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協奏曲《梁祝》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陳鋼與何占豪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作於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於上海獲得好評,首演由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
樂曲內容來自於一個古老而優美動人的民間傳說:東晉時期,浙江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邊,有個祝員外之女英台,美麗聰穎,自幼隨兄習詩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學,恨家無良師,一心想往杭州訪師求學。
祝員外拒絕了女兒的請求,祝英台求學心切,偽裝賣卜者,對祝員外說:“按卦而斷,還是讓令愛出門的好。”祝父見女兒喬扮男裝,一無破綻,為了不忍使她失望,隻得勉強應允。
英台女扮男裝,遠去杭州求學。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學的會稽(今紹興)書生梁山伯,一見如故,相讀甚歡,在草橋亭上撮土為香,義結金蘭。
不一日,二人來到杭州城的萬鬆書院,拜師入學。從此,同窗共讀,形影不離。
梁祝同學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愛山伯,但山伯卻始終不知她是女子,隻念兄弟之情,並沒有特別的感受。
祝父思女,催歸甚急,英台隻得倉促回鄉。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裏相送途中,英台不斷借物撫意,暗示愛情。山伯忠厚純樸,不解其故。英台無奈,謊稱家中九妹,品貌與己酷似,願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貧,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時,豈知祝父已將英台許配給家住貿阝城(今鄞縣)的太守之子馬文才。美滿姻緣,已成滄影。二人樓台相會,淚眼相向,淒然而別。臨別時,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
後梁山伯被朝廷沼為鄞縣(今奉化縣)令。然山伯憂鬱成疾,不久身亡。遺命葬貿阝城九龍墟。英台聞山伯噩耗,誓以身殉。
英台被迫出嫁時,繞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慟感應下,風雨雷電大作,墳墓爆裂,英台翩然躍入墳中,墓複合攏,風停雨霽,彩虹高懸,梁祝化為蝴蝶,在人間蹁躚飛舞。
《梁祝》是單樂章、帶標題的小提琴協奏曲,樂曲結構采用奏鳴曲式,並選取民間故事《梁祝》中的“草橋結拜”“英台抗婚”和“墳前化蝶”三個主要情節分別作為樂曲的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的內容。作品以浙江的越劇唱腔為素材,綜合采用交響樂與中國民間戲曲音樂的表現手法,深入而細膩地描繪了梁祝相愛、抗婚、化蝶的情感與意境。作品內容與曲式的對應圖式如下:
(一)呈示部
輕柔的弦樂顫音背景下,豎琴緩慢的勾出幾個音符;接著長笛吹出了一段悠揚的旋律,描寫了一副春光明媚的畫麵;隨後長笛短促快速的吹奏出了優美動人的鳥鳴般的華彩旋律(呈示部:0:05 – 0:56,注:這裏音樂起止是參照以下上傳至YouTube上呂思清演奏的《梁祝》而言,下同) 。接著,雙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題,配合弦樂低聲部的撥弦以及弦樂中高聲部的拉奏,展示出一幅風和日麗、春光明媚、草橋畔桃紅柳綠、百花盛開的畫麵(呈示部:0:52 – 1:24)。
主部,獨奏小提琴從柔和樸素的A弦開始,在清脆的豎琴聲音的襯托下,在明朗的高音區富於韻味地奏出了純樸、優美、極富詩意的愛情主題。在音色渾厚的G弦上重複一次後,樂曲轉入A徵調,一高一低,給人一種甜蜜的感覺。(呈示部:1:24 – 2:52)。伴隨著笛聲,大提琴以瀟灑渾厚的音調與獨奏小提琴形成對答,描寫祝英台與梁山伯草橋結拜的情景(呈示部:2:52 – 3:33)。後樂隊全奏愛情主題,獨奏小提琴則在前附和,充分揭示了梁祝真摯、純潔的友誼及相互愛慕之情(呈示部:3:33 – 4:12)。
隨著飄揚的笛聲,跟隨著管樂的兩聲低吟之後,便是獨奏小提琴的華彩段(呈示部:4:12 – 5:22)。
在獨奏小提琴的自由華彩的連接樂段後,樂曲進入副部。副部由一個從越劇變化而來的歡快活潑的副部主題和兩個插部組成回旋曲式,其音樂風格與愛情主題形成鮮明對比。
第一插部為副部主題動機的變化發展,由木管與獨奏小提琴相互模仿而成。
第二插部更輕鬆活潑,獨奏小提琴用E徵調模仿古箏、豎琴與弦樂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國民族樂器的演奏技巧來豐富交響樂的表現力。這段音樂以輕鬆的節奏、跳動的旋律、活潑的情緒生動地描繪了梁祝三載同窗。共讀共玩、追逐嬉戲的情景。它與柔和抒情的愛情主題一起從不同角度上反映了梁祝友情與學習生活的兩個側麵(呈示部:5:22 – 8:15)。
結束部,由愛情主題發展而來,徐緩而抒情的慢板(B徵調,2/4拍子),小提琴斷斷續續的音調,將祝英台千言萬語、有口難開、欲言又止的心理狀態描繪得惟妙惟肖(呈示部:8:15 – 9:39)。接著,在弦樂顫音背景上,出現小提琴與大提琴的對答,生動地表現了“十八相送,長亭惜別”的柔情和動人場麵(呈示部:9:39 – 10:51)。
《梁祝》呈示部,小提琴:呂思清
(二)展開部
抗婚 F徵調,4/4拍子,當人們仍沉浸在梁、祝惜別的氛圍中,突然闖進大管和大提琴奏出的一個陰沉的下行樂句,定音鼓和弦樂的顫音中夾雜著可怕的大鑼聲,不祥的征兆預示著悲劇即將降臨。
接著,銅管以嚴峻的節奏、陰沉的音調,奏出了封建勢力凶暴殘酷的主題。這是展開部的第一主題,此主題每一樂句均出現休止符,並采用較強的力度,生動地表現出封建勢力的殘暴。接著,獨奏小提琴以戲曲散板的節奏,敘述英台的的惶恐不安和痛苦心情,這是展開部的第二主題。此主題中的樂句采用強烈的切分節奏,同時配合很強的力度,表現了英台誓死抗婚的場麵。作曲家此處運用恰當的節奏、力度,使音樂內容得到深化,以達到更富感染力的效果。展開部的第一、第二主題交替出現,並不斷激化,接著樂隊以強烈的快板節奏,襯托小提琴果斷的反抗音調,形成了抗婚的悲憤場麵,掀起了全曲矛盾衝突的第一高潮(展開部:0:00 – 3:58)。終於,強大的封建勢力占據了優勢,音樂突然轉入了慢板,由單簧管領奏,獨奏小提琴奏出如泣如訴的音調,樂曲由此轉入“樓台相會”部分。
樓台會 B徵調、4/4拍子,音樂趨向平靜,木管的聲音引出了兩人樓台相會的情景(展開部:3:58 – 4:13);獨奏小提琴先拉奏了極其纏綿悱惻、如泣如訴的一段旋律,笛聲在背後隱隱應答(展開部:4:13 – 5:23)。接著大提琴由同樣的旋律進入,開始和獨奏小提琴對答,兩者你進我退,我進你退,纏纏綿綿,把兩人樓台相會、互訴傾慕之情的情景表現得淋漓盡致(展開部:5:23 – 6:28)。
哭靈控訴 接著音樂急轉直下,弦樂的快速的切分節奏,激昂而果斷,獨奏的散板與樂隊齊奏的快板交替出現。這裏加了板鼓,變化運用了京劇倒板與越劇囂板(緊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現了英台在墳前哭訴的情景。這裏,小提琴吸取了民族樂器的演奏手法,和聲、配器及整個處理上更多運用了戲曲的表現手法,將英台形象與悲痛欲絕的心情刻畫得入木三分。她時刻呼天嚎地,悲痛欲絕,時而低回婉轉,泣不成聲(展開部:6:28– 9:49)。當樂曲發展到改變節拍(由二拍子變為三拍子)時,英台以年輕的生命,向蒼天作了最後的控訴。接著鑼鼓齊鳴,英台縱身投墳,樂曲達到最高潮,然後漸靜(展開部:9:49 – 10:43)。
《梁祝》展開部,小提琴:呂思清
(三)再現部
化蝶 長笛柔美地演奏出來自引子的旋律後,豎琴的級進滑奏,把人們帶入了神話般的天堂仙境,重現了開始時的那幅江南美景(再現部:0:00 – 1:11)。接著,在加弱音器的弦樂背景上,奏出愛情主題。由於弱音器的使用和鋼片琴富有特色的伴奏音型,使得這時的愛情主題具有一種輕盈飄渺、朦朧神秘、崇高的色彩,既象征一種美妙的夢幻世界,又表達出一種無限眷念、追憶、敬仰和崇敬的感情(再現部:1:11 – 2:00)。之後,小提琴獨奏愛情主題,悠揚的旋律加上背景弦樂的撥奏,中間還有兩次顫音,活靈活現的描繪了梁山伯與祝英台化為雙蝶,在花叢中自由歡樂地飛翔的情景(再現部:2:00 – 3:31)。然後樂隊進入齊奏,烘托獨奏小提琴的主題,體現了對忠貞愛情的讚美,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再現部:3:31 – 5:05)。最後,音樂進入尾聲,小提奏琴奏出最後一句旋律後,音樂減弱,神話般的仙境漸漸遠去消失(再現部:5:05 – 5:49)。
《梁祝》再現部,小提琴:呂思清
附:這裏上傳至YouTube上演奏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是由呂思清演奏、譚利華指揮北京中央樂團的版本。呂思清,青島人,1969年生。著名旅美小提琴家。呂思清4歲學琴,8歲的時候他被中央音樂學院破格錄取,成為當時中央音樂學院年紀最小的學生。11歲時被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梅紐因選入英國天才兒童音樂學校。1987年,年僅17歲的呂思清以精湛的技藝和近乎完美的表演獲得意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賽金獎,而且他也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亞洲演奏家,在這之前,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賽第一名空缺了12年之久。之後投入美國朱麗亞音樂學院著名小提琴教育家迪蕾門下繼續學習。如今,作為世界級的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的琴聲不但在中國還傳遍了美國、加拿大、英國、瑞士、俄羅斯等國家。呂思清原先使用的是一把1640年造的阿瑪蒂琴,2002年他又接受了美國斯特拉瓦底裏名琴協會提供的以曾使用者命名的“維尼亞夫斯基”瓜裏內利琴。1997年11月呂思清和陳燮陽在馬可波羅公司錄製的第四版《梁祝》小提琴協奏曲錄音被譽為當今最好的版本(《梁祝》作者陳鋼與何占豪兩人在聽過此次演出之後不禁熱淚盈眶,宣稱這是他們認為目前為止最傑出的版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