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球老爸的博客

對兵法的運用,對心理素質的要求,對偉大人格的培養,股市和球場一樣提供了訓練環境和搏擊戰場。
正文

重新解析抗戰曆史(2) - 盧溝橋事變

(2013-02-11 12:31:09) 下一個
從1931年九一八日本占領東北到1937年盧溝橋事變,日本一步步蠶食華北,並做好了全麵開戰的準備。從軍事部署上看,日本是計劃由北向南步步為營。隻是沒想到後來的淞滬戰役蔣介石如此不堪一擊。 1932年1月28日由日軍海軍陸戰隊進攻上海閘北,一二八事變爆發。 2月28日,英國、法國、美國三國公使介入調停。 5月5日,中日雙方簽署《淞滬停戰協定》。所以蔣公相信西方列強是可以控製日本的。《淞滬停戰協定》規定中國國軍不得駐紮上海,隻能保留保安隊,日本取得在上海駐軍的權利。參戰主力國軍第十九路軍離開上海,赴福建剿共,第五軍則撤退至蘇州、南京一帶,日本壓迫蔣中正懲辦抗日軍隊。 1933年1月,日軍進占山海關,進攻關內,熱河省會承德陷落。蔣中正即令駐守平津的西北軍第29軍宋哲元率部抵抗,並派中央軍第17軍軍長徐庭瑤率所部3個師北上參戰。 3月,長城戰役。到5月19日,四萬日軍擊敗20萬國軍。 1933年5月,日軍向察哈爾進攻,並一度佔領察北重鎮多倫。 5月31日,中日簽署《塘沽協定》。《塘沽協定》中國軍隊一律迅速撤退至延慶、昌平、高麗營、順義、通州、香河、寶坻、林亭口、寧河、蘆台所連之線以西、以南地區。爾後,不得越過該線,又不作一切挑戰擾亂之行為。協定等於中國默認滿洲國和日本占領熱河合法,也喪失了部分華北主權。 5月26日,馮玉祥、吉鴻昌、方振武等將領在察哈爾組織了人數約10萬的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馮玉祥任總司令。 7月12日,在吉鴻昌的指揮下攻占重鎮多倫,並將日軍全部逐出察哈爾,保證了長城戰事穩定。南京國民政府派遣軍隊進逼張家口,威脅同盟軍的後方,同盟軍被迫解散。 1935年9月,日本製造“華北五省(察哈爾、綏遠、河北、山西、山東)自治”。 民國繼續分裂。 1933年12月,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在福建組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 1936年6月,兩廣事件爆發。新桂係李宗仁、白崇禧和廣東的陳濟棠粵係聯合抗蔣。後達成妥協。張學良、楊虎城與中共籌組西北大聯合,後因兩廣事件和平解決而作罷。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紅軍、東北軍、西北軍的三位一體聯盟被蔣中正收編瓦解。張學良被扣押,楊虎城被害,東北軍被調往蘭州、河南、安徽等處,被完全拆散。紅軍從陝北南下,占領了西安附近地區。 蔣中正開始加速進行抗戰準備,包括上海至南京一帶修建三道國防工事,進口大量德國裝備武裝其嫡係部隊。在蘇州吳縣、福山鎮之間構築吳福線,無錫、江陰之間構築錫澄線,另有乍浦、平湖鎮、嘉興之間的乍平嘉線。 1937年7月7日發生在華北的盧溝橋事變,日本在7月底占領了平津地區,中日戰爭全麵爆發。 事變發生後,華北的中國軍政最高長官第29軍軍長宋哲元在天津與日軍談判,試圖以妥協換得事變的和平解決。 7月19日,宋哲元向日軍妥協,準備將北平守軍撤往保定,並承諾阻止中央軍北上。 24日,宋哲元收到中國政府關於日軍增兵的情報,了解到全國的抗戰呼聲和南京政府的抗戰意誌,才開始準備抗戰。為時已晚。 蔣中正發表《告抗戰全體將士書》,宣布「和平既然絕望,隻有抗戰到底」。 8月17日,日本內閣會議決定放棄之前的“不擴大”方針, 24日通過了動員案。日本陸軍隨即向中國大規模增兵,海軍宣布封鎖中國全部海岸。 9月4日,日本以議會開幕詔書的形式代替正式的宣戰詔書。 11月,日本成立了往常隻有在戰時才能設立的最高統帥機構“大本營”。至此,日本確立了戰時體製。 8月21日,中國與蘇俄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規定:“倘締約國之一方受一個或數個第三國侵略時,彼締約國約定,在衝突全部時間內,對該第三國不得直接或間接予以任何援助……”,通過該條約蘇聯政府向中國提供物資援助, 1937年11月派遣空軍誌願隊來華作戰。到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前,先後來華的蘇聯誌願人員約2000名,其中約200名誌願人員在中國戰場犧牲。 雖然中日兩國都沒有向對方正式宣戰,但雙方都已經進入了全麵戰爭狀態。為什麽中日兩國都不肯正式宣戰? 日本為了得到美國的物資,不能宣戰。老蔣,正在進口德國的軍事裝備,德日有軸心聯盟,也不能宣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