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倉路155號
“新天地壹號”項目改造前原地址為太倉路155號。該樓原屬居仁裏,建於二十世紀初期,設計師為L.S.ZIA,是一幢共有四層主樓的混合結構建築物。在二十世紀中期,太倉路是文房四寶店鋪的集中地。
這座規模較大的建築易主頻繁,它最早的主人已無從稽考。二零零一年,新天地壹號經過修複,已恢複了往日的光輝,現為新天地發展商香港瑞安集團之會所。
在整個新天地廣場中,“新天地一號會所”是保留最完整的一幢建築。這幢四層的建築並不屬於石庫門房子,它的外形上屬於“弄堂公館”式建築,目前在上海的老式住宅中已經相當罕見。抗日時期,它一度成為因被轟炸而失去原校的新新小學校址;解放前,這幢大宅成為經營宣紙毛筆生意的商人毛伯庸的私宅,毛將大宅的北麵改成鋪麵,南麵的主樓則保留為住宅,成為前鋪後居的格式。解放後,大宅歸入政府機關作辦公室之用,逐漸演變為員工的集體住所。居住人口慢慢密集起來,當初動遷時搬出去有四十多戶人家。
跟新天地其它的老房子一樣,新天地一號在改造過程中,整個外牆沒有拆,但房屋由於使用年代很長,防潮層已經破壞,以致樓麵的木隔柵全部腐爛。要解決滲水和防潮層的問題,需要每隔一段距離,先把兩樓抬起來,底下全部做空,做回鋼筋混凝土的防水層。這樣就能達到不拆牆,但防水性能提高,並滿足五十年性能使用要求的效果。同樣,由於時間長久的原因,屋瓦的保濕、隔熱性能已經很差,根本無法滿足現在的功能需求。所以在翻建過程中,屋頂的外層仍采用經過防水處理的傳統瓦片材料,而把現代的保溫材料重新鋪設在瓦片之下。
改建後的會所在外貌上盡量保持並恢複原有的痕跡。例如地麵鋪著的罕見圓形紙皮石,通往各層的木樓梯及欄杆,以及中間讓光線和空氣流動的天井部分,都是未作改變的保留下來。原本有獨立的花園、獨立的車庫和獨立的裏弄進出,但如果把它們完全恢複,會對目前的商業價值產生影響,所以進行了功能組合和環境的布置。 表麵是二、三十年代石庫門的建築,內裏卻需要最現代的機能係統。石庫門舊房是沒有地下排汙管、煤氣管等基礎設施的,在改造過程中不僅要加入各種設施,還必須加固原有的地基。因此,在會所底層挖地數米,最深處達到九米,以達到鞏固的目的。
“新天地一號”會所在原有的基礎上也進行了一些改動。天井是露天的,考慮到空調係統的設置,加築了玻璃頂棚,既增添了美觀性,更好地使房屋融合為一體;又保留了原有的天然采光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