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有我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個人資料
正文

周日瞎想

(2019-08-11 02:26:36) 下一個

我家大美下周正式進入高三啦,這兩天已經開始查看課程表了。昨天晚飯前,她得意洋洋地說,開學後的每個周一她都會非常輕鬆,因為這天是她高三項目日,整整一年她要完成一個項目,而每周一就是做這個項目的專屬日子,還一個勁兒地說每周一下午一點就能放學了。看她這樣子,我心裏還挺高興的。這個暑假她算是從高二陰影裏徹底走出來了,高中最後一年裏,我想她自己肯定有很多想法,不論是讀哪個大學哪個專業以及找課後工作等等,十八歲的孩子要考慮的事情還真不少。

回想我自己高三那會兒,除了看書做題根本沒有喘息的機會。女兒這一代從出生就跟電腦,手機互聯網連接在一起,我們老兩口有啥不懂的也就GOOGLE一下,她直接YOUTUBE。這個代溝雖然不是天翻地覆,但也是一個不小的差距。00後這一代能從網絡上搜索到近乎所有好的不好的東西,在他們還沒有判斷力的時候,家長真得要替他們把關。網絡上什麽都有,什麽都可以買到,而且很多東西還很便宜,一個不慎還真不知道會鬧出什麽幺蛾子來呢。

前兩天看CNN上一個美籍華人拍的關於中國獨生子女的紀錄片,這位女士從出生前就已經被起好了名字,很男性化的名字。父母見她是個女孩兒,也沒有替她改名字。雖然沒有看全整個紀錄片,但從采訪中不難發現這位女士對父母以及家庭長輩的怨恨。丹麥典型家庭是父母外加兩個孩子,這是因為根據丹麥國家統計局顯示的數據,每位丹麥女性必須生育1.7個孩子才能保持丹麥這個民族的繁衍,兩個孩子中還必須有一個是女孩。中國執行了三十多年的獨生子女政策帶來的結果是男女比例嚴重不均,農村很多男人找不到老婆。而且很多農村年輕人在十六,七歲左右就進城打工,父母留守在農村。城裏開銷比農村大多了,雖然錢掙得比幹農活多,可沒法跟真正城裏人相比。很多時候,出去打工的年輕人在若幹年後回到農村依然是一個人,這時候父母身體可能開始有了這個病,那個病。這個回到老家的中年人開始了替父母養老送終的日子。而城裏的獨生子女則被寵壞了很多,有的小小年紀就已經患上了糖尿病和高血壓,當然也有很多獨立自強的獨生子女,不僅讀書好,也懂得敬老愛幼。

家庭環境以及好的教育是孩子成長當中必不可少的,我看著我家大美這一路走來,真心覺得養孩子太不容易了。這麽個小東西,從在你懷裏咿咿呀呀到蹣跚走路,再到不拍摔跤學騎自行車,玩滾軸輪,學跆拳道再到跟著我爬艾菲爾鐵塔,參觀上海海洋動物館,在外灘看夜景,在中國館參加動漫畫展,在浦東三大標誌建築上都留下了她的身影,變成今年能自豪地跟著學校去紐約把她在GROUND ZERO前的身影及時發給我,從倫敦回來也不忘給老爸老媽帶禮物的暖心姑娘,父母真的是世界上最難做的功課啊。這不,我和我家先生乘女兒出去玩兒的時候已經開始慢慢籌劃空巢後的生活了。父母跟孩子之間也就這一世的緣分,好好珍惜每一天與孩子的相處吧,父母終須看著孩子的背影漸行漸遠。每一代都如此,隻不過以前我是那個往前衝義無反顧的孩子,而現在我成了那個望著孩子背影的母親。

時間真是最平和又最殘忍的東西,看似給了你無窮的瞬間,卻在給予的同時無聲無息地收網,給了你這一瞬間也就意味著你失去了生命中的這個瞬間。時間永遠隻往前,至少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裏,也許在另一個平行空間裏,時間是往後走的,甚至是扭曲的。

最近閑來會聽聽南懷瑾講解的國學,以前從未聽聞過此人。喜馬拉雅裏有很多人用他的文字來播音,我隻是對《心經》比較感興趣,就聽了一下。第一次聽完,我就給閨蜜發微信,告訴她我現在真的是到了聽《心經》修心養性的時候了,閨蜜劈裏啪啦一陣帶點辣味的嗆聲讓我發現,原來我們這年紀的中年女人脾氣還真是臭啊!哈哈哈,閨蜜和我都是急性子,從認識的時候就如此。她這些年一直東奔西跑忙裏忙外,我呢跑到這麽遠的地方讀書,做飯,生孩子,上班,各忙各的。這些年雖然斷斷續續見過幾次麵,但每次也就是吃頓飯。記得時間最長的一次是她出差上海,到我家過夜,第二天吃完早餐,她就急匆匆坐高鐵回北京了。人與人之間就是這麽不斷的錯開,見麵之後就是分開,再見麵,再分開。這一次次的分離的疊加竟然就是我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友情如此,親情如此。愛情則會給予最慘痛的分離,曾在電影電視劇裏無數次出現的摯愛生死兩別離的畫麵在生活裏真實上演時,你希望是先離開的那個,還是留下來的那個?

咋囉囉嗦嗦寫了那麽多?額,還是收住思路,準備午餐比較靠譜。鬼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