出,不懂感恩的人,會陷入自我中心的迷惘裏,終其一生都會生活在心靈空虛精神貧乏之中,即使物質生活無缺,卻會缺乏生命長遠價值與意義的追求,越老越不明白自己爲什麽活著,死的時候更會有強烈的失落感。

所以,爲人父母者,如果愛孩子,就要認真的教他們如何作人,讓他們在與他人互動時,看到自己,改進自己,做個心中常存仁愛的人,做個有能力愛值得被愛的人,進而將自己人性的光明麵發揮到極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