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了一生的時間,
隻做了一件事——
用照片向世人展示
浸潤了東方式智慧的意境美。
……
郎 靜 山
都說“七十古來稀”,就算在科技快速發展的年代,百歲老人仍屬罕見。
但有一位老人在自己103歲之際,為了拍一張照片,還挑戰徒步登黃山。
他說:由於對攝影的興趣,我已忘了去注意自己的年齡了。
他叫郎靜山,一身長衫,清臒安寧,靜靜地站在那裏就有一種超然的氣度和個性。
略懂一些攝影或書畫的人,
對“郎靜山”這個名字應該都不陌生,
他是民國極負盛名的攝影家。
在其近百年攝影生涯中,
創下了不少“第一”的頭銜:
中國第一個拍下女性裸體的攝影師;
第一位以“集錦攝影”表現中國畫意的攝影家;
第一位擁有世界各國最高名銜的華人……
郎靜山總是一襲藍色長袍,
一雙黑色布鞋,
背著照相機走遍千山萬水。
他用了一生的時間,隻做了一件事——用照片向世人展示浸潤了東方式智慧的意境美。
信手閑翻大師的攝影作品,不由心弦顫動。
靜謐的影像,簡潔空靈的構圖,遠山層疊、薄霧籠罩猶如傳統水墨中墨色的濃淡交織。
曉汲清江
古刹掃塵
古閣重密
為了捕捉最精彩的一麵,郎靜山總是四處遊曆。
這一走,就再也停不下來。
他曾說,“拿照相機就是我的生活。”
“相機比太太還重要。”
當攝影師開始用心,作品就帶上了靈魂。
那些光影交錯下的水墨意境像一首詩,帶你進入靈魂的深處。
臨流獨坐
鹿苑長春
他用畢生的精力捕捉
和創造中國山水意蘊的自然美,
若你看到他的攝影作品,
一定會驚歎地喊出:
“這分明是一幅中國畫呀!”
因為他的這雙眼睛,
就是一隻最精良的鏡頭!
郎靜山對照相產生興趣,是從家中掛著的這張父母親的結婚照片開始的。這張從小讓他印象深刻的玻璃濕版照片,也是他一生拍攝、收藏的許許多多的照片中,他認為最珍貴、最有保存價值的一張照片。
如果我也能把那些美好瞬間定格下來,多好啊。
一粒種子從此在心底發芽,直到12歲時他遇到人生的第一個恩師。
1911年始入申報館工作,郎靜山進上海南洋中學讀書,在圖畫老師李靖蘭處學會攝影原理、衝洗和曬印技藝,和攝影結下了不解之緣。不過當時肯定沒人想到,這位“小少爺”會引領中國攝影藝術的潮流。
完成學業的郎靜山先後進入上海《申報》、《時報》,成為中國最早的攝影記者之一。
忽然來到寬廣的天地,閑不下來的郎靜山開始搗鼓攝影技術,漸漸地,他摸索出一套獨特的攝影技巧。
在原發於西方的攝影中融會中國畫理,借鑒傳統繪畫藝術“六法”,潛心研習、加以發揮。
以多底片疊合技術成為“影中有畫、畫中有影”的攝影新象。
攝製出許多具有中國水墨畫韻味的風光照片,自成一種超逸和俊秀的風格。
這些作品,在當時受到人們的廣泛好評。
雲深不知處
坐看雲起時
一時間,郎靜山名聲大噪。
他順勢成立中國攝影學會,這是我國南方第一個攝影團體。
愛折騰的他還破天荒開辟了攝影課,免費教授熱愛攝影的群眾,開創了中國攝影教育的先河。
一切都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就此教書育人也未嚐不可,但郎靜山分明不想浪費人生的另一種可能。
1928年,上海發生了一場驚天動地的大事。
郎靜山拍下了中國的第一張女性裸體攝影作品,即使風氣開放的今天,裸照都能一石激起千層浪,更何況在那個迂腐思想統治的舊時代。
郎靜山攝影作品 《美人胡為隔秋水》1932
爭議、謾罵……如潮水般湧過來,但郎靜山並不後悔。在那個傳統觀念束縛的年代,是多麽大的突破啊!
女性美好的胴體展露無遺,卻絲毫無半分露骨肉欲,唯美至極。
你是什麽,看到的就是什麽。
頂住巨大壓力的郎靜山把非議隔絕在門外,心思活絡的他一直在研究攝影技術,後來一種“集錦攝影”橫空出世。
花好月圓
春 耕
以相機代替畫筆,重塑中國畫的山水意境。
借鑒中國傳統水墨繪畫藝術,運用暗房技術把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拍攝的影像結合在一起。
我們現在知道這種技術叫“PS” ,但時間回撥到上世紀30年代,依然是前無古人的創舉,郎靜山憑自己把中國攝影技術提升到新台階。
樹影湖光
望 嶽
山徑歸人
他把自己整個人丟進相機裏,開始走街串巷,訪山問道。
渺小的遠山,居高臨下的柳枝,幾個簡單的主體,餘音嫋嫋,盡顯含蓄之美。
1945年 郎靜山 《曉風殘月》
《曉風殘月》描繪的是一對戀人,即將別離,彼此的感受如隨風飄散的柳絲般慌亂。戀人的心,於小舟中搖擺不定。踏實的田地也沒於湖中不再可靠。渺小的遠山,居高臨下的柳枝,與幾個簡單的主體中醞釀趕上。餘音嫋嫋,盡顯含蓄之美。
或許,多數觀賞者隻會被這張作品的詩意吸引,而不易察覺出它是用四張底片集錦而成。
細細琢磨,照片充滿禪意,裏麵的光影線條卻又靈動、詩意,於無聲處發出言語。
疏林夕照
柳塘春水漫
仙山樓閣
虛實相生、幽遠淡泊的理想丘壑,展現出自我追求的生命境界。
很快,郎靜山與眾不同的攝影遇到了伯樂,其作品《春樹奇峰》入選英國攝影沙龍。
春樹奇峰
從此,郎靜山這三個字蜚聲海內外。
但他更喜歡沉浸在祖國的大好河山裏,雖然生逢亂世顛簸,依然希望在困頓閉塞中,創造生命的清風明月。
英雄獨立
梅花樹屋
煙江晚泊
畫 竹
同是傲骨疏朗之人,郎靜山和張大千一見如故。
兩人最喜結伴同遊,案前作畫的張大千看多了,這樣的張大千,你又看過沒?
鬆柏在側,寒風驟起,襯得大師愈發仙風道骨。
當然除了陽春白雪,還有下裏巴人。
蔣介石像
在他的眼裏,不論上流名人、還是普通工人,隻要活出最自然的自己,就是美,這是一種本能的尊重和體麵。
萬瓦層層
金波泛筏
垂釣綠浦中
台灣最後紋麵人
我做集錦照片,是希望以最寫實、最傳真的攝影工具,融合我國固有畫理,以一種善意的理念,實用的價值,創造出具有美的作品。
即使榮譽滿身,郎靜山依舊不忘初心。
他生活簡樸,像個苦行僧。
往往一襲藍衫,一雙黑色布鞋,一部相機就是全部家當。
明明生活並不富裕,但家中有客人來訪都會親熱招待,他總是告誡子女,吃頓飯又算什麽。
他分明是個赤子,有潔白幹淨的骨頭。
一輩子總是還得讓一些善意執念推著往前,我們因此能願意去聽從內心的安排。
顧振清曾評價郎靜山:
他將集錦攝影變成了一種繁複的勞作,這種精神勞作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物質積累的功用,而成為他用藝術慰藉心靈的生存過程。
世界再嘈雜,匠人的內心絕對、必須是安靜的。專注做點東西,至少,對得起光陰歲月。
1960年代 郎靜山 《張大千與弟子方召麐》
1953年 郎靜山 《雲淡風清》
1946年 郎靜山《齊白石》
1952年 郎靜山 《時代女性蔣碧薇》
1958年 郎靜山 《於右任》
《著名京劇家盧燕》1956年
《著名影星李麗華》 1955年
《老先生們》
1939年 郎靜山 《湖濱秋色》
《一片春帆著遠天》 1936年
《寒林》
《斜風細雨不須歸》 1960年
《中國式大學》 1972年
《曉汲清江》 1934年
《花好月圓》 1950年
《高山竹》 1935年
《啼鳥》 1957年
《鹿苑長春》 1970年
《寒鴉》 1930年
《英雄獨立》 約1970年
《鬆鶴長春》
《枝間弄好音》 1953年
《蟪蛄愛草綠》
《森林之路》 1956年
除了攝影,郎靜山在做男人、父親上一樣超然有度。他認為,“人要是沒有覺知,就什麽都沒有了。”郎靜山從來都不教訓自己的孩子,是要他們自己察覺所有的事情,以孩子是否能自覺,來衡量他們是否成長。
郎靜山一共有十五個兒女,卻隨時局磨折,分別落地於海峽兩岸以及海外生根成家。郎毓文是郎靜山的幺女,父親留予她言傳身教的影響,也正隨著她自己年歲的漸長而氤氳發酵。
郎毓文曾回憶到:
“記得我讀北一女中高一時,我們還住板橋,有時我會和父親一起坐公路局車回家。有一次,坐到一部有些椅背掉了的車子,我一屁股坐在一張有靠背的,一看父親坐的是沒靠背的,本想是否該和父親換位子的,但是自己想靠,又見父親坐著滿挺的,就算了。回到家後,父親隻是小聲地告訴母親,並說我還沒長大,不懂讓座。這比責備還能令我難過,但是那時還是沒有從這個錯誤中學到父親的智慧。
長大以後,我隻聽父親說過一次:人要是沒有覺知,就什麽都沒有了。原來父親從來都不教訓我們,是要我們自己察覺所有的事情。他是以我們是否能自覺,來衡量我們是否成長。我後來到溫哥華念藝術管理,父親和母親第一次來看我時,我請了幾個父親的客人,父親才說我會點一桌菜了,是長大了。
那種自由和尊重,沒有任何其他的父親可以做到同樣的程度。
對於名望的追求, 父親更是從來不放在心上, 也從不攀緣權貴。在上海交往的都是工作上及藝文界人士。但是父親對朋友非常好,家中天天都有客人來吃飯。父親總說‘吃頓飯算什麽!’ ”
攝影是靜止的,
郎靜山的一生卻是
充滿著創造與生機的,
“人活著要有生趣”,
也許這才是郎靜山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生於光緒,長於民國,活在共和……郎靜山最後平靜地走完自己百歲春秋。
感謝他,為我們留下了素色但最驚豔的中國美景,也讓我們明白:
美不勝收,皆因心中有畫。
--- END ---
私享出品
來源:愛奇旅
主 編:王成業
主編微信:wchy1110
收藏熱線:13718262369
微信合作郵箱:sixiangart@126.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