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飽撐的!

Mad about U is a love story.
個人資料
正文

詩人的國度,悲情的民族,太監的心態 ZT BY揮一揮手

(2008-11-25 07:04:43) 下一個
詩人的國度,悲情的民族,太監的心態
by 揮一揮手
中國是個詩情濃鬱勃發的國家。早期傳說記錄了祖宗先民創業開國的曆史,充滿想象力,是為史詩。而後的《詩經》,內容風雅頌,手法賦比興,是為詩史,影響至今,是中國文化的根基之一。

現在流行的手機短信和社會實景順口溜,生動形象,真實記錄了生活。當年孔子收集編篡集成《詩經》,功德無量。現今哪個文化精英將其收集編匯,內容官民商,手法諷嘲侃,不用兩千年,兩百年後應該就是新版的《詩經》。


中國盛產詩人,為世界之冠。祖宗以詩記史,以詩開蒙,以詩表情,國人牙牙學語,即授之以唐詩,如:床前明月光,如:誰知盤中餐,如:鵝,鵝,鵝------三歲小兒都朗朗上口。相信這是有機會接觸知識的小兒的必修。國人的文化基本是用詩詞古文打底。然後逐年高升,添料加物。從領袖人物到世俗草民,對唐詩宋詞都不會陌生。

詩情影響國事,古人寫奏折上表,都是詩化的語言,對仗工整,平仄押韻,四六駢,三七開,二八尺(聽起來像開裁縫鋪)。初唐四傑的駱賓王因太有才了,替造反派寫了《討武瞾書》,采用駢文體,四六對仗,把武則天罵得一無是處。討伐檄文傳到武則天手裏,初看氣不可捺,看下去竟為文采吸引,看得津津有味,竟問左右:這說的是我嗎?終於手下留人。駱賓王事敗後收押關牢沒有殺頭,於是又做詩,留下《獄中蟬詠》的絕唱。
南北朝李密的《陳情表》,也是長短句連貫,佳句迭出,如流花飛霧,許多名句都出自其文。說得什麽呢?不過是封寫給皇帝的辭官盡孝的信。李白的浪漫登峰造極,白發三千丈,銀河落九天,氣勢極大。杜甫哀歎民生民怨,極盡悲蒼,恐怕周公吐哺還得汗顏。再看看曆朝那些奏折,議論國事真是慷慨激昂涕淚俱下,排比鋪陳一套一套的,引經據典一溜一溜的,一個比一個煽情。皇帝哪裏還能看出事態的輕重急緩,忠奸的真真假假?光念著欣賞了。所以國事不振,和國人的詩情大有幹係,詩人誤國。

中國人,隻要是讀過點書,肚子裏有幾兩文化的,都會些詩,不會寫來也會吟。受詩風影響,不識字沒文化的山民也有詩的靈感,是關於土地和財富的連想。詩,已經成為靈魂,深深浸染國人。

詩風即國魂。反過來,
國風即詩魂。

毛澤東是當代中國第一大詩人。
毛澤東的詩詞,豪邁大氣,毛其實是帝王本色,詩人性情,浪漫主義激情貫穿他一生。早期革命他能夠取勝,實在是浪漫主義詩情戰勝現實主義困境的典型範例。

革命成功,毛澤東詩意大發詩情澎湃。畝產萬斤等等,都出自於詩的靈感,決不可能來自正常的邏輯思考。本來就有詩情底蘊的國人,馬上被煽動起來了,而且變本加厲。激情燃燒的歲月,詩情彌漫的國土,毛澤東被自己的詩情感染,為全體詩人激動,禁不住吟唱:六億神州盡舜繞。
有怎樣的土壤,就生長怎樣的苗。
國人即詩人,才會燃燒自己,照亮領袖。

如今,詩人已逝,但詩魂仍在。
謂予不信,有事(詩)為證。

國人有造假蛋的報道。造出的蛋有王有蛋白,幾可亂真,行銷各地!試問:一枚蛋能買幾錢?花這個力氣智慧拿這假蛋賺錢,一定是有人懷著詩人的激情和幻想從這一枚假蛋裏看到洋房汽車了,看到大千世界了。整個事情像一首荒誕詩,整體來看,這是一首關於金錢、價值、信譽的抒情詩,是商業行為的行為藝術。

這是千百件裏同一類型中的一件小事,折射出國人的詩情。麵對物質的誘惑,他處在焦慮興奮狀態,然後他用詩人般的理想和激情去實現自己的夢。時代變了,詩魂依舊,以前是集體作詩,現在是個人作詩,創意迭出,乃至奇跡不斷。許多荒誕不經的事,匪夷所思,假如從詩人詩意的角度去看,一切都容易理解了。

我們,置身於一個詩人的國度。
十億人民十億詩。
國人具有詩的靈魂,那是從祖宗身上承繼下來的基因。


詩情帶有創意,激情燃燒的時候就不顧死活。
人的情感中天生具有悲劇意識,失意傷感是人生不斷的小夜曲。
曆史上太平盛世少見,戰亂頻繁生靈塗炭,影響到國民的詩魂。大多數年代,李白出局杜甫勝出,茅屋為秋風所破曆曆在目不止在詩裏見。憂國憂民憂己是國人的意識,也是一種遺傳。詩魂以悲情為基調,國人是詩人,民族就是悲情的民族。

悲情就是玩命,時日曷喪,予與汝皆亡!激情一旦點燃,永不言熄滅。前麵南牆,撞過去再說,頭破血流落個喝彩聲,值!燒完我自己,對方不死也得燎層皮吧,中!俺不入地獄,誰會入地獄?給後人立個榜樣,好!
悲情就是當場死給你看,它和悲劇不同類,雖然總是以悲劇收場。

悲情的緣起,也許不是沒有理由,但詩人發作不受理性約束,義和團起事如此,康梁戊戌變法如此,再近點的,八九六四亦如此。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這種意識及熏陶,種下千百年悲情禍根。國人抱著詩人情懷,曆史關頭應當是:每臨大事有靜氣,而他(她)們卻馬上進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的狀態。兮兮------嗚呼!

中國的曆史,就是一部悲情史。
詩人不怕,悲情可怕!



詩人悲情,真的頭撞南牆不回頭,堂吉珂德做到頭也是一條直道,悲情過後或許就是喜慶。
可是國人有詩人情懷,心態卻是太監心態。

太監的曆史悠久,將男人的生殖器閹割並將其在宮廷裏圈養起來以供皇帝使喚,始自漢朝,曆代不衰直到民國建立方廢除。

製度上廢除了,意識和文化上卻未根絕,依舊繁衍盛行。
太監影響朝政,也影響了文化。宦官文化即太監意識在五千年曆史裏沒有正筆書寫,但其實是影響巨大,盛行於官場,以致擴散民間,彌漫社會。太監意識的中心,就是奴性,關於怎樣使奴性更好地發揮,以求得主上或上司的青睞邀寵,便是太監文化的全部意義。

原本是可以養在深宮人未識的,但製度將其推廣開來,封建威權是最好的示範,意識的傳播就像花粉,隨風而起不著邊際,不必春雨照樣潤物細無聲。一代代人口教心傳,心領神會,太監意識和四書五經並行,中了科舉隻是起步,官場那一套還要重新學起。官場畢業了,你的學識良知基本就擱一邊,不甚管用了。

中國的官場文化獨特深奧,除了主子奴才,還有黨派政流文人紛爭,即使有錚骨諫言之士,也僅是拿來表達對主子的忠心而已。太監沒了男人的本事,本能還在,觀顏察色,揣摩心思,沾染了女人習氣,活脫是口蜜腹劍巧言令色的人物。奴性的最大特點是在主子麵前是奴才,在下人麵前他又變成主子,一級級主奴角色互換,奴到最基層------農民,他還是老婆的主子,子女的皇帝!

江爺爺------胡爺爺,聲聲喚,陣陣麻;

台灣來的連爺爺,也享殊榮:一聲連爺爺,您回來啦!叫得人寒氣入肛門雞皮疙瘩起。那一張張原本是天真爛漫的笑臉,胖乎乎圓墩墩,都變成一個個小太監的媚臉。

生民有疾,唯官員是問。然大小官員下鄉入廠,前呼後擁,一握手,一寒噓,都是雨露;一滴淚,一歎息,皆是天恩。小民唯唯,小官諾諾。
詩人消失了,悲情消化了,奴性聲張了。

詩人在,詩魂還有轉進的可能;悲情愚,終還有初發的震撼力;奴性泛濫,那是無藥可救的了,無論如何再怎樣演出,都是悲劇,都是愚昧。

五千年曆史,決不是可以炫耀的資產,即使祖上曾經有過輝煌的時刻。漫長歲月是蒸餾器,精華早已蒸發,即使有也所剩無幾;積澱下來的是熬成精的沉澱物:是文化鴉片,是精神海洛英,稱它毒品也可,稱它珍品亦可。

三呼萬歲不如三喝嗚呼!國民現在雖不呼萬歲久矣,然意識裏萬歲爺還在,想做帝王的人還有,隻要奴性在身,萬歲爺就永存。

詩人懷著悲情,總是凶多吉少;再有奴性,那就是千年輪回的劫難。
去奴,免悲,詩,還是要作,繼續作下去。

一輪明月,一輪太陽,都是光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