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外婆跟我說,“愜意”就是坐在西湖邊沏一壺龍井。如果奶奶也回答相同的問題,我想她會說在四合院裏沏一壺硯硯的茉莉花茶,然後坐在藤椅上看她種的那些花兒。最初城市給我的感覺就是通過這種種情懷. 那時的人純粹,和城市風格也分外統一。年少的時候, 喜適應.離鄉乃至跨洋, 權當是仗劍走天涯. 如今倒是格外挑剔了, 凡融入生命中的, 必講究個"和拍", 城市也是. 風景如畫也好, 商業規模也罷, 一切莫過於適意. 為一席之地處心積慮地調整總比不上與城市之間那種自然地的互動讓人覺得放鬆, 真實. 適應是種生存能力, 不過各自最終還需有其各自的風格, 這其中包括性情和生活方式. 這些決不是努力適應可以造就的, 它來源於個人的成長曆史, 需忠實於各自的真實感受.
林語堂在"大城北京"裏曾說過, "並不是艾菲爾鐵塔代表著巴黎而是蒙瑪特區的咖啡館生活和聖日耳曼林蔭大道賦以巴黎特殊的風格. 一個城市是多少代人通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創造成就給這個城市留下寶貴遺產, 並把自己的性格融於整個城市……" 可見, 城市與人一樣均是有品格和性情的, 就像老舍屬於北京,沈從文屬於湘西. 帶給人的情懷迥異卻是同樣鮮明真切.
"我真愛北平。這個愛幾乎是要說而說不出的……我的最初的知識與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裏,我的性格與脾氣裏有許多地方是這古城所賜給的。….. 所愛的北平不是枝枝節節的一些什麽,而是整個兒與我的心靈相黏合的一段曆史,一大塊地方,……每一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這隻有說不出而已。”---老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