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朝鮮戰爭~~~林彪提出“出而不戰”~~~

(2010-07-22 22:31:18) 下一個
by 司馬亮

從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到9月15日仁川登陸,再到10月19日誌願軍兵發鴨綠江,戰局瞬息萬變,敵我友各懷心思,殺機四伏,凶險莫測。誌願軍本來有多次出兵良機,因同盟內部的互相猜疑而屢失戰機;最後在戰局不利被迫出兵時,林彪提出“出而不戰”,本來可以最小代價挽救危局,也因戰場形勢突變而未能付諸實施。

10月1日,毛澤東接到斯大林建議中國出兵的電報,中國使館也在同一天收到了金日成的求援信,請求中國派兵入朝作戰。次日,毛澤東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討論出兵問題,會上出現了不同意見,多數領導人主張對出兵的問題應慎重考慮。會議決定10月4日、5日再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進行討論。

  10月4日,中央政治局在中南海頤年堂召開擴大會議專門商討出兵援朝問題。出席會議的有: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陳雲、高崗、彭真、董必武、林伯渠、張聞天。李富春、羅榮桓、林彪、鄧小平、饒漱石、薄一波、聶榮臻、鄧子恢、楊尚昆、胡喬木列席了會議。

  彭德懷於會議開始的當天下午乘坐一架銀灰色的裏-2型專機從西安奔赴北京,下午4時在北京西郊機場一落地,即被轎車接進中南海,停在豐澤園門前。彭快步來到頤年堂,周恩來首先迎出來與他握手,解釋說:“彭總,會議在下午3點就開始了,來不及等你。”

  步入會議廳,毛澤東站起來和他握手,說:“彭老總,你辛苦了,你來得正好。美帝國主義的軍隊已開始越過三八線向北進攻了,現在政治局正在討論我國準備出兵援朝問題。大家正在發表意見,請你也準備談談你的看法。”

  彭德懷入座,會場裏出現了短暫的沉默。毛澤東見許多人並不積極發言,知道他們堅持不出兵的意見,遂說:“關於出兵援朝問題,大家還可以擺出不利和有利條件。各抒己見嘛。”

  林彪不緊不慢發言:

  “主席讓我們擺擺出兵的不利條件,我讚成。我認為,我國已經打了20多年仗,國內戰爭創傷亟待醫治,部分地區尚未解放,新解放區尚未進行土地改革,元氣沒有恢複。我們建國不久,百廢待興,國力很弱,沒有能力再打大仗。特別是我們還沒有同美軍較量過。我們出兵參戰,仗打起來是沒有界限的,倘沒有把握把美軍頂住,反而把戰火引到我國東北那就糟了。我看還是加強東北邊防為好。”

  林彪接著說:“我軍打蔣介石的軍隊是有把握的。但美軍有龐大的陸海空軍,有空海軍優勢,有原子彈,還有雄厚的工業基礎。把它逼急了,它打兩顆原子彈或者用飛機對我大規模狂轟濫炸,也夠我們受的。”他接著做出結論:“朝鮮隻有幾百萬人口,而中國近5億人口,為了拯救一個幾百萬人的朝鮮,而打爛一個5億人口的中國,是不劃算的。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最好不打這一仗。”

  林彪的發言得到不少與會者的共鳴。聶榮臻事後回憶說:“有些同誌認為,我們打了這麽多年仗,迫切需要休養生息,建國才一年,困難重重,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最好不打這一仗。”薄一波後來也回憶說:“當時下決心出兵打這場戰爭,對於新生的人民共和國來說並不是沒有風險的。百廢待興,困難很大。”會上還有的同誌認為:“等到蘇聯紅軍直接參戰或同我們共同出兵,比現在我們單獨出兵好。”

  毛澤東在會議的最後講了一段話:“你們說的都有道理,但是別人處於國家危急時刻,我們站在旁邊看,不論怎麽說,心裏也難過。”

  唇亡則齒寒,戶破則堂危

  彭德懷當天沒有發言。第二天下午會議繼續討論出兵援朝問題。彭德懷發言說:“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爛了,最多就等於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就是了。否則,等美國占領了整個朝鮮,將來的問題會更複雜。如果美軍擺在鴨綠江岸和台灣,擺在我們家門口,它想發動侵略,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與其晚打,不如早打,打完了再建設。”

  彭話音剛落,毛澤東緊接著發言:“這幾天,不少同誌講了很多不能出兵的理由,但是不能忘了,朝鮮人民和朝鮮黨的同誌在我們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是為中國革命的事業流過血的。現在他們的民族處在危機時刻,有一百條理由一千條理由駁不倒一條理由,那就是我們應該有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友鄰有難,就要挺身支援。見義勇為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不錯,美國的大炮比我們多,但曆史不是大炮寫的。我們橫下一條心,他打他的原子彈,我打我的手榴彈。總之一句話,當今世界,任何人想隨意欺壓、宰割別人,都是不允許的!到頭來都必將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唇亡則齒寒,戶破則堂危。我們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毛澤東一錘定音,出兵援朝就在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決定下來了。會議還通過了毛澤東的提議,由彭德懷率部入朝,協助人民軍抗擊敵人。10月8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發布命令,組建中國人民誌願軍,任命彭德懷為誌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出而不戰,善之善者也

  在出兵援朝的問題上,林彪主張慎重、反對參戰的態度廣為人知,但他同時提出了另一個非常高明的出兵方略,卻沒有引起學術界的關注。

  據柴成文回憶,1950年9月初,他從平壤回到北京後,林彪約見他,了解朝鮮方麵的情況。柴成文馬上去林彪住處匯報。林彪聽了柴成文對朝鮮戰事新情況的匯報後,問道:“他們(朝鮮人民軍)有無上山打遊擊的準備?”柴成文回答說:“我不能確切地講有,但根據和金日成相處的了解,如果形勢需要,他是能夠上山打遊擊的。”林彪又問:“我們不出兵,讓他們上山打遊擊行不行?”

  但是,作為軍人,林彪並沒有一味避戰。曾擔任周恩來軍事秘書的雷英夫回憶說,林彪在軍委常委居仁堂會議上不讚成出兵,最好不出兵,“如一定要出,那就采取出而不戰的方針,屯兵於朝鮮北部,看一看形勢的發展,能不打就不打,這是上策。”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出而不戰”,確實是誌願軍在不利情況下,出兵援朝的上上策。毛澤東雖然否決了林彪不讚成出兵的意見,卻對“出而不戰”這一條心領神會。從誌願軍入朝後的兵力部署來看,毛澤東幾乎全盤采納了林彪的意見。

  10月14日,毛澤東給在蘇聯的周恩來的電報中,提出誌願軍入朝後先取守勢,構築防禦線,六個月以後再談攻擊問題。電文說:

  “在平壤、元山鐵路線以北,德川、寧遠公路線以南地區,構築兩道至三道防禦陣線。如敵來攻,則在陣地前麵分割殲滅之,如平壤美軍、元山偽軍兩路來攻則打孤立較薄之一路。現在的決心是打偽軍,也可以打某些孤立的美軍。如時間許可,則將工事繼續增強,在六個月內,如敵人固守平壤、元山不出,則我軍亦不去打平壤、元山。在我軍裝備訓練完畢,空中和地上均對敵軍具有壓倒的優勢條件之後,再去攻擊平壤、元山等處,即在六個月以後再談攻擊問題。我們這樣做是有把握的和很有利益的。”

  誌願軍秘密入朝後,由於敵人向中朝邊境迅速推進,誌願軍過早接敵,被迫改變原定先建立防禦線的計劃,倉促發起第一次戰役。10月21日、22日,彭德懷給毛澤東連續發了兩封電報,計劃以一個軍鉗製敵人,集中三個軍尋機殲滅偽軍兩三個師,爭取擴大鞏固元山至平壤線以北山區,發展南朝鮮遊擊戰爭。林彪設想的公開出兵,先聲奪人,“出而不戰”的戰略意圖遂告落空。

  

不戰而屈人之兵,並非沒有可能

  從美軍方麵的動向來看,誌願軍出而不戰,先聲奪人,從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預期效果,並非沒有可能。

  美國早在1950年7月10日製訂的第76號文,就規定如果“發生了中國或蘇聯大規模有組織的抵抗,聯合國軍總司令在向華盛頓報告之前,不得下令繼續前進”。

  9月11日批準的81號文件,為美國軍隊越過三八線的軍事行動確定了兩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條件,其中之一就是中國或蘇聯軍隊沒有卷入朝鮮戰爭,如果中國或蘇聯軍隊介入,美國軍隊應防守在三八線一帶。

  9月27日第92801號命令,確定以粉碎北朝鮮的武裝部隊為軍事目標,授權麥克阿瑟在三八線以北的朝鮮境內采取軍事行動,包括兩棲和空降或地麵作戰,但前提條件是“在采取這種行動時沒有主要的蘇聯和中國共產黨軍隊進入北朝鮮,沒有準備進入的聲明,也沒有在北朝鮮對抗我們行動的威脅。”“假使蘇聯或中國共產黨事先聲明他們要重占北朝鮮,並公開地或含蓄地發出他們的軍隊不應受到攻擊的警告,你應把這事提交給華盛頓。”

  10月9日,國防部和參謀長聯席會議再次命令麥克阿瑟:今後中國共產黨要是不事先聲明就在朝鮮任何地方公開或隱蔽地使用大量的部隊,你應根據自己的判斷,隻要在你控製下的部隊有可能獲得勝利,你就繼續行動。在任何情況下,如果要對中國境內的目標進行任何軍事活動,都必須事先得到華盛頓的批準。

  從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關於越過三八線問題討論的曆次文件看,影響美國決策的製約力量始終是蘇聯或中國軍隊是否會出兵參戰。而杜魯門本人在麥克阿瑟開始“烙鐵行動”,登陸仁川時甚至考慮,一旦中國出兵朝鮮,美軍便撤出戰鬥。時任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的布雷德利說:“參謀長聯席會議一致認為,一旦中國幹涉,我們將從朝鮮撤軍,準備實施非橄欖球作戰計劃。”

  林彪的“出而不戰”,充分考慮了敵方這種忌憚心理。可以設想,如果讓林彪領兵出征,公開派出東北邊防軍,屯兵於朝鮮北部,就地構築陣地,先為不可敗之勢,再結合周恩來在外交上的努力,威懾美國,使其知難而退,即使不能收“最好不打這一仗”之全效,也能保證在中國邊境形成一個穩定的緩衝地帶。而目前北朝鮮這個安全緩衝帶,是以誌願軍血戰三年、傷亡數十萬人的代價換來的。


  兩相比較,“出而不戰”的用兵策略,雖然未能付諸實施,但從戰局發展的各種可能性來看,軍史學家實有進一步研究的必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