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沃夏克的歌劇《水仙女》是一部悲劇性的三幕歌劇,劇本由捷克著名詩人和戲劇家傑羅斯拉夫•克伐比爾所作。這部歌劇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包含四個基本的音樂主題,其中水仙女的音樂主題是悲劇性的愛情主題,貫穿於歌劇的始終。劇中最著名的唱段是第一幕水仙女所唱的詠歎調《月亮頌》,表現了水仙女對愛情的渴望,是一首旋律優美、動人心弦的歌曲,已經成為音樂會上必不可少的曲目之一。 第一幕中,水仙女在人間與心愛的王子失之交臂,無限眷戀地返回水中。在靜靜的月夜,水仙女獨自唱起這首《月亮頌》。德沃夏克在這首詠歎調中,並沒有刻意表達悲哀的情緒,而是描寫了一種深切綿遠的感懷。正是這樣一種值得回味的情感,打動了千千萬萬聽眾的心。 【《水仙女》故事梗概】 水仙女魯沙卡(Rusalka)愛上了常到湖邊散步的王子,她想過常人的生活,於是請求法力無邊的女巫傑齊巴巴的幫助。女巫答應幫她,但同時告訴她,她為此要付出殘酷的代價:她要失去說話的能力;如果王子對她不忠,她得重新變成水仙女,並永遠受到女伴們的詛咒和拋棄,除非有塵世的人為她付出生命。魯沙卡同意了這些苛刻的條件。 魯沙卡和王子相愛後,由於語言的障礙,王子移情別戀,愛上了鄰國的公主,這令魯沙卡痛苦萬分。 不久王子又被那位公主拋棄。王子由此幡然悔悟,決意贖罪。他四處尋找魯沙卡。最後,王子與魯沙卡見麵後因與她親吻,以永恒的死亡與魯沙卡一起沉沒到了湖底。 歌詞: 星夜的天空上銀色月光,你的光芒照耀遠方, 你盡情地漫遊全世界,注視這人們地窗戶! 啊,月亮留下吧,留一會兒吧! 告訴我,我愛人在哪裏? 啊,月亮留下吧,留一會兒! 告訴我,我愛人在哪裏? 銀色的月亮請你告訴他, 我要用雙臂擁抱他, 告訴他,在夢中想念我, 哪管它隻有一刹那, 在遠方的月亮啊,請你照耀他, 告訴他我在這裏等待他。 假如我愛人夢見我, 願把他從夢中喚醒, 月亮啊!留下吧,留下吧, 月亮啊,留下吧! 《晴朗的一天》by Renée Fleming 《晴朗的一天》是歌劇《蝴蝶夫人》中最著名的唱段,世界名曲之一,常被女高音獨唱家選為音樂會上的重要曲目。該劇由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作曲,劇情取材於美國作家的同名小說,由美國劇作家貝拉斯科(1854-1931)改編成劇本。1904年在米蘭首演,據說此後曾被世界各大劇團上演過幾千場,單在中國大陸就先後演過幾百場,是經典歌劇的保留劇目。 《蝴蝶夫人》描寫日本藝妓巧巧桑姑娘的愛情悲劇故事。巧巧桑純潔真誠而又天真活潑,姑娘時被稱為“小蝴蝶”,婚後便有了“蝴蝶夫人”的美稱。她在日本人五郎的介紹下結識了美國海軍上尉平克爾頓,不久便互相產生愛情。巧巧桑為了愛情而背棄了自己的宗教信仰,與他結了婚。婚後平克爾頓便要回國,此時巧巧桑已有了身孕,平克爾頓安慰她說,當玫瑰花開的春天到來的時候,他一定會回到她身邊的。可是,平克爾頓一去就是三年,音訊杳然。巧巧桑的女仆鈴木勸主人丟掉他回來的幻想,說,從來未曾聽說過有外國丈夫回來的。但忠誠於愛情的她堅信丈夫一定會回來,苦苦等待著。平克爾頓卻背棄了臨走的諾言,回國後又另娶新愛。後又攜新愛到日本來,表示與巧巧桑斷絕夫妻關係,並要回他與巧巧桑生的兒子。巧巧桑想不到長期的忠誠等待換來卻是這麽殘酷的結果,悲痛至極,遂將兒子交給平克爾頓後,吻劍自殺身亡。 《晴朗的一天》是該劇第二幕中巧巧桑的詠歎調,描寫在她幻想中平克爾頓回來時的那種情景。她站在海濱的山坡上,遙望著丈夫的軍艦飄著輕煙,駛進了港灣。丈夫下艦後急忙地向她奔來,呼喊著地的小名,要她快些投入他的懷抱。這時的她,心在跳躍,情在燃燒,幾年來所受的痛苦都全部忘掉了。歌曲開頭節奏舒緩,旋律甜美,抒寫了蝴蝶夫人幸福的心情。中段之後,節奏逐漸趨向緊湊,結尾出現了旋律的高潮,生動地描繪了她此時情緒的熱烈興奮。 當那晴朗的一天, 在那遙遠的海麵, 我們看見了一縷黑煙, 有一隻軍艦出現。 那白色的軍艦穩穩地駛進港灣。 轟隆一聲禮炮, 看吧,他已來到! 我不願跑去相見, 一個人站在山坡這邊, 長久地向海港張望, 期待著和他幸福地會麵。 他急急忙忙奔跑, 越走越近,奔向這邊。 “我親愛的小蝴蝶,你在哪裏?” 我一句話也不講,悄悄躲在一旁。 我的心兒狂跳, 滿腔的熱情向火焰在燃燒。 他快活地不停地喊叫: “我最親愛的小蝴蝶,快快來到我的懷抱!” 這聲音還像以前一樣美好, 一切的痛苦都會忘掉。 相信我吧,鈴木,他一定會來到! 飲酒歌 (威爾第-茶花女) by Pavarotti 中文歌詞: 男:讓我們高舉起歡樂的酒杯, 杯中的美酒使人心醉。 這樣歡樂的時刻雖然美好, 但誠摯的愛情更寶貴。 當前的幸福莫錯過,大家為愛情幹杯。 青春好像一隻小鳥,飛去不再飛回。 請看那香檳酒在酒杯中翻騰,像人們心中的愛情。 合:啊,讓我們為愛情幹一杯再幹一杯。 女:在他的歌聲裏充滿了真情,它使我深深地感動。 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是快樂,我為快樂生活。 好花若凋謝不再開,青春逝去不再來。 libiamo, libiamo ne‘ lieti calici 威爾第的三幕歌劇《茶花女》於1853年在威尼斯進行首演,雖然由於各種社會原因而遭到失敗,但它很快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讚譽,被認為是一部具有出色藝術效果的巨著,並由此成為各國歌劇院中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難怪《茶花女》的原作者小仲馬要說:"五十年後, 也許誰也記不起我的小說《茶花女》了,但威爾第卻使它成為不朽。" 《茶花女》的意大利名稱為Traviata,原意為"一個墮落的女人"(或"失足者"),一般均譯作"茶花女"。歌劇描寫了十九世紀上半葉巴黎社交場上一個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薇奧列塔。她名噪一時,才華出眾,過著驕奢淫逸的妓女生活,卻並沒有追求名利的世俗作風,是一個受迫害的婦女形象。雖然她贏得了阿爾弗雷德·阿芒的愛情,但她為了挽回一個所謂"體麵家庭"的"榮譽",決然放棄了自己的愛情,使自己成為上流社會的犧牲品。 在歌劇《茶花女》中,作曲家以一首前奏曲來代替序曲。這段音樂不長,第一個主題是近於靜態的旋律,仿佛是在敘述薇奧列塔的悲慘生活一般,同時又刻畫出了她那溫柔嫵媚的形象;而加弱音器的弦樂器在高音區奏出的悅耳的音響,又使這段音樂顯得特別溫暖而誠摯感人。樂曲的第二個主題的調性與和聲都很清晰,旋律的進行也顯得十分寬廣,它是女主角薇奧列塔純真愛情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