屁話連篇

empty as the hollow, soft as the water, shape like the millstones, forget as never remembered
正文

蘇秦 張儀 質詢公司的最高境界.幹!!! 我也要這樣麽?

(2005-03-07 15:13:25) 下一個

蘇秦與張儀,是中國史上的兩個名人,過去稱他們為說士或說客,所謂遊說之士,意思是說他專門玩嘴巴的.),我們中國人就稱他為遊說之士,是蘇秦、張儀之流。一個書生用他的嘴巴,憑他的腦筋,擺布整個世界的局勢,在我們過去的曆史卜,最知名的就有蘇秦、張儀兩同學,這是我們都知道的故事。現在我們回轉來再研究蘇秦、張儀的傳記資料,對我們這個時代有很深的啟發,許多道理,都可以在這裏看出來。

第一點來說,他們倆個做的就是現在質詢公司做的.靠嘴巴吃飯,分析形勢,有些對策來過活.東西有沒有用,這個就不管了.

第二點,根據曆史的記載研究,蘇秦當時是一個讀書的年輕人,後世人稱他是鬼穀子的學生。關於鬼穀子,又是一個可以用來作專題研究的題材了。曆史上究竟有沒有鬼穀子這個人,另外待考,如在河南有“鬼穀”這樣一個地方,不過古代又稱“歸穀”,意思是歸隱在這個山穀。據說這是道家的人物,有如張良所遇到的黃石公一樣,是不是確實有這個人;不知道。就是真有這樣一個人,無疑的,學問一定非常好,據說蘇秦便是他的學生。今天講謀略學,所謂撥亂反正的這一套學問,乃至於用在壞的這一方麵,搗亂造反的學問,都是出於他——鬼穀子。蘇秦當時出來,拿鬼穀子的這套學問,遊說諸侯晉見每個國家的領袖,希望取得功名富貴,實行他自己的思想。

  第三點要注意的,遊說在當時是一種普遍的風氣,那個時候還沒有建立考試製度,知識分子都靠遊說出來做事的。譬如盂子,一天到晚見這個諸侯,見那個諸侯,也是遊說。各個諸侯雖然尊重他的學問,可是卻不用他。同樣的,後來蘇秦第一次出來遊說,也是完全失敗了,沒有人聽他的。我們看他遊說的內容對不對?完全講的是正道,但是正道當中有歪道。以現代的觀念來說,蘇泰是偏重在軍國主義的思想,主張富國強兵,他舉出曆史上的實例,隻有戰爭才有辦法,才能夠強盛,才能夠安定。可是秦國並沒有接受,這又是什麽原因?這就是我們讀書要注意的地方。當時的秦國,是秦始皇的祖父輩,天天想統一,想消滅其他大國,可是蘇泰主張用兵,又為什麽不聽從他的意見?這同我們今天的情形一樣,為什麽基辛格提倡以和談代替戰爭,大家都明知道是毒藥而還是吃下去?為什麽不肯言戰?我們讀曆史,就要懂得這些。懂得曆史就懂得現在,懂得現代也就懂得古代。曆史並不一定重演,但原則是一樣。

  第四點,再講到蘇秦個人,第一個遊說失敗,弄到回家的路費都沒有,穿雙破囗鞋,拿隻破箱子,回到家裏來,嫂嫂不給他飯吃,家裏的人都看不起他,那種難受,是到了萬分。因此蘇泰重新發憤讀書。所謂懸梁刺股,把頭發用繩子捆起來,掛在梁上,身旁放一把錐子,等到夜晚讀書打瞌睡時,頭一低,頭發一扯,醒了。再不行就自己用錐子刺自己的肉,如此鞭策自己用功。據說讀的是《太公兵法》,把太公兵法讀通了,於是再度出來遊說諸侯。這次不再跑到秦國去主張打仗,反而跑到弱小的國家,等於今日世局中,受人侵略、受人宰割的國家,由燕國、趙國開始,組織聯合陣線抗秦,不主張打仗,主要目的在使秦國不敢出兵。他把天下大事、人的心理、政治的心理,戰爭的心理,都摸透了,果然成功了。這一下身佩六國相印,同時當起六個國家的行政院長,印都掛在身上走,隨時拿來蓋就行了。當時這位聯合國的秘書長,還不比現在的聯合國秘書長,他是有實權的,隻要他說一句話就行了,國與國局勢就受這樣一個書生的擺布,安定了二十多年,這又是一個什麽道理?為什麽他後來主張合縱,大家會團結?這是矛盾的團結,利害關係的團結,不是道義的團結。為什麽會這樣,也是值得我們研究的,這和現代的情形又是一樣。

  第五點,到了他個人成功以後,就看出這一班人是隻講手段的,隻求如何達到目的。所以中國文化中講正統文化的,素來對於這些人不大重視,因為他們隻以個人為出發點,而孔孟思想是不以個人為出發點。蘇秦成功以後,自己知道這套手法隻是玩弄玩弄而已,各國君王的頭腦不一定都是豆腐渣做的,不會一直聽他的擺布,隻不過是所拿出來的辦法,正投合了時代的需要,都隻是手段。他也知道這個手段不會長久,他的另外一招就很厲害了。當有一個強大的敵人存在,大家需要團結起來與它抗衡,這時是做得到。但對秦國封鎖了以後,秦國的軍國主義不能擴張了,結果蘇秦的戲就不能唱了。沒有了敵人,怎麽還能夠玩?

  於是他利用機會培養和他學問差不多的好同學張儀,他這培養方法就很高明了。他怎樣培養張儀的?他和張儀的感情原來好得很,而且兩人約定在先,誰先有辦法,誰就幫忙另一人站起來。這時蘇秦佩了六國的相印,張儀還窮得很,去找蘇秦,心想求取一個秘書、科長的位置,還會有什麽問題?蘇秦正在辦公室接見各國大使,忙碌得很,知道張儀來了,教他在外麵小工友的小房子裏等候,自己威風得很。到了吃飯的時候,也留張儀吃飯,可是隨便打發他在一個角落裏吃,自己卻和各國貴賓周旋。故意使張儀看見,使張儀難受,用種種方法刺激他,最後告訴張儀目前沒有機會,囑到旅館等候,也不送點錢去,使他受盡冷落淒涼之苦,然後教一個人對張儀說:你是找蘇秦的?同學有什麽用?他已經功成名就,不理你了,你的學問也很好,又何必求他呢?用種種方法挑撥,使張儀恨死了蘇秦,決心非打倒蘇秦不可。到秦國去,你蘇秦搞合縱,我就弄一個專門破合縱的計劃。實際上,蘇秦正需要像張儀這樣的人到秦國去,但是他為什麽不告訴張儀合作唱對台戲?因為他知道張儀如果不受這樣大的刺激,就發不起狠來,如果說明了,反而搞不好,必須要培養出他如此怨恨的氣憤,硬是要立誌做破壞的計劃,兩人才有戲唱。所以後來張儀連橫的計劃成功了,蘇秦派去挑撥張儀到秦國去,始終“臥底”的人,這時才把真相說出來。實際上張儀到秦國的路費還是蘇秦奉送的,一切都是蘇泰安排的。所以張儀說,我還是沒有跳出這位老同學的手心。並且決定蘇秦還在的一天,秦國就一天不出兵,等蘇秦死了再打。戰國末期,就被這樣兩個書生擺來擺去,擺布了相當長一個時期。現在我們用人才,除了有才具,有學問,有思想,還非要有道德做基礎不可,沒有真正的道德做基礎,則好頭腦是很可怕的。這是第五個重點。

  第六個重點,附帶談到有名的故事,當蘇秦第一度遊說失敗,窮了回家的時候,嫂嫂都不給他吃飯,冷飯都不剩一點,父母兄弟都看不起他。到後來身佩六國相印,要到楚國去的時候,經過自己家鄉,他的嫂嫂以及全家人都跪下來迎接,那種恭維真是不得了的,這時蘇秦問他的嫂嫂:“何前倔而後卑也?”這個話也隻有蘇秦才說得出口。老實說,在中國講究道德修養的人,不會講這樣的話,他卻會爽直痛快當麵問他嫂嫂。人性本來也就是這樣,可說他問得很直爽,還不算頂壞的,還沒有故意整她。而嫂嫂答複的話也很簡單明了,她說:“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也。”這是人情之常。古今中外,人類社會,就是這麽一回事。那個時代,哪個時代不講現實?從這裏又可認識人情世故。

  第七點,蘇泰是怎樣死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他不得好死,最後到了齊國的時候,有人行刺,把他殺死了。他所以到齊國去,是因為在燕國出了私生活方麵的緋色故事,和燕王的皇太後發生了關係,被燕王知道了,蘇秦知道靠不住了,很危險。於是說動燕王,要到齊國去才對燕國有利,燕王明知道是怎麽一回事,但也隻有這個辦法送他走最妥當,就讓他去了。結果,齊國的大臣找人行刺他,蘇秦身負重傷,沒有立即死去。而齊王賞識他,大為震怒,下令全國抓凶手,可是抓不到。蘇秦在臨死以前,告訴齊王,隻要宣布一下蘇秦是個壞蛋,是為燕國來做間諜的,被殺死以後,齊國可以安定,這樣宣布就可抓到凶手。蘇泰說完這些話就死了。齊王果然照蘇秦的話宣布,而行刺的凶手出來了,於是齊王把凶手抓來殺了。蘇泰臨死了,還會動腦筋,借人家的手替自己報仇,這就是搞謀略的人頭腦的厲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