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歐文。斯通寫的"梵高傳-對生活的渴求"的時候,是十七歲。
那時候正在努力學習畫畫,去考藝術院校的服裝設計專業。
不知道自己在這個領域有沒有未來。也不是藝術世家。學校裏也鮮有其他學生考藝術專業。
前幾天忽然有人討論梵高。我並且對其中某個觀點很不同意。
於是回去翻我那時記的讀書筆記。(我高中時候寫了不少東西)非常驚異地發現,那本書對我的影響之深。
"梵高傳"算是少年時代對我影響最深的書之一了。今天看來,尤其如此。
非常高興我是很忠於自己的人。
當一個人回頭看過去的時候,仍然能夠為十七歲時抄寫的句子而感動,那是一種頗為奇妙的感覺。我畢竟沒有背離自己曾經的熱愛,是不自覺地沿著自己的內心走過來的。如果今後不放棄,就是最終失敗了,也是對得起自己的。
把這些句子放在我的博客裏,算留個紀念。
因為這個傳記是根據梵高和弟弟提奧的書信寫成的,其中大量引用他的書信的原文,因此對讀者來說,幾乎就是在讀梵高本人。
今天讀來,我覺得他的很多話,就象是光一樣照亮了一個尋求藝術的少女的心, 還有很多和我一樣奔波在考藝術院校的路上的年輕孩子們的心。
以下是我當時抄錄的書中句子和對話--
--"他(倫勃朗)是在貧困和恥辱中死去了的。"
"但他死去時並沒有感到不幸。"
"是的。他已充分表達了他內心的一切,他知道自己所做所為的價值。在他的時代,他是唯一做到這一點的人。"
"那末,了解到這個事實就使他完全滿足了嗎?假如他一向所做的都錯了呢?假如社會對他所持的冷落態度是對的呢?"
"至於社會如何對待他,那是無所謂的。倫勃朗不得不畫,他畫的好壞與否是無關緊要的。有了繪畫他才成其為一個人。藝術的主要價值,在於藝術家把自己的內心表達得怎樣。倫勃朗實現了他所認定的生活目的,而這就使他感到欣慰。即使他的作品毫無價值,他作為畫家所取得的成就也遠比他放棄自己的願望去做阿姆斯特丹最富有的商人要高出千百倍。"
"。。。他的一生堪稱是完滿成功的一生,盡管他是慘遭迫害離開人世的。。。然而這卻是製作完美的一部書。重要的是他忠實於自己的理想,並且始終如一地堅持下去的品質,而不是他作品的優LUE。"
"但是,一個年輕人怎能知道自己的抉擇是否正確呢,比如他認為應當用自己的一生,去從事某項特別值得做的工作,而後卻發現自己根本就不適於這種工作,那怎麽辦呢?"
"你永遠不可能總是對任何事都做到確有把握。你所能做到的就是用你的勇氣和力量去做你認為是正確的事。結果也許會證明你的所做所為是錯誤的,然而至少你是去做了,這才是重要的。我們應該按照理智的最佳指令行事。"
--大自然總是先跟藝術家做對,若我確實嚴肅認真地對待自己的工作,就絕不讓自己因受到那種抗拒而放棄目標。相反,這講更加激勵他去爭取成功。
--盡管他畫得不好,但他生活得很快樂,那又怎樣呢。
--大自然和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是一致的。雖然,你得奮鬥上許多年才能使之就範,變得馴服,但,拙LUE的作品終究會變成好作品,從而證明多年的奮鬥是有意義的。
--"如果到頭來仍那末遭呢。。。他畫得仍不象樣。。。幾年也畫不好。。。那怎麽辦呢?"
"藝術家就得冒這個風險。"
--如不知人體內的骨骼,肌肉和肌腱,我就畫不出人體。如果不了解一個人的思想和靈魂是怎樣的,也就無法畫好那個人的頭。為了描繪生活,就不僅應懂得解剖學,且必須了解人們對他們所生活的那個世界的感覺和看法。
--痛苦之中產生了--美。
--以前她不過是個無憂無慮的女孩子。而現在她成了一個深受痛苦折磨的婦人,具備了感情上的哀痛所賦予她的一切魅力。
--如果言之無物(空泛的描繪,淺薄的情趣),倒不如索性不說。
--學會受了痛苦而不抱怨,這是唯一實際的事情。是一門大學問,是需要學到手的一門課程。是解決生活中一切問題的辦法。
--我有一雙繪畫的手。我是不能不畫的。自我開始繪畫以來,我何曾有過猶豫,彷徨和動搖呢?我在奮力前進,在奮鬥中我已逐漸變得堅強起來了。
--空著肚子比腦滿腸肥要強。。。一顆破碎的心所感受到的不幸,比美滿的幸福對你更有好處。沒有經曆過苦難的人就沒有東西可畫。幸福麻痹人的器官,它隻對牲畜和買賣人有益。藝術家靠痛苦滋養。挨餓,沮喪,不幸摧毀的是那些弱者,而不是那些強者。如果貧困能把你摧毀,那末你就是意誌薄弱的無能之輩。
如果饑餓和痛苦能把一個人扼殺,則此人是不值一救的。世上最好的藝術家是無論上帝還是魔鬼都不能摧毀的,除非他們已經創作出他們想要的一切作品。
--世上隻有痛苦才是無窮無盡的。
--我認為藝術家指的是一種始終在尋求,但未必一定有收獲的人。我認為它的涵義與"我知道它,我已經得到了它"正相反。我說我是藝術家,我的意思是"我在尋求,我在奮鬥,我全心全意地投身於藝術中。"
--。。。它們是那麽難以表現,同時又是那麽優美,為表現出蘊涵於它們之中的詩意而獻出自己的生命的確是值得的。
--人的行為,非常象畫畫。整個透視關係隨著眼睛位置變化而變化,起決定作用的並不是被描繪的對象,而是正在看它的人。
--表現嚴肅的哀傷。。。他的體會是深刻的,感覺是敏銳的。
--"你怎能有把握把你選中的風景準確無誤地畫在畫布上呢?"
" 要行動就不能懼怕失敗,隻要瞧見有一幅空白的畫布在癡呆呆地望著我,我就得趕快在上麵畫點什麽。"
"你的確畫得很快。"
"我發現隻有這樣才能挫敗那幅瞪著我表示"你什麽能耐都沒有"的空白畫布。"
"這是一種挑戰嗎?"
"是的。空白的畫布象白癡似地瞪著我,然而我知道它害怕熱情的畫家。因為他敢於去畫,他徹底打敗了"你不能畫"的咒語。在人看來,生活本身有時也是一幅上麵什麽都沒有的,茫然無際,使人沮喪失望的空白畫麵。但有信心,有魄力的人是不害怕這片空白的。"
--照相機和院士們會製造精確的複製品,畫家們則要按照他們自己的性情,透過他們作畫時所置身在內的,被太陽照亮的空氣去觀察一切。
--一切真實的東西,不管其表麵看來多麽醜,都是美的。。。觸目的真實比漂亮的謊言要美。痛苦是有益的,因為在一切人類情感中它是最為深刻的。
--他不滿意自己畫的東西,隻是抱著一線希望,希望他的畫到最後能畫得好一些。隻有在辛勤作畫的時候,他才覺得自己是活著的。
如果這些話曾經回答過我內心的一些疑惑的話,我必須承認,它們並沒有讓我因此而喜歡上梵高的畫。中學美術課本裏印著他的"向日葵",可我最喜歡的是倪瓚,還有趙孟兆頁。
應該是1999年吧,在DC看了梵高展,那是唯一一次集中看他的作品。而且是以時間順序排練。我第一次如此清楚地看到了他的藝術曆程。如果說十七歲我讀他的傳記,是用我的心去讀的,那末那次我去看他的展覽,則隻帶了我的眼睛。
開始,他用粗拙的筆畫素描和色彩。他身處印象派大行其道的巴黎,努力模仿他認識的其他畫家。即使從他的繪畫本身,你都可以感受到他的努力。
從梵高早期的傳教士生活來看,你可以知道他是個特嚴肅認真,甚至為了自己的理想可以命都不要的人。
可是,他的色彩鮮有他自己的風格。
應該是從去了阿爾之後吧。他慢慢找到了自己。忽然間他的畫裏有了飛揚的筆觸,絢爛的,個人化的色彩。他脫離了模仿別人的軌道,他找到了他自己。
我最喜歡他的這一張畫,那藍色讓我走不動路。那之前從來沒見過這一張--
對於一個那時正在學習和藝術有關的專業的學生來說,看到一個藝術家找到自己語言的過程,是多麽的有啟發啊。
他的最後幾張畫,最為令人震驚。筆觸如同火焰燃燒。他忘記了別人眼裏的世界。他終於找到了自己的世界。
我想,這是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最為珍貴的吧。
不是恭維地說,看了你的文字,能夠感受到你是一個特別深刻的人!你所思考的,所陳述的都是那麽得沉重的主題或話題。以至於讓我讀後,還要再想、再回味,甚至陷入沉思。
你是不是藝術家我不知道,但你身上確實有一種真正藝術家才有的氣質、才華與成熟。
你十七歲就能讓梵高的話抓住你。說明你比同齡人至少早成熟了二十年。在認知和悟性上比別人很早進入情況的人,就是天才。天才就是先走一步的人。
在文末你對梵高的評價很清楚了。願你那句擲地有聲般的結論,對我們自己,無論是從事什麽事業的人,也都是一個鞭策與指引:他忘記了別人眼裏的世界。他終於找到了自己的世界。
謝謝你!
忠於自己並一直走下去,雖然很難,但在某種意義上不能不說是一件幸事。
偶爾路過,問候竹七,寫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