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黨報変更史

(2008-08-05 08:59:19) 下一個
馬雲龍在複旦大學新聞學院的講座錄音3

我在90年代以前是在黨報工作,在《河南日報》。那個時候全國隻有一種報紙,隻有黨報,從中央 的《人民日報》,到下邊的各級省委的機關報,到下邊的小到縣報,統統都是黨報。黨報已經成了一種固定的模式,甚至成了一種特定的語言方式和表達方式。那個 時候新聞係的學生學新華社新聞稿怎麽寫:幾月幾日在哪兒召開的什麽大會,主席台上是張三李四王麻子,誰誰誰在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他說……他強調指出…… 他最後指出……,最後大會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這個其實用不著大學生學,找一個高中生,培訓一個星期我保證讓他寫得非常熟練。可是多年來,我們整個黨報體 係所謂的新聞就是這麽一個架構、這麽一個模式,而且其中還有著說不完的竅門。比如有一次下麵培訓通訊員,請了幾個老師,就是黨報的一些編輯。一個黨報編輯 在講課的時候給通訊員們講兩會報道的竅門。說有的記者很笨,到了那兒就采訪,完了寫出的稿子不合格被斃了,他說我寫的稿子沒有一次不被采用的。他說我告訴 你個竅門,你要真去采訪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你讓他說,他還得說的符合你的要求,符合你見報的口徑,他說這很難。他說了半天他的話可能你記下來沒法用,他說 後來我就不采訪了。我告訴你們一個竅門,你別說張三說,你來個張三李四王麻子人大代表這三個人說,然後後邊想說什麽你就拿人大報告的文本抄一段話,這個保 證通過,還沒人打你的官司。有些話他明明沒說,但是你說他說了,那麽張三想不是我說的可能是李四說的,李四說我們倆沒說可能是王麻子說的,反正這個話不 錯。他說這種稿子最容易通過,拿回去就通過,完全符合要求。他在給通訊員講課的時候講了這麽一套搞好兩會報道的秘訣。用我的話來說就是如何偷懶、如何製造 假新聞,而這些東西充斥了我們的報紙。這叫做新聞嗎? 那個時候全國隻有一種黨報,最早在50年代有兩個例外,一個上海的《新民晚報》,一個北京的《北京晚報》。那時候全國的新聞界非常羨慕這兩張報紙,它辦的 報紙很受歡迎、好看。但它的辦報理念是“黨報的補充”,還有一個更具體的解釋是“茶餘飯後的消遣”。它自己就把這個報紙放到了黨報體係之下的一個角落,讓 它有一種生存空間。我那時候很佩服,還研究過一段《新民晚報》。《新民晚報》的服務意識應該是五六十年代中國最強的。有一次我看上海《新民晚報》,在全國 黨報根本沒講服務性的時候《新民晚報》非常詳細地告訴你如果要做一件衣服缺了紐扣到哪兒去買。那個時候這樣的辦報思想是很受歡迎的。但嚴格的講,它還不是 一個新聞紙,跟我們現在講的報紙還不是一個概念。但是在那個時候全國已經是南北各一支獨秀了。

真 正打破這種局麵的是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中期,由於經濟上的改革開放,帶來了一個巨大的變化,就是社會生活發生一些變化了。在80年代中期街上開始出現 地攤報紙。最早出現一個報刊的市場,這個是新事兒。那時候我仔細地研究了一下最先擺上地攤的報紙是什麽報紙,因為全國的報紙都是黨報,都是機關報。但最早 走出這一步的是一些有特權的機關的報紙,比如司法類、公安類的報紙。這類報紙本身就是受公安廳、政法委管理的,它又有得天獨厚的的權力,能接觸案件,采訪 各種案件。所以在黨報體係之外,街頭上出現了這麽一批小報,很受歡迎,形成了市場。這是80年代中期全國出現的現象。但是地攤小報內容黃色的,血腥的東西 太多,後來中宣部要管理這些東西。一方麵在管,在禁這些東西,但也開了一個思路。你能不能也辦一個受歡迎的能進入市場、擺上地攤賣、讀者願意花錢買的報紙 呢?最早想到這個做法的是黨報。一些黨報腦子比較靈光的社長或者總編輯們就搞了一個試探,一周七天中,有六天按傳統模式辦報,每星期拿出最後一天,自由一 點,辦的好看點,叫周末版。當時幾乎所有報紙都辦周末版。周末版一辦,反響不同,一個星期的報紙就這一天賣得快。其他六天的報紙送到報攤上沒人要,這一天 的報紙去了就有人要,而且能賣很多,比報紙的正常發行量還多,給報社帶來了直接的效益。這是80年代後期,全國興起了一個各級黨報紛紛辦周末版的熱潮,這 一撥到現在碩果僅存的是就《南方周末》,《南方周末》是那時《南方日報》辦的周末版後來獨立起來變成一個獨立的報紙,發揚光大乃至今日,是那一批報紙留下 來的一個文物,當然它的發展遠遠超過那個年代了。

到了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期,由於周末版的暢銷,走出了一條路,這些報紙的老總又心 生一念,新聞改革黨報是沒法改的,到現在也沒法改。但是能不能在照樣辦好黨報的同時再按照市場的需求辦另外一張報。這批報紙就出來了,一開始都叫晚報,後 來辦的越來越多產生矛盾,最後新聞出版署做了一條規定,一個城市裏隻批一個晚報,後來就又擠出一個辦法,不讓辦晚報我叫都市報行不行啊?於是全國在晚報不 讓辦以後又紛紛出現了一批都市報。這是從90年代初開始,高峰是1995年,全國各省幾乎都出來一批叫做晚報或者都市報的報紙,後來把這些報紙統稱為都市 報,但還有些晚報在裏邊。這一批報紙一產生,在90年代中期就產生了一個誰也沒有預料到的情況,短短的幾年之內這批都市報占領了整個報刊市場,而且迅速超 過了它的母報――黨報。《大河報》是 1995年8月1日創刊的,到97年一年半的時間裏,發行量已經到40多萬了,《河南日報》當時發行量是30萬,後來 到直到現在《大河報》發行量是70萬,《河南日報》已經萎縮到20多萬。這些不是一個報紙的情況,全國都是這樣。南京的《新華日報》一直保持在20萬份左 右,《揚子晚報》發行量最多到了一百二三十萬。子報發行量超過母報還能夠咽的下這口氣,緊接著出現的是子報養母報。它的廣告收入迅速攀升,不僅超過它的母 報,而且是幾倍的超過它的母報。拿今年的數字,《河南日報》每年的廣告收入是5000萬到6000萬,而《大河報》是5個億,差一個數量級。發行量遠遠超 出黨報,廣告收入也數倍於黨報,形成了所謂的小報養大報的局麵。這種情況不是個別的,幾乎是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共同的現象,這個發展的頂峰時期應該是 2000年。每個地方,發行量最大廣告收入最多的報紙都不是黨報,都是黨報所管的子報。

為什麽黨報現在還能生存呢?黨報是另外一個市場, 實際上不進入市場。每年到11月開始,各省委宣傳部就要開一個黨報發行工作會議,然後下命令下指標報紙上還登進度,要求各縣市按期完成黨報征訂任務,而且 每天在報紙上登出進度,再由各宣傳部門向每個單位攤派,你訂不訂都得訂,實在不行從黨費裏交你也得拿出來把報紙訂出去。全國的黨報到現在還是這樣發行。而 都市報類的報紙呢,宣傳部從來不管你的發行,你有本事自己去賣去,到市場上求自己的生存。在原來的鐵板一塊的大一統的黨報體係下麵突然從80年代後期到 90年代中期生出一個叫都市報的報紙來,而且呼呼啦啦地把整個中國報刊市場給衝散了,給占領了,這是從現象上來看。實質是什麽?實際上我覺得最本質的區別 是有沒有新聞,是不是做新聞的。在那個時候生活過的人都知道,有些東西報紙上是沒有的,比如城市裏發生了火災,哪裏出現了大的災難,包括哪裏出現了惡性的 案件,黨報是決不會登的。它不擔負這樣的任務,登的話也是過幾個月處理了,某某某被判刑了,黨報上會發一條消息。它應該是這樣幾個主要功能,當然後邊有些 版現在也增加了些功能。前麵的新聞部分,比如說省級黨報,首先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會議,第二是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的活動,第三他們在某某會議上的重要講話, 第四類是政府,包括人大通過的一些法律文件,後麵弄上幾個版,這些東西嚴格的講不是做新聞,是一種公報性質,像政府公報一樣的東西,而不是新聞,而真正在 社會上最鮮活的,每天發生的事情在那個報紙上極少有反映,所以黨報記者的工作節奏和都市報記者是完全不一樣的。黨報記者的工作範圍基本是每天上班以後先看 看桌子上有一摞請貼,然後就去跑會場,一般的後邊還有個節目是跑完會場中午再吃頓飯,如果發了什麽材料再領一堆材料,下午回家寫稿子,晚上把稿子一交,一 天任務完成了,他們不用進入那種大量的現場采訪,黨報記者的工作很輕鬆但是很枯燥。都市報所以能夠一炮打響很重要的一個關鍵是它當時是從做新聞開始的,一 開始可能麵還比較窄,大家選了個最簡單的辦法叫做社會新聞,到現在也是在黨報的視野之外的,那麽這張報紙去做一做社會新聞,這樣的話就有了廣闊的天地。我 記得在《大河報》一開始辦的時候我強調了兩個東西:一個強調要把記者趕到街上去,第二個是讓記者們到民間去、到街頭巷尾去、到老百姓家裏去。我記得第一個 月我們開了一個專欄,叫《記者打工》,要求那些年輕記者們這一個月最少在這上麵發一篇文章,方法是你必須到民間去,到那些最髒最累最讓人看不起的行業裏去 紮紮實實跟人幹一天活、打一天工,回來寫一篇所見所聞所感,當時記者們真這樣做了。後來我把這個經驗介紹以後,全國好多都市報也都效仿。要培養一種新型的 新聞隊伍,一種新的新聞觀念,找到一種新的新聞視角,改變過去那種傳統的宣傳的做法,這些東西導致都市報誕生以後不久就以一種嶄新的不同的風格出現在讀者 麵前,使這些都市報充滿了讀者身邊發生的讀者關心的新聞,張金柱案等都是這麽來的。而且最早在都市報體係裏建立了24小時的值班製度,建立了24小時值班 電話。不管白天和黑夜,隨時發生新聞都有人去。後來有的報社還建立了流動采訪車,24小時值班車等等,這一套到現在黨報體係都是沒有的。

我 講這些是說什麽呢?就是所謂的改革,就是從一種非常態的,從一種癲狂時代回到一種正常狀態來。對新聞來說,就是老老實實的知道什麽是新聞,然後做新聞。我 認為這就是所謂新聞改革在這30年裏頭實質的東西。就是回到常識,回到它的本義上來做新聞。這一波的發展到2000年的時候可以基本做一個階段的結束。全 國整個報刊業出現了個新格局,產生了一個龐大的報紙市場,在這個報紙市場裏邊幾個領軍者幾乎都是都市報類的報紙,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南方都市報》、《大 河報》、《華商報》、《三湘都市報》等等。這個格局到兩千年的時候已經基本形成了,它的發展也到頂峰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