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38年前華人精英的保釣夢-ZT
(2008-04-29 06:46:39)
下一個
看著今日的奧運聖火保衛運動,想起了38年前的保釣運動。。。。
-------------------------------------
38年前華人精英的保釣夢
一次不為人知的華人精英運動
陳省身、楊振寧、丘成桐、何炳棣、田長霖、吳家瑋、林孝信……這些名字幾乎無一例外地擁有著教授、院士、科學家、實業家、作家等耀眼的頭銜,可謂是當之無愧的華人精英。
但很少有人知道,35年前,他們曾經共同參與了一次保衛釣魚島的運動,並被這場運動所改變
7月13日,何炳棣近乎嘶啞的聲音通過越洋電話傳來——“不會忘記,怎麽會忘記?”因為聽力漸失,他的聲音如同呐喊。
88歲的何炳棣是當今史學界的泰鬥,美國亞洲研究學會迄今惟一的華裔會長。在這個7月的美國南加州寓所裏,他常常為思緒回到35年前的“保釣”運動而徹夜不眠。
7月的中國媒體,紛紛在轉載一條消息:7月5日,一份公開譴責李登輝關於“釣魚島屬於日本”媚日言論的聲明,由200多名“老保釣人士”聯合簽名,其中以楊振寧先生為代表。
經記者查證,這條“新聞”原來是2002年的一條舊聞。之所以在今年突然又浮出水麵,也許與中日關係目前的形勢有關。
不過,聲明中對於“老保釣”的提及,卻讓一場發生於35年前的海外“保釣”運動重入公眾視野。
一次精英知識分子的政治運動給參與者們留下了什麽?在35年過去後,他們的命運有幾多變遷?《南方周末》記者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在美國、在香港、在台灣、在北京,追尋那段不同尋常的歲月。
而幾天後的8月9日?來自台灣、香港、美國和北京的30餘位老“保釣”將齊聚西藏拉薩?包括林孝信、劉虛心、林盛中、張信剛等人?除了敘舊之外?他們還將對兩岸關係及中國統一的問題進行討論。
激情燃燒的歲月
這是一段參與者們極為珍視的曆史。
在香港,著名的華裔數學家丘成桐,不顧剛從美國長途而來的勞累,在演講的間隙,為本報記者騰出了近一小時的采訪時間,他說,找不到拒絕的理由。丘成桐是數學界諾貝爾獎——菲爾茲獎惟一的華裔獲獎者,這是近30年來他對國內媒體首度公開自己的那段曆程。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張信剛,遠在新疆出差時就敲定了一周後的采訪日程,他的秘書對本報記者說,“從來沒見校長對一個采訪如此重視!”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椿萱,至今珍藏著一疊名為《水牛》的“保釣”運動雜誌,留學歸國的20餘年裏,他幾易居所,但雜誌一直保留。
而他們追憶的那段曆史,都要從一本名為《釣魚島須知》的小冊子開始。
1970年底,來自普林斯頓大學的這本小冊子傳到了伯克利的校園,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一直以來都是美國自由傳統相對盛行的校園,且港台留學生相對較多,這裏後來成為“保釣”運動最活躍的地方。這本小冊子重點提到了釣魚島問題背後隱藏的日本對於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爭奪,並且從地理、曆史、海洋法等方麵闡釋釣魚島主權隸屬於中國的事實。
之前一年,美日聯合公報決定:將琉球於1972年5月15日“歸還”日本,其中包含了曆來屬於台灣的釣魚島。
幾乎與《釣魚島須知》四處傳播的同時,1970年底,又出現了“衝繩縣警察局將釣魚島上青天白日旗拔下撕毀,並將台灣漁船驅逐”的事件。
這深深刺激著在美中國留學生的家國觀念和民族底線。1970年12月19日,普林斯頓大學沈平、李德怡等人拍案而起率先組成了“保衛釣魚島行動委員會”(以下稱“保釣”會),強調以行動“警告日本”、“抗議美國”、“呼醒國人”。
當時沒有網絡,甚至電話也不普遍,《釣魚島須知》小冊子依靠林孝信和他創辦的《科學月刊》網絡得以迅速傳播。當時的林孝信在芝加哥大學讀物理專業博士。在他的努力下,1970年,凡有50個留學生的地方,就有《科學月刊》的聯絡員。
以不可想象的傳播速度,短短兩個月間,至1971年初,“保釣行動委員會”幾乎遍及全美各地近60所高校。
現任香港城市大學校長的張信剛彼時正在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做助理教授,“偏居一隅”,在一次偶然的會談中獲悉“保釣”運動的信息。第二天,學校裏已經貼出了保衛釣魚島的海報,幾天後“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保釣’委員會”已經成立。
那一年,加州伯克利分校的丘成桐才22歲,在恩師陳省身的指導下,博士論文接近完成,後來奠定其在數學界地位的卡拉比猜想也才剛剛接觸。
當時的美國校園正沉浸在反越戰運動的持續激情之中。老師陳省身諄諄告誡自己的弟子,一切以學業為重。
但當“保釣”運動的浪潮裹脅而來時,年輕的丘成桐並沒有遵從師命。當時的運動骨幹、作家劉大任依然記得,在籌備醞釀“保釣”遊行期間,總有一個沉默寡言的青年,不辭辛勞,逢事必到,搬凳子,發傳單。他不曾料到,僅僅十餘年後,這位青年居然摘取了菲爾茲獎——數學界的諾貝爾獎。34年後丘成桐先生坦陳這段經曆,對本報記者說,“當時我並不是領袖,卻也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受益良多。”
兩次大遊行未能奏效
1970年前後的美國校園,中國留學生主要來自香港和台灣,大陸因為尚未開放,鮮有留學生赴美,總計人數近萬人。
當時,港台留學生對於台灣當局普遍持有兩種態度:激烈的反對和相對平和的改良,由這兩種態度而派生的對於中國大陸的情感,也既有向往,亦有疏離。
因為釣魚島的歸屬關係中華民族的榮辱,留美學生中的不同政治立場得以共歸愛國主義的大旗之下。
1971年1月29日,北加州金山灣區9所高校的500名留學生在伯克利分校的呼籲下,自發集結在舊金山市,掀起了“保釣”遊行示威活動。時間定在1月29日,暗合當年的“12·9”愛國學生運動。
香港理工大學劉佩瓊教授至今記得,當天陽光明媚,她和加州州立大學的同學們天沒亮就坐著兩輛大巴趕至舊金山。遊行隊伍從聖瑪麗廣場出發,沿路經“台北派駐舊金山總領事館”以及日本領事館,並向當時的“總領事”周彤華遞交了呼籲台灣當局捍衛領土主權的請願書。
丘成桐則對記者說,他在遊行中親眼目睹身邊的朋友被不明分子襲擊,“眼鏡都被打破了”。事後他才知道,幾乎在同一天,紐約市、芝加哥、西雅圖和洛杉磯均發生了類似的留美學生“保釣”遊行。
“保釣”的浪潮正以不可遏止的力量激蕩著美國校園的每一個角落。
但“1·29”遊行之後,台灣當局並沒有及時作出積極回應,當局在釣魚島問題上的曖昧態度和軟弱舉措,再度催生了更大規模的華盛頓“4·10”大遊行。
1971年4月10日,華盛頓是屬於中國留學生的世界。華府憲法大道與二十三街的廣場上,來自全美三十餘所高校,17個地區的近4000名留學生、華僑齊聚於此。“保釣”運動達至高潮。
張信剛為了參加這場遊行,丟下待產的妻子和尚在繈褓中的女兒,連夜開車,從布法羅奔赴華盛頓。更多的留學生從羅德島,從密歇根,不惜十幾個小時的夜車趕至,甚至加拿大“全加中國同學聯會”亦風塵仆仆趕到。
遊行隊伍浩浩蕩蕩,高唱《畢業歌》、《黃河大合唱》。威斯康辛大學學生甚至自創了“釣魚島戰歌”,留學生滿含熱淚,振臂呐喊“中國,站起來,起來!”
時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的錢致榕在日本使館前登高一呼,慷慨陳辭,以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的曆史典故痛斥拱手交讓釣魚島為賣國之行為,場下掌聲雷動,34年後,每憶及此,錢教授澎湃依舊。
曆經半年的激情之後,“保釣”意識雖然在留學生心中擴散,但“保釣”行動卻沒有造成任何現實上的改變,台灣當局鮮有動作。留學生們越發意識到,釣魚島問題的徹底解決必須仰仗於中國的真正強大,而兩岸分裂的狀況讓他們更為深入地關注到中國何去何從的問題上,“保釣”運動開始從最直接的釣魚島問題延伸至兩岸統一的討論上。
“4·10”遊行結束不久,1971年的秋天,博士畢業的丘成桐去了普林斯頓大學工作,他又積極參與了該校的國是討論會,“每星期一次,我幾乎都去,算是比較積極的一位。”他不喜歡發言,總是在一旁傾聽,“知道了許多關於新中國、兩岸關係的事情”,“兩岸統一”成了經常聞及的詞匯。
1971年9月安娜堡國是討論會在密歇根大學召開,全美高校的100餘名“保釣”精英齊聚一堂,就“保釣”行動的發展方向出謀劃策,議題漸漸從單純的愛國保土集中於促進兩岸統一之上,這成為“保釣”運動具有分水嶺意義的一幕。
-鏈接1
本報記者尋訪的“保釣”精英(部分)
楊振寧-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講座教授,83歲,現居北京
何柄棣-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芝加哥大學榮退講座教授,88歲,現居美國
丘成桐-哈佛大學講座教授,數學費爾滋獎-數學界的諾貝爾獎得主,56歲,現居美國
田長霖(前加州伯克利分校校長,已逝)
蒲慕明(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加州大學教授,58歲,現居美國)
沈君山(台灣清華大學前校長,72歲,現居台灣)
吳家瑋(香港科技大學創校校長,68歲,現居美國)
張信剛(英國皇家工程學院外籍院士,香港城市大學校長,65歲,現居香港)
陳治利(從商,68歲,現居美國)
林盛中(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台盟中央前主席,63歲,現居北京)
李椿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66歲,現居北京)
蘇紀蘭(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70歲,現居杭州)
林孝信(《科學月刊》創辦人;台灣社區大學促進會常務理事,)
劉佩瓊-香港理工大學教授,全國人大代表,60歲,現居香港
-鏈接2
部分已逝“保釣”精英名單
許泰和
陳恒次
蔡詩東
王浩
章蘇民
林碧碧
鮑永平
陳挹芳
廖秋忠
張曉春
孟儀正
任之恭
王國祥
胡家縉
李福祥
許金珠
袁葆生
陳毓祥
郭鬆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