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 C 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 Op.15 這部協奏曲雖是貝多芬鋼琴協奏曲中最早出版的( 1801 年,維也納),因而取名第一,但創作年代卻排在第二,比他的《降 B 大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的完成要晚三年。從作品本身來看,第一號比第二號要成熟許多,在管弦樂法上,本曲已加入了單簧管、小號與定音鼓等樂器。這部作品是貝多芬年輕時代的代表作之一。它寫於 1798 年,那時貝多芬不到 30 歲。據說作者本人在同年布拉格的一次音樂會上首演了這部作品。這一年,貝多芬第二次訪問布拉格,他舉辦的幾次音樂會都取得了很大成功,當地一位作曲家托馬賽克聽了貝多芬的演奏以後,稱他為“演奏家們當中的巨人”。尤其讚賞這部 C 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從中看到了貝多芬音樂那強烈的個性特征和創新精神,托馬賽克又說:“我仔細傾聽貝多芬的藝術作品。對於他那富有威力和才華橫溢的演奏,感到十分欽佩。但是他從一個動機轉到另一個動機所常常采用的偏離手法是大膽的。至於靠什麽使它們有機地聯係起來,我還沒能察覺。但逐漸發展起來的樂思又被破壞。這些缺點的出現,是由於他的想象力過於豐富;它們因而常常損害了他最偉大的作品。對他無成見的聽者也常常因為這個緣故從狂喜中驚醒。在創作中追求獨一無二的特點和與眾不同似乎是他的主要創作目的。當一位婦女問他是否經常聽莫劄特的歌劇時,他說:‘我對它們一無所知,因為我不想聽其他一些人的音樂,以免失去了我的某些獨創性。’”
這首鋼琴協奏曲,是為他在 1796 年到布拉格、紐倫堡、萊比錫和柏林的旅行演出所創作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完全遵循著以莫紮特為代表的維也納協奏曲的傳統。但是,在鋼琴獨奏聲部的發展,和樂隊方麵的加強,又可以感受到這純屬貝多芬自己的風格。這首鋼琴協奏曲充滿青春的光輝的飽滿的毅力,其中民歌音調的詩意表現最吸引人們的注意。
全曲共分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 燦爛的快板 (Allegro con brio) , C 大調, 4/4 拍子,協奏風奏鳴曲形式。音樂意氣風發,主部主題堅定有力,副部主題優雅柔美。整個樂章旋律雖然平穩,但漸漸裝飾得異常華麗,主奏鋼琴的技巧性很強。 這首協奏曲以奏鳴曲式寫成,第一樂章可以明顯看到莫紮特的影響。例如,它的主題結構勻稱,獨奏的全奏段落的輪番交替配合有序,頻繁出現的音階式樂句多半是本主題素材的裝飾,而不是主題本身的發展。鋼琴獨奏部分八度強奏樂句如同一串耀眼的光柱,樂隊在呈示部結尾奏出了堅定昂然的進行曲,氣勢寬廣清新,富麗堂皇。
本樂章之開首極為克製,緊接而來的是出其不意之轉調,因而表達出個中的創意;在樂章之尾聲,出現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突破—那是由貝多芬本人親自編撰的華彩樂段,打破一貫留予獨奏者演出之風格。
第二樂章 最緩板 (Largo) ,降 A 大調, 2/2 拍子,三段體。 曲調抒情、柔美,平緩如歌的主題平和、安寧,充滿希望。本樂章以長度為主調—先由鋼琴帶出主旋律,接著由單簧管引發非常動人之情調—本樂章亦因而成為眾貝多芬協奏曲中“最長的慢樂章”。 貝多芬認為最有分量、最傾注深情的慢板樂章。也是貝多芬風格的形成和演化的一個範例,它象一首優美悅耳的小歌,但旋律進行中的朗誦式停頓和自由的節奏結構,都有一定程序的戲劇性效果。
第三樂章 詼諧的快板 (Rondo - Allegro Scherzando) , C 大調, 2/4 拍子,回旋曲形式。主奏鋼琴若無其事地奏出了回旋主題,顯得非常輕快,錯落有致的節奏顯得朝氣蓬勃。隨後是管弦樂充滿氣勢的反複,主奏鋼琴在發展部分,充分體現出作者日趨成熟的作曲技巧。最後,在一種排山倒海的氣勢之下,全曲結束。這 是一首富於技巧的回旋曲,這裏是無窮無盡的幽默主宰著一切,整個回旋曲始終保持急速的進行,它的基本主題具有十分活躍的舞蹈因素。第二主題同前一主題相對置,它的進行更為流暢,接近奧地利一首提羅爾民歌,全曲在一小段鋼琴華彩之後進入尾聲,音階式的樂句聚集越來越緊張而激烈的力度,突出,出現了一個簡短的休止,這個突然減慢的速度,更加強出結束時的歡快情緒。
貝多芬, c 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
c 小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本曲是貝多芬最早發揮其創作潛力的作品,而他本人對此曲也充滿自信。與貝多芬以前的作品相比,此曲的管弦樂部分已逐漸具有交響曲的韻味,主奏鋼琴也能發揮出鋼琴本身獨特的風格,這兩者渾然融合,構成宏偉的協奏曲。在這首作品中,他以往的鋼琴協奏曲裏的柔弱、單薄已蕩然無存,全曲洋溢著年青力壯的粗獷男性的作風。這首《第三號鋼琴協奏曲》,顯示出貝多芬的作曲手法已 " 更上一層樓 " 。而貝多芬的交響曲世界,也因此而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全曲共分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 燦爛的快板, c 小調, 2/2 拍子,協奏風格的奏鳴曲形式。 整個樂章的第一主題,由木管部分奏出,然後才由全體管弦樂合奏發展;第二主題由第一小提琴與單簧管演奏,主奏鋼琴隨後出現,與管弦樂互相展開對話式的發展,顯得威風堂堂。
第二樂章 最緩板, E 大調, 3/8 拍子,三段體形式。 樂章主題由主奏鋼琴靜靜地呈示,如祈禱般複雜、深沉的情緒回蕩其間,更有醇厚的和弦來加強樂曲氣氛。
第三樂章 快板, c 小調, 2/4 拍子,回旋曲形式。 樂章主題首先由主奏鋼琴呈現,給人以疾步攀登山坡般的急促感覺,繼而由雙簧管予以反複和發展。 樂章在進入回旋主題後,作為終結部的基礎,燦爛地結束全曲。
不過要完全深入體驗這部作品,我們還是請出樂評者 Pianosheep ,他對這部作品有著獨到的理解,下麵請閱讀他撰寫的評析。
來自 Pianosheep 的評論
一看到 c 小調,你是不是已經興奮了?那可是音樂中最有激情的音調了!並不是所有的作曲家都能夠有機會來觸摸 c 小調的。我們來看看 C 小調的鋼琴協奏曲吧 ——莫紮特最傷感的 c 小調第二十四鋼琴協奏曲、聖桑第四鋼琴協奏曲、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首首精彩,但數量卻是不多。而在交響樂方麵我隻要一說出,你保準會非常激動的!貝多芬 c 小調第五交響曲,布魯克納 c 小調第一、第二、第八交響曲,馬勒 c 小調第二交響曲《複活》,聖桑 c 小調第三交響曲《管風琴》,舒伯特 c 小調第四交響曲《悲劇》,柴可夫斯基 c 小調第二交響曲《小俄羅斯》……可以看出, c 小調的作品確實是最有影響力的。那麽,有人會不會去一起拿來感受一下體會其中之精髓呢?那可真的是很有意思的了!
為什麽今天我這麽強調 c 小調 ? 理由是,我們可以把貝多芬的音樂創作期分四個階段來研究,分別是——青年期,過渡期,成熟期,老辣期,這當然是我自己分的。我們要了解貝多芬的音樂表現,肯定要從很多細節上加以捕捉。而音調的運用是最能體現一個作曲家的功底和風格了。貝多芬確實是運用 c 小調最爐火純青的人了。 c 小調第五交響曲,想必大家已經在短歌行感受過了,那是貝多芬在成熟期的一部響徹世界的經典作品!兩首鋼琴奏鳴曲早期的《悲愴》,和最後的一首第三十二鋼琴奏鳴曲,也是 c 小調!所以, c 小調被譽為貝多芬表現“狂飆運動” 的調。也可以這麽說, c 小調就是貝多芬的命運之調。那我們就來感受和聆聽這首貝多芬在從他的青年到成熟的過渡階段創作的作品: c 小調鋼琴協奏曲。
聽過貝多芬五部鋼琴協奏曲的可以總結出貝多芬在協奏曲方麵的風格,總是以一段比較長的樂隊呈現在麵前,來介紹主題。同樣,第三的開頭確實是比較好聽的。我以前說過,貝多芬的音樂會有一種魔力讓你照他的指示去做,跑上來的主題馬上要你感受肅穆,然後是一段雄偉的深吟的訴說。隨之木管接入第二主題,(主題的含義大家可以理解為主旋律帶出的一段)。鋼琴是主人,樂隊肅靜了,感情大搖大擺的進入。然後開始了一段由樂隊應和著的美麗華彩樂章。重複著開始時樂隊的主題。樂隊也繼續跟著重複。可以很明顯的感到貝多芬在處理細節方麵實在是太偉大了。它可以把一段主題散發得非常遙遠又不知不覺中回到了原地。這也學是古典主義的最值得探討的地方了。聽了這麽多鋼琴協奏曲,很多作曲家的作品總是通過主題放出去,卻到結尾處草草收場。而貝多芬的這首作品讓你一直去旅遊,但又不耽誤老本行!真是了不得。每一樣樂器幾乎在鋼琴的帶動下,都呈示了一遍主題。鋼琴在第一樂章的後期的獨奏真是美到極點了,隨著鏗鏘有力的大八度琵音和音階,樂隊緩緩再次融入,高山流水一氣嗬成,完美的收場。
美的還在後麵,第二樂章是很浪漫的。寬廣而流動的旋律首先有鋼琴獨奏介紹。隨之而來的是最最優美的華彩段。這裏就不多說了。大家慢慢體會,我想在這給聽眾一個自由想象的空間。
第三樂章是貝多芬的慣用手法,在青年時期形成固定。回旋曲的構式,大家可以在第五皇帝中聽到有著更成熟的表現。節奏是非常輕快的。而這可以打破有種觀點認為貝多芬的命運坎坷,而他的音樂就是命運的寫照的說法了。短暫的休止,隨之進入第二插部,已經感受不到前一部分的跳躍了。那可以說是跑調了,大家都可以聽出這不是一個部分,不知道是從哪部作品中臨時拚湊起來的。但是音樂是一種藝術,你說不出為什麽他會與眾不同。而這個部分在這裏又恰到好處。你怎麽能不說貝多芬的絕妙呢?聽這一樂章實在是太有意思了,一波三折,第三插部迅速進入,樂隊奏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表示要讓鋼琴獨奏的暗示。結尾的鋼琴非常的急促,把已經聽到過的一些主題作了進一步的處理,實在是不讓人不愛。歡快的收場。
這首作品是我聽得比較多的了,甚至有一次去大劇院也是聽這部作品的。所以對她有特殊的感情。版本的問題,我實在提不出什麽有建設性的建議,因為好版本實在太多了,我比較鍾愛的就是魯賓斯坦和海庭克合作的阿姆斯特丹音樂廳錄音版——就是沒有聽眾的版本。給我的感覺除了顯得一上來有些拘謹外,第二、第三樂章的鋼琴獨奏實在是很精彩的。相比以前我聽過的阿什肯納奇的表演,還是魯賓斯坦更勝一籌,原因還在於個人的風格,魯賓斯坦是非常善於彈奏浪漫風格的作品的,因為他的生活過的非常有色彩,感情投入比較豐富。但是,很遺憾,我隻有 DVD 版本,沒有 CD 。所以,這次由恩惠提供和介紹他所擁有的版本。在此我隻能說抱歉了。不過我還是可以提鉤一些長篇介紹書上所推薦的版本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比較然後來交流一下心得!米凱拉傑裏和朱利尼的合作。波利尼和伯姆的合作。還有肯普夫的貝多芬鋼琴協奏曲全集版本。
貝多芬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5
降e大調,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本曲是貝多芬所有的鋼琴協奏曲作品中,規模最為龐大的一部,故常被人稱為《“皇帝”協奏曲》。而事實上,本曲也確實具有堂堂王者風範。但是“皇帝”這一標題並不是貝多芬自己命名的,也不可能和某一位特定的“皇帝”有關,公認的說法是由於本曲在當時被譽為無可爭議的“協奏曲之王”,故此得名,並沿用至今。在本曲中,作曲技巧爐火純青的貝多芬,又設計出眾多嶄新的思路,整部作品在工穩的結構中蘊含著壯闊的波瀾、變化無窮的旋律,尤其以主奏鋼琴的花奏開始的第一樂章,一開始便給聽眾以極端宏偉、華麗的印象。
貝多芬自1808年開始著手創作此曲,並於第二年完成。當時由於拿破侖率領法軍占領了維也納,使得本曲遲遲不能上演。據說在法軍四處作亂的時節,貝多芬曾遇見法軍軍官,他當即握緊拳頭,咬牙切齒地說:“如果我對於戰術也像對對位法一樣有深入了解的話,非給你一點顏色看看不可! ”直到1811年,本曲才在德國的萊比錫得以首次公演。當時的音樂雜誌《大眾音樂報》曾這樣評價本曲:“毫無疑問,這是所有已經創作出來的協奏曲中最富創造力、最富想象力和最引人注目的作品,同時也是在技巧上最為艱深的一部。”
此曲完成於1809年,出版於1811年,題贈給魯道夫公爵(貝多芬的支持者)。
1809年間,拿破侖的軍隊占領了維也納,使這部作品未能及時上演,直到1811年才由弗裏德希.施奈德勒擔任鋼琴獨奏,約翰.菲利普.舒爾茨擔任指揮在萊比錫作首次公演。1812年1月《大眾音樂報》曾評論:“毫無疑問,這是所有已經創作出來的協奏曲最富有創造力、最富有想象力、最惹人注目的,同時也是最艱深的一部。”
這首協奏曲的特色是:第一樂章以即興性的鋼琴引子作開端,華彩樂段是作者自己寫定不讓獨奏者隨意即興演奏。第二、第三樂章一氣嗬成,不予間斷。
第一樂章 快板
開始的時候,樂隊首先奏出一個強烈的和弦,鋼琴隨即以即興式的姿態奏出一串短小精幹流暢明亮的引子,具有貝多芬特有的剛毅的特質。之後,樂隊隨即奏出莊嚴而崇高的第一主題。這個主題雍容華麗,熱情奔放,盡現出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接著仍由樂隊奏出活潑的第二主題。這個主題樂觀自信,充滿歡樂。不久樂隊重複一次第一主題之後,又加入新的素材(第三主題)以帶引鋼琴進入。鋼琴進入之後,仍然捕捉第一主題並加以發展。鋼琴出神入化的演奏表現出溫柔優雅,寧靜安享,把呈示部的氣氛轉變為具有抒情性的特質,極富於感染力。以後樂隊又把各主題予以重複之後,便轉入展開部。展開部材料大多來自主副題,由於主副題非常適合展開,因此組織起來便順理成章,得心應手。展開部比呈示部活躍得多,在某些部分起到一些對比作用,但又沒有失去抒情的素質,顯得秀麗而完美。再現部基本上是呈示部的反複。由強烈的和弦和引子反複,然後由樂隊奏出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氣氛仍是氣象萬千和充滿活力。但主副題作了一定程度的濃縮,使樂曲平添一些勻稱美。當樂隊重複第一主題之後,迎來了一段簡潔而精彩的華彩樂段。這個華彩樂段(從439小節到510小節)是貝多芬刻意按排的,並有如下的指示:“不是作為華彩演奏,該與下麵互相銜接。”表示這些小節必須遵循速度,華彩樂段的後8節,鋼琴以微弱輕巧的音調,引出和銜接樂隊的第二主題,輕盈巧妙、高雅歡樂。繼而樂隊又重複一次第一主題和第三主題,情緒漸趨激烈,最後在熱潮澎湃的氣氛中結束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 稍快的柔板
第二樂章是一首抒情曲。單純簡潔,樸素無華,比第一樂章簡短得多。第一樂章共長578小節,而第二樂章隻有82小節。短小精幹,富於抒情性。隱伏於第一樂章的寧靜和諧的情調,至此發揮得淋漓盡致。開始時純弦樂部分以柔弱的音調奏出虔誠莊嚴的第一段主題,洗煉而情深,仿佛超脫的心靈,達於淨化的境界。第一主題終止之後,鋼琴馬上接入第二主題,並以精煉的手法予以發展。這個主題柔情似水,如夢似歌,充滿幻想性,使人陶醉於美的遐想。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反複,現在不再是第一段純弦樂部奏出,而呈以鋼琴作出的簡單和弦作修飾,使曲調更加抒情優美。第二樂章的結尾,把第三樂章開頭第一小節的旋律巧妙地用鋼琴作小節輕柔的裝飾演奏,不間斷地帶入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 回旋曲(快板)
第三樂章是歡樂的、灑脫的,它把熱情奔放和華麗溫柔結合在一起。那些具有民間舞曲特點的節奏和萬眾歡騰的場麵,由獨奏樂器和樂隊交替奏出,獨奏部分不少精彩音型,美妙無比。第一主題首先由鋼琴奏出,樂隊隨即重複第一主題,並加以發展。第二主題是一個具有圓舞曲風格的旋律,顯露出載歌載舞的情調,鋼琴有機地予以展開,既熱烈,又灑脫。其後,鋼琴和樂隊交替反複第一和第二主題,特別是第一主題,曾作多次的反複,歡樂氣氛達於頂點,鋼琴獨奏部分精湛細膩的展開,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惹人喜愛。在樂章的末尾有十小節定音鼓和鋼琴獨奏的片段,手法頗為別致。然後,鋼琴和樂隊以雷霆萬鈞之勢,把歡樂推向高潮結束全曲。
有很多演出場次都特意把貝多芬第五鋼琴協奏曲和貝多芬第五交響樂在一起演奏,這是非常合適的,因為它們同時具有貝多芬特有的剛毅品格。
這樂曲直到1811年才在萊比錫作首次公演,翌年就被認為是“所有已經創作出來的協奏曲中最富有創造力、最富有想象力、最惹人注目的,同時也是最艱深的一部。”
而貝多芬的這首協奏曲的特色是:第一樂章以即興性的鋼琴引子作開端,第二第三樂章一氣嗬成,沒有間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