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清的紅頂帽
(2009-11-04 21:13:38)
下一個
最近和一個美國的同事爭論不休,起因是他自稱很了解中國的清朝。他認為大清朝是當時世界上,人人可以得而誅之的國家。因為其腐敗,不文明,落後,所以先進國家的入侵,才讓這個瀕臨絕境的一無是處的政府,得以見到外麵的世界。聞聽此言,我激烈反對,列舉事實,妄圖讓他明白他的無知和愚蠢。
還好,我們現在生活在資訊時代。我很容易地找到大清當初的輝煌和優勢來說服他。
他不知道的事情是,大清朝慈禧時代的經濟,在當時的世界之林,絕對是占有一席之地的。當時大清的GPD, 即國民生產總值,占了全世界的11%, 是全亞洲第一!
那時候的中外貿易往來,十分活躍,中國的茶葉,絲綢是最受歡迎的。斯裏蘭卡占領茶葉出口大國地位,那絕對是後話了。而中國直至1990年才重奪絲綢大國稱號,更是慘痛經曆。相比其他朝代曆史,大清比較注重商貿傳統, 所以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大清,是當時世界第一的貿易出口順差國, 絕對的經濟大國!
另外,慈禧和當時的大臣們,還是以儲存國力,堅實國庫的老辦法作為基本國策。於是,大量賣出去的茶葉,絲綢都換作白銀作為國力儲備。 那個時候的白銀就是世界流通的硬通貨,相當於後來的黃金,和今天的美元地位。當時大清的白銀儲備量, 位居世界第一。那時候,如果拋開軍事的弱項和政府腐敗,大清的經濟還是很牛的!這也是為什麽當時大清有實力去修鐵路,建造紡織廠。 也是八國聯軍眼饞這塊大肥肉,仰仗先進的軍事力量長槍洋炮,直接進行掠奪的原因。
關於他批評清朝的服裝和辮子, 我也不能不說一些題外話。 關於這一點,我不能說那時候的服裝,都是最美麗的。但是留長發,紮辮子的風氣,絕不僅僅是大清一國,其實很多國家的男人都留過長發,不過因為他們頭發卷曲,披散的更多。這一習俗,我們可以從很多西方油畫中得到印證。 至於服裝,清朝的服裝縱不是最好看的,但也是可圈可點的。就不說女裝的經典旗袍了,就說官服吧。
從古至今,在中國做官,絕對是一件光宗耀祖的榮譽事情。在大清,官服甚至都是華彩奪目的!
清朝官員頭上戴的“頂戴花翎”,實際上是根據季節的不同佩戴的,非常細致,分兩種,一為“暖帽”、一為“涼帽”。
暖帽又叫秋帽,是用黑絨或黑尼子做的。也有冬天怕冷,為了護暖,用貂皮製成的圓形外翻邊硬胎帽子, 而且帽頂上附有用猩猩血染成的絹絲帽纓。帽頂正中鑽有一銅鎏金的底托,這叫頂。頂上鑲有代表不同品級、各種材質的頂珠,這為戴。
再有就是花翎的講究了,花翎一般分三種。一為三眼花翎,二為雙眼花翎,三為單眼花翎。這所謂的花翎就是孔雀的翎毛,在配上馬尾,直接插入頂珠下麵的翎管裏。我們常看的清劇,可以看到那講究些的服裝道具,是比較接近當時的情形的。隻不過不會用真的猩猩血,貂皮和紅寶石來做頂戴花翎罷了。
花翎隻限於王公貝勒和四品以上的各級文武官員佩戴,而四品往下至六品官員則戴藍翎,六品官員以下至從七品無翎隻戴馬尾(yi)。三眼花翎一般是賞賜有功的親王、郡王的,雙眼花翎則是賞賜給貝勒、貝子及四品以上有功的文武官員的,而單眼花翎則是王公親貴及四品以上文武官員平時佩戴的。
還有清朝有著極嚴的等極觀念,所以不同品級帶的是材質不同的頂珠。常說的“亮紅頂兒”, 是隻有太子、親王、郡王、貝勒、和那些正一品文武大員才能配戴的紅寶石頂珠。這種服裝的製作費用很高,但那些官員穿的是很神氣,無論高矮胖瘦,有這樣一件官服打底,的確是頗有威嚴,大為增色。
因為這個偶然的爭論,我每日都浸潤在大清史中,努力尋找大清的優點。以至於,我居然重溫曆史,體會到大清諸多的無奈無措。。。。。。顯然這和我中學時的被動學習不同, 這種研習,令我頗有心得, 也算是額外的收獲罷。
聊天師呀會聊天,
清代曆史作專研.
腐敗發展是必須,
專製那是好經曆.
奴才聽話就可以,
追求自由又何必?
聊天,聊天再聊天,
今後中華全靠你!
你有才啊
難道五哥是旗人? 聽著架勢,很像正黃旗啊? 對否?
哪個旗的?
謝謝大家鼓勵,頗為汗顏~
驗證了當美女遇上才華的神話~~
清朝的辮子與服裝並不是野蠻與落後的象征,而是當時統治者實行民族同化的必然措施。
那位美國同事看來是有一腦子的強盜邏輯和高高在上的心態。應當好好批評教育。
咋回事?“明朝那些事兒”一用書名號就消失鳥???
要不先領他去才G的後宮看看3千美女。。。。
首席嗬,俺真的是很屁服,看這些曆史書,還能記下來,唉,俺看,300年的曆史,上台表演人物那麽多,俺是看了後麵忘前麵,好象啥也沒記住。
你這想法,牛! :)))
我在想,我要是穿套清朝官服,在辦公室裏走來走去,該何等神氣,嗬嗬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