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概述:  印章,是中國與西方共有的古老文明,也是現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產物。...">  展覽概述:  印章,是中國與西方共有的古老文明,也是現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產物。..." />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璽印展 : : : : : - 博客 | 文學城

海底新娘

我的心裏有個角落 在等著你的出現
正文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璽印展 : : : : :

(2009-05-04 01:11:20) 下一個

 



 

展覽概述:

  印章,是中國與西方共有的古老文明,也是現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產物。

  領錢,請蓋章!簽約,請用印!舉凡公文書信、日常瑣事,不押個印章,總覺得不夠正式、不夠莊重,就連道士畫符,乃至中元普渡的大豬公身上,也免不得蓋幾個紅印子,增加法力、保平安、祈祥福──印章之功效大矣哉!

  甭 說今人,古人也如此,印痕處處可見,且與三千歲的老漢字緊密結合,用各種質材作印身、以各式巧工製印鈕、參各體書法寫印文;融千古官製地理、姓氏人名、箴 言吉語、詩文名句,以及生動圖象,成為印麵的豐富內容──璽印之乾坤大矣哉!

  台北故宮博物院珍藏有清朝皇室搜集與製作的曆代銅印1650餘枚、玉石寶章近250件;有國人捐贈與寄存的近現代篆刻名品、竹木牙石角章610多方,更有原中央博物院早期購藏的兩方中國最早的商代銅璽。時空跨距三千年,琳琅滿目,漪歟盛哉!

  方寸之印,蘊含無限。每一個泥上鴻爪,往往有感人的故事;邊款斑斑,也期待與你心心相印,喚取共鳴。遊走在既傳統又現代的印章世界,是否也令你印象深刻呢?
 






  印章大觀——各種印材與印鈕



  印章是什麽?有印身、印麵,可複印(重複壓抑印文),能征信的,都叫印章。

  印章在世界上已有五千年曆史,在西方的兩河流域、埃及、印度均見印章使用,可是唯獨在中國,印章不僅曆三千年不衰,往上躋登篆刻藝術巔峰、往下普及民間印鑒,更外擴影響日本、韓國。在優雅的傳統讀書人的認知裏,印章篆刻,早已與古詩、書法、繪畫合為文人必備的四大素養。

  印章的取材是多元的,除了銅、瓷、琉璃須經鎔鑄或窯燒外,其餘玉、石、牙、骨、竹、木、犀角等,均從大自然中取料整治,然後加工。

  印鈕是印身的一部分,早期加穿印綬,便於鈐抑,後來印身增高,已利持握,更於頂端裝飾各式鈕形,十分生動。晚期石章或雕平鈕,或刻薄意,淺飾印身,饒富詩意。

  

  1.金石刻畫臣能為——印材

 金石刻畫臣能為——印材

  中國印章起源於三千多年前,初以生活周遭常見的黏土、硬石刻畫,供抑壓複製紋樣和記號,後擴大取材於各類的玉石、牙角、竹木等。沿至明清,福建壽山石、浙江青田石和雞血石則成為篆刻家治印的最愛。 銅印的製作,需經澆鑄範刻等多道工序,在征信防偽的前提下,從戰國至今,一直是官方印材的主力。瓷印則隨著宋元以來燒窯的蓬勃,偶見於文人的書齋閑章中。



  翠玉印

  





  銅印

  


 


2.望風解印綬——印鈕



  望風解印綬——印鈕

  魏晉之前的銅玉印,以印鈕形式區別官秩大小,也配以印綬,供穿帶抑泥之用:鼻鈕、壇鈕、瓦鈕、龜鈕、駝鈕等,豐富多變。隋唐改鈐朱泥,印身加大,印章不再 用於佩掛,故印鈕也轉為高聳的直鈕、柱鈕等。文人用印漸漸加高印身,遂在其上加刻各種動物、異獸、人物立雕鈕及平鈕,後更巧飾薄意於印身,山水花卉、鬆石 漁隱,益添興味。



  



  民國「千千千」石印印文

  


 

 
民國「千千千」石印頂部雕刻

  





  3.方寸之間——印麵的形式與內容

  方寸之間——印麵的形式與內容

  古銅印麵以方寸(約2.3公分)大小為多,故以方寸代稱印麵的世界。

  印麵或鑄或刻,銅印多鑄,其餘材質多刻;或方或圓,或長方或橢圓,私印尤多異製;或白文(陰文)或朱文(陽文);或有界格有邊欄;或為文字或屬圖象,幻化多端,卻都隻在方寸之間。

  文字源出圖畫,故商周文字頗多象形;璽印源於陶拍,所以許多考古出土印章,可與早期陶器、銅器紋飾相證。院藏商璽「亞禽示」,是圖象印、也是文字印的源頭。

  戰國至兩漢的圖象印常見生動的題材,豐富了我們對當時社會的認知,而文字印的龐大內容:如官印可以考證官製地理、姓名印可以追溯姓氏源流與命名習慣、箴言吉語印可以察知古人習俗信仰、詩文名句可以感受前人思想情懷,凡此種種,雖僅方寸,實則無限,佛家所謂「納須彌於芥子」,可為善喻。
 
 





  「亞禽示」璽

  



  



  





  淳於即.雙鳥啄魚紋兩麵印
 




  



  





  甲金篆隸自成文——印文字體

  


 




  張爰之印(九疊篆)

  



  





  吉祥止止——吉語印

  健康、快樂、富有、平安、長壽,是人們共同的願望,於是祈福的吉祥話,便常見於印章之中,如眉壽、金石壽、延年、長生;富貴、萬金、日利、發財;吉祥、康 樂、平安、無恙等。不僅此生「永受嘉福」,更希望長「宜子孫」,勿替引之。小小的吉語印中,透露了中國人深切又普遍的價值觀與生命觀。

  附件
 





  



  





  鈐記燦朱光——文人書齋用印



  元明以降,文人用印鈐記愈加普遍,除了常見的姓名印、字號印、齋館印外,讀書記、題署記、校記、鑒賞印、藏書印、藏金石書畫記、紀年印以及書啟尺牘印記 等,也時出於各類書畫典籍與文物之間。印下留痕,別號、齋名、讀書藏書印記,都訴說著印章主人的情性、生活與生命的點點滴滴。

  
 




  「平安書劄」「黎薇孫手校本」兩麵印

  



  



  





  「玉情瑤怨館藏書記」文石印


 


  





  雪泥鴻爪——印章的使用



  印章自始以抑壓複製為用,而「征信」寓於其中。早期蓋在封泥、陶器,間或在銅器上、縑帛上留存,但仍以封泥為大宗。

  紙張盛行以後,濡朱的印記散見在各種書畫作品上,各朝各代,繁星累累。「蓋印」於是成為擁有者表達一時占有欲的必然留痕。

  書畫家落款題名之下,免不了蓋方姓名印以沿「征信」舊習,或加蓋幅前引首章、或添右下押角章,更增益全篇美感,使書、畫、印融成一體。

  傳世書畫上的印記,往往尋不著其原印身影;有印石本尊,也未必碰得著其朱泥化身。在何紹基、翁同龢、張大千、溥心畬、譚延闓、王壯為諸家的收藏碑拓或書畫作 品上,我們赫見這雪泥與鴻爪的「心心相印」─揣想印章主人持石濡朱,奮力一鈐的景致,仿佛也置身在其書齋中,與之同遊了。

 





  清 翁同龢 叔平兩麵印1

  



  



  





  雲從龍.風從虎——圖象印 

 

圖象印又名肖形印,緣起於商周時製陶或鑄銅的印模。戰國秦漢間大興,常見有龍、鳳、鶴、魚、異獸諸形。後更與文字結合為圖象文字印,增騎馬人物、四靈(龍、虎、鳳、龜)等圖象,十分生動。晚近或作人物肖像,亦別出心裁。

  



  



  





  皇家寶璽——清宮的收藏與治印



  清朝皇帝向慕漢文化是出了名的。拋開政治目的不談,單從古印的搜集與新印的製作使用,可以見知其用心的良苦。 
  


銅印的收藏有「金薤留珍」、「避暑山莊」、「毓慶宮」及「守官遺笵」套印共1649方。上至戰國,下至元明,風格多樣。

  集古玉印雖標秦漢,實多明清仿刻,有「虹文薈古」、「集成契賞」、「六文韞古」等109方。

  明清篆刻石章則有款題文彭的「陋室銘」、「愛蓮說」23方及貯於多寶格中的十餘方。

  皇帝好古,不僅題詩寫字作畫,品賞古代文物之餘,總要加蓋印章留念,所以其自用的玉石印章非常多,往往一個印文刻好幾個章,分置各齋館行宮,以便隨時鈐用。院藏單單幹隆皇帝的這類印章就有大大小小數十方。

  另外,皇帝還覓取佳石刻篆,將回文詩句以及自己的詩作,用曆代美術化的各種篆書刻成組印,如「鴛錦雲章」、「璿璣仙藻」及「寶章集喜」等,其對中國古漢字的熱愛,早已遠超許多漢族皇帝。

  自強不息.夙夜敬止─清朝皇家的自用印

  清朝皇室用印,除了正式場合、規格嚴謹的清初三十九方與乾隆十三年以後重新排定的二十五方寶璽外,其餘多為皇帝禦書鈐用、與後妃鈐記之璽。

  與文人書齋篆刻相同,皇室印章也有字號(乾隆、信天主人)、有齋館(竹素園、墨雲室、暢遠樓、漱芳齋、寧壽宮、無逸齋、五福五代堂)、有箴言吉語(自強不息、夙夜敬止、執中含和、化育萬方)及紀年遣懷(古稀天子、八征耄念、八征五福、寫心、四得十全)等。最大的差異在於皇家工匠所治印,幾皆工整精細、一絲 不苟,與流派篆刻的強烈風格涇渭分明。

  


  



  



自強不息.夙夜敬止─清朝皇家的自用印 信天主人

  



  





雲章仙藻搜奇篆——乾隆屬治石印 
 

清朝皇帝企慕漢文化從康熙始,乾隆最為醉心,觀其禦製詩文集內多是對中華文物書畫的展觀心得,而實際現存兩岸故宮的珍寶上,也常見其題記後的「違章建築」 ──朱印遍布,礙及原作,不免煞了風景。

  乾隆極好古漢篆字的多姿多變,曾得上品田黃九方,命作玉筯篆、奇字、古文、詛楚文、小篆、鍾鼎篆、尚方大篆、秦璽篆、漢印篆九體回文印,命之曰「鴛錦雲 章」。又以壽山佳石八十四方,命刻玉筯篆、奇字、金錯書、纓絡書等四十二體曆代篆書印二套,雖其中篆體頗多「意涉瑰奇」,實屬美術工藝字形,但其殷切之好 篆心理,已充分顯現。至於命大臣創製滿文篆體入印成為寶璽定製乙事,則是其好篆之另一明證

  



  





  鴛錦雲章.循連環.六讀

  


 
 





  鴛錦雲章.循連環.四讀

  



  


 
  
薈古留珍——清朝皇的集古印賞



  1.銅印
 

清宮藏曆代古璽銅印主要有原貯於毓慶宮的「金薤留珍」1291枚、「毓慶宮」一百枚;原在熱河行宮,後移存頤和軒的「避暑山莊」244枚,及放在舊骨董房 的「守官遺笵」10枚,共1649方。各以漆盒儲藏,並鈐拓印譜置內。其中以兩漢魏晉六朝官印為數最多。

  2.玉印 

  集古玉印多來自養心殿舊藏,以「虹文薈古」為最大宗(印譜鈐記80枚),另有「集成契賞」8枚、「六文韞古」6枚等,大多為見於明清集古印譜如《秦漢印 統》中的古印。唯從印文印工觀之,應是明清仿刻之作,雖屬後仿,亦可作為當時慕古心態與仿古工藝的極佳參考資料。

  3.石印 

  款題文彭的石印如「陋室銘」、「愛蓮說」等,文句甚美,邊款亦精,唯從印篆、刀法判斷,可能屬於仿作,但明末篆刻大家之印能入清宮典藏,也透露著皇室集古 之心非僅止於古銅玉印。明清的「篆刻藝術」,已確然登堂(皇宮)且入於金匱石室之中矣。

  



  

 

 




  六文韞古印譜(祿世昌永.德義.軍曲)

  





  六文韞古印譜(乾隆宸翰)

  





  六文韞古印譜(天恩人間)
 





  六文韞古印譜(益壽.司馬.衛安成)

  





  印史講古——璽印時期與篆刻流派時期



  由於政治的變動與商業的發達,戰國時璽印勃興,齊、燕、晉、楚、秦五域各具特色。奇字古文,使印麵奇肆多姿。

  秦漢一統,印章走向規整,官印的印形、印鈕都有定製,私印也方整布局,但卻活潑許多。

  魏晉南北朝承漢製,但鈕式印形均有變化。駝鈕、馬鈕等異族印,為草率的印風增添許多樸厚的異彩。
  
 

以竹木簡為書寫質材的習慣,在此時漸為紙張取代,封檢書簡的「封泥」也被「鈐朱」逐步淘汏。調朱紅、印紙張,成了用印新形式,於是隋唐以後的官印不斷加大、 宋元明清關防職銜印記也碩大且朋,官印與私印遂截然分流。這是璽印(主要是銅印)時期的發展大略。

  唐宋迄元的文人私印,多先摹印(以篆書布印稿)再請工匠鑄刻,元末王冕始取花乳石刻印自印,明文彭、何震大力投入篆刻,於印篆、刀法、邊款都有長足開發,配合當時集古印譜刊行的風氣,遂蔚為文人治印的滔滔洪流。

  沿至清代,流派紛呈,各擅勝場,清季至民國,名家輩出,刀法精工。以新出古文字資料既多且善,使篆法更加變化,可謂盛況空前。這是篆刻流派時期的演變大要。

  清室舊藏銅印,為璽印時期的重要史料;來台各界捐贈寄存的石章,則為近現代篆刻流派的珍貴文物,可供細細講古話當年矣。

  璽印風華稱第一 ——戰國古璽

  萌生於商周的璽印,至春秋戰國,隨著政治的變動與商業的蓬勃,「征信」需求愈加迫切,所謂「蘇秦佩六國相印」,「古璽」便是在此背景下大量產生了。精致的印型、巧設的印麵布局,是戰國古璽的特色。而奇詭的印文結構,正見證「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戰國紛亂史話。

  

  






  璽印風華稱第一 ——戰國古璽

  



  



  





  秦文一統漢堂堂——秦漢印 

 

秦始皇統一天下,中止戰國文字亂象。以秦地文字編為《倉頡篇》等字書,確定篆形,頒布通行。因權量詔版往往以刀鑿刻銘,影響所及,多數秦印雖有田字格或日字格的方整框限,卻頗得自由不羈的樸拙生趣,耐人玩味。 漢初承秦製而漸多規範,四字方塊式的漢篆布局,平整均勻,成為漢印的最大特色。新莽鑄印多五字印,印鈕亦精。東漢印篆堂堂,寓變化於毫芒。至末期趨於僵化或草率,遂另出「急就」鑿印新格。

  



  





  秦文一統漢堂堂——秦漢印

  



  


 


朱篆九疊新花押─唐宋元明印



  紙張與印刷術的普及,改變了用印方式──由封泥易為鈐朱色。印麵加大、除圓轉屈繞的九疊篆外,也出現隸楷書的官私印。宋元流行簽字式的花押,頗多奇趣。 遼、西夏、金、元皆有自創的民族文字,鑄印之際,則仿漢文篆體排列布印,為印史別支。

  



  





  朱篆九疊新花押─唐宋元明印
   




  



  





  勁利粗豪別體多─魏晉南北朝印



  魏晉以後,楷書躍為通行字體,古篆失去實用的依托,但在慕古的心理下,仍將被草率訛簡並方折變形的篆字,刊刻在墓誌題銘與印章上。

  除了細銳勁利和粗豪厚拙的新印風與別體篆外,多樣的鈕式、子母套印、多麵印,也是此期的特色。

 


  





  勁利粗豪別體多─魏晉南北朝印

  



  





  驅刀如筆意自如——明清篆刻 

 

文人篆刻興起於明中晚期,文彭、何震等人以追仿秦漢古印樸厚以濟時弊為名,創出個性印風並衍生吳門(文彭)、徽(何震)、婁東(汪關)等流派。

  清中葉幹隆嘉慶時期,金石學興盛,促使印人擴大取材,令印文印風產生钜大變革,浙派(西泠八家:丁敬、蔣仁、黃易、奚岡、陳豫鍾、陳鴻壽、趙之琛、錢鬆及楊 澥等)與皖派(鄧石如、吳熙載等)均影響及於晚清。而趙之謙取資豐沛、印麵邊款構思精贍、奏刀大膽,更開啟印外求印的新境界。

  



  





  雄奇清勁各新妍——清末民國篆刻



  晚清諸大家各具風格,然以其表現方式,可約別為雄奇與清勁二路。

  清勁一路由鄧派的趙仲穆、徐三庚以下,啟新浙派(胡匊鄰、趙時棡)與偏光潔的黟山派(黃士陵、李尹桑、鄧爾雅),影響及於專攻精致朱白文如王福庵、趙鶴琴、方介堪、陳巨來、曾紹傑等人。
 

雄奇一路主要有吳昌碩、齊白石兩大家,吳派渾樸(繼之者有錢瘦鐵、王個簃等)、齊派恣肆。另有趙古泥、鄧散木別出心裁,特重章法變化,今吳平得其真傳。

  王壯為初學黟山,後追吳派蒼渾,兼得二美;台靜農以書家之筆、文人之性治石,亦頗得「遊戲神通」妙旨。

  



  





  有好都能累此生——寄情方寸



  除卻姓名字號,齋館收藏讀書印記以及祝壽祈福的頌語外,一般稱之「閑章」的,多屬取諸詩文的遣懷字句:或箴言勵誌、或吉語自禱、或引詩寄興、或鐫文抒情, 詞句美、篆字佳、刀法精,合「詩、書、印」三者為一壚。故鈐之於書畫作品、典籍冊頁、乃至書劄信箋,往往令讀者相視莫逆,會心一粲。而邊款上刻記斑斑,更 見出篆刻家治印因緣,人情可貴,漫漫長記,娓娓讀之,益「將有感於斯文也」。
 

 


  





  有好都能累此生——寄情方寸

  



  

 





 

來源 空中漫步 製貼 海吉它 ( 05-04-2009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