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得到與失去

(2008-04-28 03:51:20) 下一個

    人的一生,不是得,就是失;形容人間事,得失而已!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在得失之間,都過了一生。金錢,有得有失;權位,有得有失;愛情,有得有失。有時此間得,彼間失;有時此時得,彼時失。有的人得而複失,有的人失而複得;得得失失,失失得得,都過了一生。

     人都是歡喜得,不歡喜失,但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有句話說:失之桑榆,收之東隅。所以《佛光菜根譚》說:有得有失的人生是非常自然的。

     有時候,失去了金銀財寶,但得到了一家人的安全;失之固然可悲,得之也能可喜。有的人得了一些酒肉朋友、冤家債主,失去了道義之交、有情有義之友;如此得失,也甚感不值。

     周文王得到薑太公而建立周朝,奠定八百年基礎;劉備得臥龍、鳳雛而有天下,可惜鳳雛早逝,臥龍忠心為國,也能造就三國鼎立之勢。唐三藏玄奘大師得到窺基,而能將唯識宗大為發揚;惠能大師得到神會,而使南宗的大法弘傳全國。

     自古以來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有的人得一人而天下興,也有的人得一人而江山亡,如紂王得妲己、夏桀得褒姒。得失之間有好有壞,得也不一定歡喜,失也不一定可悲。如若得到的是一個敗家子,不禁慨歎,不知如何是好!

     大富之家,得到一個忠仆,而能保有財產,世代興隆;大富之人,得到一隻義犬,忠心守家,甚至舍命救主,使之未來發達。蘇秦得到薑太公的陰符兵法,而能合縱諸侯,佩戴六國相印;張良謙虛卑下,獲得黃石老人賜與兵法秘笈,而使他幫漢高祖打天下,出謀劃策,無有不成。

     說到得失,不管是得是失,都各有因緣。是我的,不必力爭,自會得到;不是你的,即使千方百計取得,也會隨風而逝。有時候得也不好,有時候失也不壞,得失之間,所謂各有因緣莫羨人。即使得到了,也要好好運用;失去時,隻要你有足夠的條件,它也會再來。

     話說有一個人,舍命救人,對方為報恩而送他一條破毛巾,說明這條毛巾能夠幫他成就所願。有一天洗手後,順手用破毛巾擦手,忽然現出一個金盆,此人一看有了金盆,隨手便把破毛巾丟棄,那知刹時金盆也消失了,後經指點,再把毛巾檢回,金盆果然又再出現,此人趕快把毛巾放入金盆中,從此保有金盆。此中說明,舊的東西不可棄,得到了也不能忘記來路,也就是說,做人不能過河拆橋。

     人生,失去了金錢、資用,會有再來的時候;失去人格、道德,不容易恢複。尤其,得人容易,得人心難;得人心難,失人心容易。得失之間,富含人生哲理也。

     追求美好的生活是人們共同的心願。但在實際生活中,每個人又會有所失才能有所得。有小失才能有大得;有局部之失,才能有整體之得。人生亦然。

     失去了春天的蔥綠,卻得到了豐碩的金秋;失去了青春歲月,它使我們走進成熟的人生……。失去,本是一種痛苦,但也是一種幸福,因為失去的同時也在獲得。

     人生沒有絕對的事。在某些時候,失去的同時也得到了,而且得到的遠遠比失去的要多。英國的偉大詩人彌耳頓,最傑出的詩作是在雙眼失明後完成的;德國的偉大音樂家貝多芬,最傑出的樂章是在他的聽力喪失以後創作的;世界級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是個用苦難的琴弦把天才演奏到極致的奇人。他們被稱為世界文史上三大怪傑,居然一個是成了瞎子,一個是聾子,一個是啞吧!他們之所以有那樣的成就,正是因為他們有一顆平常心,不計較利害得失。科學家貝佛裏奇說過:“人們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處於逆境下做出的。思想上的壓力,甚至肉體上的痛苦,都可能成為精神上的興奮劑。”其實,“殘缺”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夠正視現實。不要感歎命運多舛不公。命運向來都是公正的,在這方麵失去了,就會在那方麵得到補償。當你感到遺憾失去的同時,可能有另一種意想不到的收獲。

     有一個故事,說有個小夥子,還是穿開襠褲時,也記不得是哪一天,發現門前那堵牆上有一個閃光點,在陽光下耀耀生輝,豔麗無比。從此,朝思暮想,流連仰望。終於有一天,漸漸長高的小夥子決定爬上去看個仔細,百年危牆,高不可攀。近了,近了。最後,那隻顫抖的手一把抓住了它。原來是一支破牙刷。他好失望,心情懊喪得很。事物的轉換總是這樣,小夥子在此之前,擁有一份好心情;一旦得到了那柄牙刷時,卻又失去了昔日的那份特好的心情。這正如佛經上所說的, “失就是得,得就是失。”

     得與失在我們心中,真是隻有一線之隔,我們意以為得,就是得意;意以為失,就是失意,所以顏回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也能得意在其中。秦王統一六國,兼並天下,也能失意於其間。大約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所得既多,便是增加,也不覺得欣喜,稍有所失,便惶惶恐恐;所失既多,就是再失,也不感到痛苦,稍有所獲,便十分快樂。如此說來,得意何嚐不是失意之由,失意又何嚐不是得意之如呢?

     更深一層想,我們人生最大的得意或失敗,都無法由我們自己來左右。人生最大的得,應該是“生”,我們從父母那裏得到生命,不是最大的“得”嗎?因為沒有這個得,就沒有以後的得,這是得的根本。而人生最大的失,應該是“死”,當這一刻來臨,我們便拋出所得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這不是最大的失嗎?這最大的得與失,我們尚且無法撐握,又還有什麽得失好計較呢?
孔子家語裏記載:有一天楚王出遊,遺失了他手弓,下麵的人要找,楚王說:“不必了,我掉的弓,我的人民撿到,反正都是楚國人得到,又何必去找呢?”孔子聽到這件事,感慨地說:“可惜楚王的心還是不夠大啊!”“為什麽不講人掉了弓,自然有人撿得,又何必計較是不是楚國人呢?”

     “人遺弓,人得之”應該是對得失最豁達的看法了。就我們個人而言,有得有失;就全人類而言,不是一樣嗎?這仿佛雲來雲住、雨來雨往,這世上總有晴朗與陰雨的地方;又正如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這世間的一切總是繼往開來,生息不斷的。所以得與失,到頭來根本就是一無所得,也一無所失啊!

     有患得患失的人,一生總是很苦惱的。他們對取舍疑慮不決,本來擁有一些自己並不需要而多餘的東西,卻又費盡腦汁想使這些東西不減反增。為這些終日煩惱,長此下去有損身心健康。與其擔擾會失去,倒不如讓它失去好了,換來了心情輕鬆和愉快,不是更好麽?

     隻要我們正視人生的得失,月亮即使有缺,也依然皎潔;人生即使有憾,也依然美麗。

     正確認識得失,得到了也可能失去,無論你得到了什麽,都不妨時常這樣提醒自己。這樣,得到了的時候就會倍加珍惜,失去的時候也不至於無所適從。

     不必為“失去”而難過,因為世間之物本來就是去住無常。我們所能做、所應做的隻是在“得到”時珍惜它。

     不能舍棄別人都有的,便得不到別人都沒有的。會生活的人失去的多,得到的更多。有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無彌補。隻要這樣一想,你就會有一種釋然頓悟的感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