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癡黑話

沒什麽的,隨便寫寫,師傅讓弄個,就弄了個。。。
正文

華爾街漩渦(二)

(2009-03-11 23:39:05) 下一個
(二)華爾街何德何能?

咱們中國有句古話,說“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華爾街何能何德,而能執世界政經之牛耳?

近代自由經濟是以工業化為基礎的商品經濟,流通和交換是自由經濟發展的生命源泉。如果說工業和科技是強壯的肌肉和健全的大腦的話,那麽商業交換就是不息的血脈,離開了它,其他經濟要素都無法生存下去。所以自由經濟又叫做市場經濟。商品交換的價值在於相對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相對優勢是個簡單的概念,比方說,廣東產海鮮,四川出山珍,在廣東海鮮賣不出價,可是運到四川就可以翻倍,賺來的錢可以買了當地的山珍再到廣東去賣,再賺一次。賺錢的商人雖然看似沒有直接生產任何一樣產品,但是現在粵人有山珍,蜀人有海味,生活質量極大的提高,這個價值遠大於廣東多一條魚,四川多一顆筍的價值。這個相對優勢的價值就是通過商人的運作來實現的,因此商人也就同時從中獲得的相應的報酬---因為他直接提高了社會產品的利用率。這樣的商業運作同時使得大家追求更高的相對優勢,從而使得社會分工可以更加細致,各個產業可以更加職業化,最終還極大的促進了社會生產率的提高。(順便提一下,咱們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可是對於相對優勢的認識卻是令人遺憾的遲。且不說帝王時代斥絕商賈的典章,就是到了30年前改革開放之初,“投機倒把”還是受刑法製裁的犯罪行為。當然這是題外話了。)

相對優勢的最高形式就是資金乃至資本的相對優勢,商業的最高形式就是金融。

“金錢是萬能的!”嗬嗬,這當然是不對的。不過呢,金錢雖然不是萬能的,但是資金的用途確實非常廣泛而且多樣。這樣的多樣性,使得你自己的資金即使針對你自己都有可能具有相對優勢。比如說,有的人會把“閑錢”存入銀行,到需要的時候再取出使用,還可以獲得一定的利息;也可以需要的時候找銀行借貸,以後再還,當然這是要支付一定的利息給貸方。這個利息,就是資金在時間上的相對優勢的體現,金融裏麵稱為資金的時間價值(time value)。這也就是普通百姓最為熟悉的儲蓄銀行的運作基礎。有了各種時間和空間上的相對優勢,銀行就可以通過許多(包括上麵那樣基本的)渠道把分散(時間上的或者空間上的)的剩餘資金融合在一起(金融!),再用各種方式投資給企業去發展,爭取最優化的利用各種資金,成為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模式中的核心環節。

這樣,無論是投資方還是借貸方就都成為金融業的客戶,金融則扮演著他們之間的各種橋梁和杠杆。成千上萬的客戶會產生出千變萬化的需求。這些需求最終孕育了金融市場的形成,各家金融機構在這個市場上推出各種金融產品以滿足這些不同的需求。由於各自業務的側重點不同,金融機構也分成了不同的類別,包括:主要以零售,散戶儲蓄為對象的儲蓄銀行(Consumer Banking), 主要以大公司信貸為對象的商業銀行(Corporate Banking), 主要以機構投資方式占取股權,發行新的金融產品等方式來換取高額利潤的投資銀行(Investment Banking),以及直接對各類投資者(機構或者個人)負責而承諾一定的風險回報率的基金(Mutual Funds and Hedgefunds)等等。

比如說,需要資金發展的企業可以通過商業貸款(Commercial Loans)來獲取資金,也可以發行公司債券(Corporate Bonds),也可以發行大家更加熟悉的股票來公開集資(Public Equity),還可以以一定的股權或其他利益的分享換取Private Equity的幫助,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很顯然,通過上述任何一個渠道來獲取資金都是需要一定的基本條件的。於是對於企業的各種(資格)認證自然而然的也就成為銀行的業務,盡管這些業務可能屬於不同類型的銀行(例如,貸款一般是商業銀行的業務,而上市則一般是投資銀行的業務等。)。這些認證包含著相當程度的對企業以及相關行業的考查和研究,所以認證報告,研究報告本身也都是有價值的商務情報,於是提供類似的報告給對於情報谘訊有需求的客戶也就成為獨立的金融業務之一。這樣金融機構實際上就扮演了一個信用論證者的角色,覆蓋的範圍也遠遠超出了金融行業本身。銀行通過這一過程還滲入到企業的決策,管理,運營等層麵去,直接代言投資者的利益,這構成了投資銀行的業務基礎之一。

對於合格的企業和項目,商業銀行通常會從自己直接掌控的巨額資金裏麵給出貸款,自己承擔主要的投資風險,同時自己直接對投資者負責。而相對資金規模較小的投資銀行則通常會通過各種渠道,例如securitization,直接把投資風險部分或者全部傳遞給投資者,提高投資加成(leverage),從而獲得更高的利潤。這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投資銀行的這種模式,使得金融機構內外的資本市場(Capital Market)變得至關重要。資本市場為投資者(包括金融機構)提供了大量可選擇的投資方式(產品),為金融機構提供更多的融資手段。由於不同的個體或者機構對於哪怕是同樣的項目的風險回報率會有不同的看法或者期望,對於資金或者投資也會有不同的需求,大家對於各種金融產品的價值就會產生不同理解,於是各個金融產品之間的交易就會發生。比如有人看好微軟的股票,他就會買,有人不看好,他就會賣,等等。交易(Trading)雖然有著巨大的風險,但是同時也帶來巨額的利潤,很快這也成為投資銀行的另一個業務基礎。

今天,一個金融機構通常都會經營一個或者數個投資或者交易業務。其中一些“寡頭”,比如花旗集團這樣的“金融超市”,在約十年間,逐步並購Travelers, Salomon Brothers, Smith Barney等成為一個控資上萬億美元,業務涵蓋零售,商業,投資,基金,保險,理財等等幾乎每一個角落的巨無霸。這不僅僅是對資金的壟斷,也是對信息,對發言權,對信用度,對運行模式,對遊戲規則的壟斷,君不見,如果摩根斯坦利或者高盛那些分析師對某一支股票射出一箭,頃刻之間,生死立判!---- 此人主之權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