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新娘

我的心裏有個角落 在等著你的出現
正文

【不能不聽】交響曲:貝多芬《英雄》-《命運》-《田園》-《合唱》(1)

(2008-11-20 13:51:59) 下一個
 

By 浪寬 


 


貝多芬降E大調 第三交響曲 《英雄》


 

談交響曲就不能不提到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尤其是他的《英雄》、命運》、《田園》、《合唱》四大名著,為世人演奏最多、聆聽最廣的經典中的經典。和大家一樣,我也是聽著貝多芬的曲子一路走過來的。

記得上學的時候,學生會買了一套中央樂團李德倫指揮的貝多芬九部交響曲的磁帶,我們都如獲至寶,複印說明、轉錄磁帶,很忙了一陣子。那是我第一次收全所有九部,顯得極其珍貴。雖然這樣,欣賞起來還是有困難,因為很多地方聽不懂。到底九部之間有什麽區別也不甚明了,常常會串曲,把第 9 聽成第 5 或第 3 也有可能。後來買到一本《音樂欣賞手冊》,讓我如虎添翼,基本上最著名的曲子都可從這本書裏找到相當詳細的介紹。這本書跟隨了我數十年,現在很黃很舊了,也舍不得扔,盡管有了更新版的《音樂聖經》以及無限豐富的網絡資料。

幾年前買了一套德國柏林愛樂樂團演奏的貝多芬 9 部交響曲的DVD,由阿巴多指揮,既看又聽,比光聽就更加解解饞了,也更增加了幾分理解。

由於大家都對貝多芬熟悉,我就不詳細介紹了,而隻就點到為止。交響曲文件太大,上傳不便,大家有興趣自會找到自己的所愛,我隻選擇最有特點的部分上傳供大家欣賞吧。快遞的好東東很多,大多數讀者也隻能走馬觀花,大部頭作品沒耐心也沒時間聽。貝多芬的生平我放上連接,有興趣者可再進去。
=============================================================
 

一般來說,交響曲指的是為管弦樂隊而作的大型器樂套曲形式。它結構宏大、意蘊深廣,經常被用以反映深刻的哲理思考和尖銳的矛盾衝突,具有著巨大的戲劇性的感人魅力。典型的交響曲通常由四個相對獨立、同時又互有內在聯係的樂章組合而成,演奏時間可長達 20—45 分鍾。第一樂章——快板,在結構上大多采用奏鳴曲式;第二樂章——行板、柔板或廣板,長於抒情,在結構上多采用二部曲式( AB )和三部曲式( ABA ),有時也采用主題與變奏的形式;第三樂章——快板,為小步舞曲或諧謔曲樂章。大多數的小步舞曲或諧謔曲都采用三部曲式( ABA ),並包括一個抒情性的對比中段,中段之後是它們的原樣反複;第四樂章——終曲,快板或急板,結構上主要采用了回旋曲式( ABACA ),音樂氣氛樂觀明朗、情緒高漲,通常用來表現節日狂歡的場麵和勝利的頌歌。
 =============================================================
***貝多芬降 E 大調 第三交響曲 《英雄》

貝多芬降 E 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此曲完成於 1804 年春,本欲獻給法國第一位執政者拿破侖,但當得知拿破侖將於五月十八日即位皇帝時,貝多芬立刻將總譜寫有題詞的封麵撕下,並憤怒地高喊:“這是一個獨裁者 ! ”後來出版時他將標題改為“為紀念一位偉大的英雄而作”。這部作品於 1805 年在維也納初演一舉成功,從此貝多芬蜚聲於歐洲樂壇。

貝多芬《第三交響曲》是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的交響曲創作的一個大轉折。這是第一部打破維也納交響樂模式,完全體現英雄性格的作品。在這部作品中,他第一次表現出無比驚人的創造力,第一次用全新的風格,全麵而廣泛地體現出他的英雄性構思——革命鬥爭和勝利的形象,這部交響曲標誌著古典主義音樂藝術的一次大變革,成為貝多芬交響曲創作和整個古典交響曲創作的重要裏程碑之一。

作品貫穿著嚴肅和歡樂的情緒,始終保持著深沉、真摯的感情,呈現出強烈的浪漫主義氣氛。貝多芬本人曾聲稱他最喜歡的交響樂就是這部。

1798 年,當法蘭西共和國在維也納設置使館之後,貝多芬便結識了大使伯納多特將軍和伴他同來的小提琴家兼作曲家克羅采。貝多芬毫無顧慮地同共和國的這些使節——他的這些新的法國朋友交往,幫助他了解到不少關於法國革命以及革命中在國內進行的種種社會改革、藝術的作用和音樂家的社會地位等問題,使他不但在思想上了解了法國的革命,而且還具體熟悉了法國大革命中的群眾歌曲和進行曲的革命音調。由於對社會與政治革命已經有了進一步的理解,這時候的貝多芬不僅是民主的,而且是革命的了。據說,《第三交響曲》的創作原是伯納多特將軍所促使,從 1802 年起他便開始寫作,這時候,帶領軍隊進行戰鬥的拿破侖是他理想中的民族領袖、體現革命公民道德準則的英雄和傑出的革命家,因此,當他完成這部交響曲的創作時,在他的總譜扉頁上寫有“題獻給拿破侖·波那巴”的字樣。但是,當他聽到拿破侖稱帝的消息,知道這個起初為保衛革命的自由而進行愛國自衛戰爭的人,正在摧毀革命即恢複許多原已由革命廢除掉的封建貴族特權、同教會締結協定,並為大資產階級的利益而進行一係列強盜式的掠奪戰爭時,他就把原來題獻的字跡塗掉,由於盛怒,他甚至把手稿扉頁擦破,至今還保留下貝多芬憤怒的痕跡。同年 10 月,這部交響曲出版時已經改成這樣一個標題。

“為紀念一位偉大的人物而寫的英雄交響曲”

像民間史詩一樣,貝多芬在《英雄》交響曲中所體現的,也是在他那個時代優秀人物的觀念中形成的英雄的理想形象,包括在偉大的革命時代許多有名和無名的英雄的優秀品質勇敢、樂觀的鬥爭精神,堅強的意誌和真摯的感情。換句話說,在貝多芬作品中對英雄的概念具有人民群眾的性質,即在情節的發展中,不僅出現個別的英雄形象,同時還有人民群眾的形象。因此,《英雄》交響曲也可以叫做“公民的戲劇”,它那傳統的四個樂章,每一樂章有如戲劇中的一幕,按情節內容相互聯係成為一個構思統一的整體,同時,第一樂章戰鬥的英雄形象和巨大的緊張鬥爭場麵,第三、四樂章勝利的英雄氣概和喜悅的歡呼,又與第二樂章悲劇性的葬禮構成對比。英雄的鬥爭以勝利的狂歡作為結束,說明了英雄為未來的幸福而獻身,但他的犧牲並不是枉然的。

作品共分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燦爛的快板,降 E 大調, 3/4 拍子。奏鳴曲形式。這一樂章在當時是自交響曲誕生以來最宏偉壯大的樂曲,它外形精致、巧妙,變化無窮。

第一樂章的規模確實宏偉壯觀,這是由它內在的緊張衝突所決定的。鬥爭的熱潮,火山爆發般的毅力,衝破一切障礙的膽略,同困惑、沉思和苦難的形象交織在一起,像這樣緊張的情緒發展隻是到最後才有所緩和。

這一樂章用奏鳴曲形式寫成。貝多芬在沿用先輩所創造的這種曲式的同時,又把它徹底加以改造;他把這座本來不大的建築物的拱門和圓頂拆掉,改建成一座宏偉的羅馬大廟堂,否則,他的思想規模定會把這種形式破壞殆盡。首先,可以看到一個非常簡短的引子——這隻是兩個雄偉而果斷的全奏和弦,但是由於這嚴峻有力的兩擊,河堤被衝決了,生活的泉流以其不可遏製的力量浩浩蕩蕩衝進海洋。

真是妙不可言,他隻用一個像軍號聲一般的簡單素材,卻能構築起何等巍峨的建築物來;這麽一個三拍子的主題,它的進行速度幾乎相當於圓舞曲,這個精力充沛的主題,別看它一開始還隻是藏在一群大提琴的深處,當它逐漸改變原來平靜從容的音調並出現不協和音和切分節奏,當它逐漸擴及越來越廣的音域並用樂隊全奏組成高潮時,它已經匯合成一股激流,強烈地衝擊著每個人的心弦。到處都可以看到這個主題,它支配著這一樂章的龐大而繁複的發展;到處都呈現著緊張情緒的浪潮,而且一個接著一個,循環不息,翻滾向前。

呈示部的第二主題擁有兩支旋律,其中一個是抒情式的申訴,由木管樂器和小提琴輪番交替奏出它的基本動機,這個旋律按傳統慣例出現在屬調上,同樂章的基本主題一樣,它的呈示本身就包含著不斷發展。另一支旋律由木管樂器奏出上行模進式的寧靜和弦,情緒似乎有所緩和。

但是即使在這兩個比較抒情的旋律呈現時,英雄意誌的激流仍然沒有停息,原來奏鳴曲形式慣有的主題對比和連接段的過渡因素幾乎全消失了;在這裏隻聽到不安的進行,驚慌的沙沙聲,悲戚的申訴,崇高的籌思,以及勝利的呼喊。

第一樂章的發展部不同尋常。在所有古典交響曲中,包括貝多芬自己的作品在內,基本上都把發展部限製在呈示部的三分之一、最長是二分之一的比例範圍之內,但是在《英雄》交響曲中,為了使英雄有個用武之地,貝多芬例外地打破了傳統,使發展部同呈示部的比例變成五比三;其作曲手法之豐富和靈巧,包括對位的層次和複調的發展,也都令人讚歎不已。呈示部中的主題,在這裏又以新的角度發展,繁複的調性轉換又都是如此嚴格地合乎邏輯。關於這個發展部,羅曼·羅蘭有過一段出色的描繪。

這是一幅龐大的壁畫,在這裏,英雄的戰場擴展到宇宙的邊界。而在這神話般的戰鬥中,被砍碎的巨人像洪水前的大蜥蜴那樣重又長出肩膀;意誌的主題重又投入烈火中冶煉,在鐵砧上錘打,它裂成碎片,伸張著,擴展著……

不可勝數的主題在這漫無邊際的原野上匯成一支大軍,無限廣闊地擴展開來。洪水的激流洶湧澎湃,一波未平,一波複起;在這浪花中到處湧現出悲歌之島,猶如叢叢樹尖一般。不管這偉大的鐵匠如何努力熔接那對立的動機,意誌還是未能獲得完全的勝利……被打倒的戰士想要爬起,但他再也沒有氣力;生命的韻律已經中斷,似乎已瀕隕滅……我們再也聽不到什麽(琴弦在靜寂中低沉地顫動),隻有靜脈的跳動……突然,命運的呼喊微弱地透出那晃動的紫色霧幔。英雄在號角(法國號)聲中從死亡的深淵站起。整個樂隊躍起歡迎他,因為這是生命的複活……再現部開始了,勝利將由它來完成。”

再現部並不是呈示部的簡單重複,它也有一些變化:第一主題已經沒有從前那樣的激烈發展,其中甚至可以聽到田園詩的音調。但是,號角聲的動機依然戰勝了與它相對抗的一切因素,一切都是勝利凱旋的進行,一切都染上了喜悅的光彩。樂章最後的長尾聲實際上是第二個發展部。在這裏,鬥爭的結局終於來臨了。隻是在最後一刻,緊張不安的呼喊才第一次銷聲匿跡,先前那些尖銳衝突而激動的音調,轉化為安寧、悅耳、素樸而歡樂的音響。困難已經克服,鬥爭以勝利告終。一切都被卷人輪舞中去,現在隻是痛飲、歡呼、狂舞!

第二樂章,葬禮進行曲,甚慢板, c 小調, 3/4 拍子。這個樂章具有鮮明的賦格曲效果,響徹著嘈雜的戰鬥聲和凶猛的騎兵嬉遊曲。本樂章極為著名,經常單獨演出。

第二樂章,貝多芬把它稱為“葬禮進行曲”,借此強調交響曲總的構思同革命英雄形象的聯係。這是第一樂章情節的繼續,英雄死了,全體人民抬著他的棺槨,懷著悼念的心情緩步前進。這裏,進行曲的節奏作為不變的標題因素清晰可聞,它不但組成不變的背景,而且有機地織入樂章的第一主題。貝多芬第一次用到他的交響曲慢板樂章的三段體形式,也是進行曲的明顯標誌。在這裏,公民的激情形象體現為抒情的沉思情緒,它的第一主題的複調式陳述及其在後來的發展,特別是再現部中的賦格段,帶有一種深刻的表現力。

緩慢的速度,小提琴在低音區發出的低微的音響,以及在進行曲基礎上出現的樸素的抒情詩般的旋律,像浮雕一樣構築成一幅莊嚴肅穆的葬禮行列。而這個音調同語言十分接近的主題本身十分壯麗和完整,它簡潔的筆法,表達出一種克製和嚴肅的情緒。這種感情的深度和情緒的增漲,並不靠外表的戲劇性效果來完成,而純粹出自樂思內在的緊張度的發展。音樂在第一段中力度自始至終保持在極輕和輕的範圍之內;在這裏,貝多芬還特別為低音提琴寫了獨立的聲部,用它那渾暗低沉的音色以渲染悲劇性的旋律,這種做法在古典交響樂史上也是第一次。

樂章中段轉入C大調,同悲劇性的前一主題構成鮮明的對比。這裏,明朗的英雄性旋律取代了傷悼的情緒,可以聽到軍鼓和軍號聲,在我們麵前仿佛又出現莊嚴的行列場麵,又出現了刀光劍影和戰士的呐喊聲。這是對英雄業績的緬懷,對英雄功績的讚頌。英雄雖然死了,但他獲得了永恒的榮譽,他所殉身的事業勝利了。

在樂章的三段體結構中,當音樂回到小調基本主題時,並不是音樂素材的機械反複,它的第三段組成了全樂章的高潮,它的容積極大,占全樂章總長度一半以上,這旋律的緊張進行,包括賦格式的發展,樂隊遍及一切音區的增強音響,創造出強有力的戲劇性效果,從哀悼的挽歌變成一曲讚頌的史詩。隻是在尾聲中又重新發出從悲悼的深淵中升起的哺哺之聲,宛如同英雄最後告別時的歎息。

《第三交響曲》中這首“葬禮進行曲”為十九世紀交響音樂創造了新例,貝多芬自己的《第七交響曲》中的小快板樂章,柏遼茲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和瓦格納的《眾神的未日》中的“葬禮進行曲”,布魯克納的《第七交響曲》中的“哀悼歌”都同它有直接聯係。

第三樂章,詼諧曲,活潑的快板,降 E 大調, 3/4 拍子,整個樂章圍繞著開始部分的弦樂主題而展開,力度逐漸加強,顯得樂曲充滿悠閑自得的氣氛,令人沉醉。

在英雄的葬禮畫麵後,貝多芬用一個明顯屬於詼諧曲的樂章,為終曲勝利狂歡場麵的出現先做好準備。樂章開始時隱隱約約的弦樂器發出的一陣陣沙沙響聲,起初雖然還很輕微,卻充滿精力和朝氣,而且它還逐漸發展為一種愉快激昂和富於色彩的聲響,在這一背景上出現的基本主題,旋律清晰、活潑,像一股激流那樣在崎嶇的道路上飛奔、前進。

詼諧曲樂章仍用三段體形式寫成,它的中間一段是歡樂的軍號合奏,仍然帶有英勇雄壯的性質。

樂章的第一段再現時,重又帶來了先前那種歡樂的情緒,它以勇武的銳氣進入一個有力的高潮。

第四樂章,終曲,甚快板,降 E 大調, 2/4 拍子。樂章的主題采用貝多芬早年的普羅米修斯主題,並以短的經過部和發展部共同構成自由變奏曲形式。

終曲的規模和戲劇性內容,隻有貝多芬在二十年後創作的《第九交響曲》的終曲能同它相比。《第三交響曲》最後樂章的基本主題,是貝多芬早在 1795 年間寫成的一首鄉村舞曲,這支旋律,他在世紀初已經兩次用在舞劇《普羅米修斯的創造》和《鋼琴變奏曲》 (op.35) 中,看來貝多芬重又采用這一主題,顯然是為了強調終曲的思想內容,即英雄的最後勝利和革命時代廣大人民群眾的狂歡。這首終曲具有深刻的人民性,不僅取決於主題的這一特點,同其主題發展的型式也有密切關連。終曲以古老的固定低音與變奏的形式寫成,這在十六至十七世紀的音樂中是專門用以表現西歐民間節日和各種儀式等場麵的。樂章開始時弦樂器強有力地奏出一段聲勢浩大的快速樂句,還出現了一些強烈的和弦,緊接在這段引子後,弦樂器便以撥奏的方式把固定低音的主題一個音接一個音地撥了出來,這個主題概括了整個作品各個樂章英雄形象的音調,貫穿在各個聲部和調性之間。

這支固定低音的旋律隨後並不隻是簡單的變奏式變化,而是得了到了真正的交響發展,每一次變奏都創造出一個新的形象。例如在第三變奏中它同一個更加光輝明亮的新樂思巧妙地結合起來,這個新主題在後來又把節奏放寬,變成了莊嚴的頌歌。

又比如在第六變奏中,它還與一支類似匈牙利進行曲的主題相對置,這時候音樂轉到g小調上,具有強烈的戰鬥情緒。

可以看到,這個節日的狂歡越來越熱鬧、隆重,各式各樣的舞蹈把所有的人們都吸引到這洪流中來,為了達到最後的勝利,貝多芬探索著音調和對位的一切可能性,好為整座宏偉的建築物砌完最後一個尖頂。整個樂隊集中所有的力量朝著高潮一致奮力前進。最後,他早在這部交響曲開始時就已設計好的偉大的一瞬間終於到來,它以充滿強烈生命力的音響,用英雄勝利和凱旋作為整個交響曲的結束。

貝多芬把《英雄》交響曲稱為他最心愛的產兒,當他已經寫出八部交響曲後,他還是認為自己最喜愛的是《英雄》交響曲。


貝多芬

【貝多芬生平】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811&postID=681

路德維希·馮·貝多芬出生在萊茵河畔波恩城的一個音樂世家裏,是偉大的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

貝多芬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二十六歲開始耳聾,晚年全聾,隻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 1789 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步思想意識給他許多啟發,奠定了他人文主義世界觀的基礎—人類平等、追求正義和個性自由,憎恨封建專製的壓迫。他曾說:“一年的自由比一百年的專製主義對人類有用得多”。

盡管出生於音樂世家,而且從小就開始學習鋼琴和提琴,但貝多芬並非莫紮特式的神童,他的創作並非一揮而就,而是孜孜不倦地修改草稿直至感到滿意為止。其早期作品具有海頓和莫紮特的風格,但後來發展了一種完全屬於他自己的形式,其作品個性鮮明,較前人有很大的發展。在音樂表現上,貝多芬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

貝多芬一生的作品雖然不太多,但他卻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所以贏得如此高的聲譽,關鍵在於他集卓越的音樂天賦和熱情奔放的性格於一身,有崇高的理想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有堅韌不拔的意誌和不屈不撓的毅力。他以深刻、銳利的眼光,敏感地把握住了時代和社會的脈搏,他的作品不僅體現了他巨人般的性格,而且反映了人民的苦難、奮鬥和希望,因而具備了鮮明的社會性和深刻的哲理性。他為人類留下了一筆永恒的寶藏,對世界音樂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尊稱為“樂聖”。

貝多芬的主要作品也是最重要的作品是交響音樂,其中又以九部交響曲占首要地位。這些家喻戶曉的作品有:降 E 大調第 3 交響曲《英雄》、 C 大調第 5 交響曲《命運》、 F 大調第 6 交響曲《田園》、 A 大調第 7 交響曲、 d 小調第 9 交響曲《合唱》 ( 《歡樂頌》 ) 、序曲《愛格蒙特》、序曲《柯利奧蘭》、降 E 大調第 5 號鋼琴協奏曲《皇帝》、 D 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C 大調第 9 弦樂四重奏《拉祖莫夫斯基》第三號、 c 小調第 8 鋼琴奏鳴曲《悲愴》、升 c 小調第 14 鋼琴奏鳴曲《月光》、 F 大調第 5 鋼琴奏鳴曲《春天》、 F 大調第 2 號浪漫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