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降身價與“海歸”爭飯碗 “洋漂族”活躍在中國
(2008-03-13 12:08:50)
下一個
自降身價與“海歸”爭飯碗 “洋漂族”活躍在中國
頻繁跳槽尋找良機
傑裏米·古德卡隆在北京已經遊蕩了6年,工作換了一個又一個。他教過英語,也曾在雜誌社任職,後來又投奔了一家高科技公司,穿梭於北京和美國矽穀之間。2001年,傑裏米再次來到北京,加入了一家中英雙語雜誌社,但不到一年就辭了職。“主要是因為我想做自己的事,”他解釋說,“如果你想嚐試不同類型的工作,那麽中國是個理想的地方。”
在如今的中國,似乎到處都是為了尋找良機而不斷跳槽的老外。這些人抓住了中國目前在媒體、金融、貿易等領域相對缺乏人才的機會,同時,一些外企也因為費用高昂而停止往中國派遣人員,盯上了已決心定居中國的外國人——這些人估計有30萬之多。10年前來到北京的音樂人凱瑟說:“中國的市場年均增長10%,無論你想做什麽,這兒有的是機會。”
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還不允許除外交、留學等領域之外的外國人在華長期居住。但過去5年,北京為了吸引外資和外國技工放鬆了限製。留居中國的外國人迅速增加了5倍。據中國有關部門統計,最多的是美國人,估計有11萬,他們中有約一半在北京和上海,其餘則散居在中國各地。
謀生手段大致相似
全球性人力資源谘詢公司華信惠悅北京分公司總經理吉姆·萊林格說,在中國的西方“漂流族”中,懂普通話同時又有某種專業技能的人最容易找到工作,他們可以應聘那些注重創新的金融、媒體和谘詢等行業的職位,因為這些領域都是中國教育體係的弱項。
通常這些西方“漂流族”在中國的第一份工作有:媒體和公關公司的職員或給地方雜誌自由投稿,還有的去輔導中國搖滾樂隊賺錢。“漂流族”大都利用閑暇時間學習中文,他們最常見的首份工作是教英語,運氣好的還能進知名大學,這些人有的月薪達到四五千元,但其中更多的是到私立學校靠自己的“洋麵孔”而不是授課能力掙錢。一些人為一些雙語雜誌自由投稿,這種工作並不很辛苦,如果為一家旅遊雜誌供稿的話,還能根據自己的興趣到處走走看看,一般這些人的月收入可以達到七八千元人民幣。
五千老外“漂”在上海
據上海市勞動保障局外國人就業中心透露,目前在滬工作的4.9萬名“老外”中,“洋漂族”占到10%。
想嚐試不同類型的工作,或許是許多老外“漂”在上海的原因之一。在如今的上海,似乎到處都有著為了尋找良機而不斷跳槽的老外,一位來自美國的麗薩小姐告訴筆者:“如果你想從事不同的行業,上海確實是一個好地方,這裏很多行業正處於新興階段,它們正急需有經驗的人才。”同時,一些外企也因為費用高昂而停止往中國派遣人員,盯上了已決心定居上海的外國人。
與“海歸”爭搶飯碗
來中國的西方“漂流族”越來越多,一些外企也確實更歡迎他們。但隨著中國“海歸”增加,“洋漂族”的好日子可能不會長久。中國的“海歸”外語流利、擁有技術、薪金要求也不高,完全可以取代那些以前由這些人占據的職位。但是如今,中國還是“洋漂族”的理想之地。
目前來滬工作的留學人員達5.4萬人,90%以上獲得了博士或碩士學位,70%來自歐美國家。
上海智聯招聘專家表示,原本“海歸”和“洋漂族”處於錯位競爭,但目前不少“洋漂族”對於收入要求並不太高,有的自降身價,4000元到5000元也可接受,他們既懂中文又有某種專業技能,這和學成歸來的“海歸派”形成了競爭。
由於不少“海歸”在出國之前成績並不出色,使得用人單位對“海歸”的成色一般都有些擔心,有的甚至“倒查三代”,看看其出國前的情況如何。相比之下,“洋漂族”務實的工作態度往往更為企業管理者所青睞。
“海歸”王先生表示,隨著上海“海歸”人員的增加,“洋打工”的日子將越來越不好過,畢竟中國人比外國人更了解國內的文化和生活習慣,而且“海歸”中也不乏精英,完全可以與“老外”一爭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