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國度

♡以正向的思考為良友!♡以負麵的念頭為戒師!♡善念~善語~善行~感恩~懺悔~必獲得平安喜樂!淡淡的問候!深深的祝福!
正文

【儒家心法】

(2009-02-12 02:32:49) 下一個
 
【至聖先師孔子的人生六個境界】                                     陳漢聲?

◎吾十有五而誌於學。
【解】我十五歲就準備學習一技之長,以謀將來生活不虞匱乏。
◎三十而立。
【解】我三十歲就準備成家立業,以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四十而不惑。
【解】我四十歲就能不疑不惑,乃是已覺悟人生,對因果了然於心。
◎五十知天命。
【解】我五十歲已經樂天知命,因此能達觀順變。
◎六十耳順。
【解】我六十歲對任何言語均能聽得耳順,心中了然明白,自然再也沒有任何違逆的感覺。
◎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解】我七十歲已經能觀照無心,不再起心動念,也不會超出生活規矩,所以能隨緣來去自在。

~~~~~~~~~~~~~~~~~~~~~~~~~~~~~~~~~~~~~~~~~~~~~~~~~~~~~~~~~~~~~~~~~~~~~~~`                     
【孔子的人生六個境界評注】                                                                                 

《一》立誌向學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誌於學。」每一個人自呱呱落地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一切從新開始,好像入學一樣,在摸索中成長,由眼之觀、耳之聽、鼻之嗅、舌之味、身之觸及意識等知覺,由近而遠,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的學習,活到老學到老。
    人生的曆程經由童年、少年、青年、壯年、老年,而孔子特別注重十五歲少年時應立誌向學。從其著述中約略指出,學習謀生技能與人間的生活規範,使每個人均能發揮所長,以建立分工合作的社會生產製度,生活就不虞匱乏;學習進退應對的生活規範,以建立安樂祥和的社會。古人的社會生活秩序是從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現在的社會秩序是建立在法治的基礎上。然在今天守法觀念不足、特權充斥的社會,加強法紀教育成為當務之急,若能輔以先民的生活規範,對於重整社會秩序必然大有助益。

《二》薪火相傳

    孔子說∶「三十而立。」一個人到了三十歲應能堅定自守卓然有所成立。是時父母已漸年老力衰,不應還在依靠父母,甚至遊手好閑不事生產。在成家立業之外,應該負起孝養父母及教養子女的責任,以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人生除了要立定誌向,更要有「永業的精神」,才不會虛度此生,否則每事半途而廢終必一事無成。譬如上電影院買門票,排了半天因事走開了,回來又從新排隊,將永遠排在最後,甚至於買不到門票。因此隻有心存「永業的精神」加上用心的經營,成功的日子終有一天會屬於您。

《三》不惑之年

    孔子說∶「四十而不惑。」人生到了四十歲,在其所經曆的歲月裏應該聽過很多的事物,親身所體驗的事情也不少了,對於人間的事理應能通達沒有疑惑。假如對經驗過的事情還經常存有疑惑或執迷,可能就是跟不上自己年齡的落伍者。執迷的事情愈多愈深,隻有徒然增加自己的痛苦和不必要的煩惱。
    人生是經驗的累積,如能舉一反三,甚至如顏回能聞一知十,以理類推綜合各方麵的人生經驗,心中能定靜如止水,必能內外透澈、洞查先機沒有任何疑惑。人生也是一趟珍貴的學習曆程,每一個階段我們都要學習新的事務以及新的處理方式,隻要凡事盡心並以喜悅與感恩的心情去接受,再大的困惑終必豁然開朗,迎刃而解。

《四》能知天命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大學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天命」是上天所賦予人者,即是指人生一切當然的道理,「道」即是指天地自然的法則。先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作息方式,就是順著自然法則的生活。人在天地間與大自然為伍相處了五十年,是應該知道天命的道理。「出門看天色,入門看臉色。」「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就是說人若能體察天心深處或進入心的原點,即能與大自然的本性合而為一,此時要洞察天時、地利、人和的玄妙天機並不難,其應用之妙完全存乎一心。

《五》仁恕為懷─定靜安慮得的功夫

    孔子說∶「六十而耳順。」人生到了六十歲應該具有「定靜」的功夫,隻要聽到來人三言兩語,即能明白其言談的本意,進而體察其弦外之音,均能以仁恕的胸懷,來化幹戈為玉帛。
    耳順的功夫要以仁慈與寬大為基礎,才能從定靜的境界中湧現出智慧。所聽到的不論是真言真語、花言巧語或惡言惡語,都能夠心中分明而處之泰然,心裏一點也不感到違逆,更不會大發雷霆,總以大慈大愛的胸懷,等待適當的時機再設法去開導他。這不僅免去今日言語衝突的煩憂,也可以免去來日彼此怨懟的苦惱。總是將戾氣仇恨化解於無形之中,融化於慈愛的大海中,使其歸於平靜。

《六》來去自如

      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人生到了七十歲應有隨心所欲而不超越法度的定力。
    人生百年,如果在青少年時即能學得謀生技能之外,能多學進退應對的生活規範與做人處事的道理,對往後的人生必有很大的幫助,所碰到的困難將會減少,即使碰上了也會有較妥善的、圓滿的處理方式,或許能化險為夷、轉危為安,甚至皆大歡喜。一個人隨著自己的年齡一起成長也是天經地義的事,若能早日體悟、進而超越孔子的人生六個境界。那麽!此後的人生旅途不但能隨緣來去自如,而且逍遙自在。

~~~~~~~~~~~~~~~~~~~~~~~~~~~~~~~~~~~~~~~~~~~~~~~~~~~~~~~~~~~~~~~~~~~~~
【孔子發現的先民生活智慧】
                                                                         
    孔子生於春秋戰國時代,也正是群雄割據的亂世時代。先民追求的「天下為公」、「世界大同」安樂祥和的社會,在當時卻求之不可得。他為了尋找散失在鄉野草民中,所保存的先民生活智慧,而有周遊列國的盛舉。回國後乃潛心著書立說,刪詩書、述禮樂、作春秋,重新整理先民的生活智慧結晶。將先民的生活規範「仁、義、禮、智、信」五德,融入於著述之中,有教無類、因才施教,開創了平民教育的先河。當時前來受教的有三千多人,在社會上成名的有七十二賢人。從此奠定了儒家學術思想的體係,使儒學在中國曆史上流傳了五千多年曆久彌新。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各據一方,或一世的英明,或數代的榮華富貴,終不及儒家思想的源遠流長和影響的深遠。孔子為了整治當時社會的弊病,發現了先民重整社會的良方,成為萬世師表的典型。

◎何謂「儒」?

    儒就是人生之所需,即養生送死、慎終追遠。養生包括生育、養育、教育與生活。生活之所需在人之臉上、言語上、行為上,不是在書本文字上。因此他主張∶當政者不應僅在朝廷批公文而已,應該勤練腳力上山下海走入群眾,才能了解民間疾苦與人民的需要,解決人民生活上的問題,使政治清明、國泰民安。慎終追遠可以移風易俗使民俗敦厚,生者得教養、老者得奉養、死者得祀養,死生兩利而安居樂業。

◎何謂「五倫」?

    五倫就是父子親、君臣義、夫婦順、兄弟友、朋友信。五倫規範了每一個人的天職,奠定了社會和諧的基礎。他同時主張在上位者必須智慧與德行兼備,以身作則由上行下效建立社會和諧的秩序,以維護人民安和樂利的生活。

◎何謂「五德」?【儒家的啟世精神】─仁、義、禮、智、信

    五德即「仁、義、禮、智、信」,雖各有涵義,但環環相扣缺一則不全。有詩雲∶「金秋殺氣重,義薄雲天時,五德仁為首,禮義不過秋,寒冬且來臨,顯智命能留,信字不偏孤,統分四季中。」就是說五德以仁為首要,仁屬春東方木,禮屬夏南方火,義屬秋西方金,智屬冬北方水,信屬四季中央土。仁屬東方木又好比春天,春風化雨草木欣欣向榮,彰顯天地生生不息的生機。禮屬南方火好比夏天,當南風吹起碧草如茵,人間充滿溫暖與活力的契機。義屬秋西方金,當西風起白雲飛,草木黃落燕南飛。西風吹來肅殺之氣,也正是去除殘枝敗葉,除舊布新的時機。智屬冬北方水,彰顯冰清誌節、挺拔冷靜的耐力。五行隨春夏秋冬運行千古不易,正是彰顯天地之信的道理。五德與五行對應相輔相成,所以人若能效法天地四時運行之理,即能體悟五德的真意,做人做事俯仰天地之間,自然心安理得無往不利。

◎何謂「中庸」?

    中庸之道為孔門師徒相傳的心法。程子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合乎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就是說待人處事以中和為貴,即思想、言語、行為不可偏激,偏激使人失去理智,徒增不必要的煩惱。

◎何謂「大學」?

    大學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乃是內聖外王的功夫。 
    人既不能離群而索居,就應珍惜可貴的緣份,由互助共生而和平共存,以增進人生旅途的情趣。人生活在天地之間,衣食住行沒有一樣不是由天地人所供養,俯仰天地之間處處都是恩情,表達彼此的感恩之心已經都來不及了,為什麽還有人怒目相向?原因在於一時的貪念、執迷、憎恨與牽怒而使人失去人的理性。天有天性,天不言而四時行;地有地性,地不言而萬物生;人有人性,孔子以為人之初性本善。孔子為了發揚人性本善的一麵,因此提出以「仁」為中心的思想,提倡互助共生的哲理,以「天、地、人」三者為共生的共同體。在其學術思想中除了闡釋人與人之間和諧的重要性,並重視人與天地大自然的調和。維護大自然,回複人的自然的天性,才能建立人類永久的和平及安和樂利的生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