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222)
2010 (195)
2011 (196)
2012 (154)
2013 (140)
2018 (1)
2021 (1)
2024 (2)
也評阿凡達 (含一些花絮和電影上沒見過的女主角真實照片)
《阿凡達》一片在本星球的電影界算是一顆重磅炸彈,票房之高讓全世界為之稱奇。而對於該片的評論,往往兩極分化。認為影片拍的好的,如馮小剛,稱讚影片非常好,覺得中國的差距是全方位的。導演陸川看過後稱是中國電影人的完敗。而名編劇寧財神跟一撥電影人看了《阿凡達》後寫道,“散場之後,氣氛詭異,沉默,沮喪,幾乎沒人聊電影,都被震傻了”。
而不喜歡該片的網友則完全是另外一種評論,有網友認為,“從電影院走出來的那感覺,就象去遊樂場玩過山車似的, 玩完了才明白過來這是花錢買罪受. 過山車好歹更驚險一些,從頭到尾都讓你尋死膩活的. 這爛電影前五分之一枯燥乏味, 四分之一處我就覺得這情節怎麽這麽熟啊, 在剰下的那些垃圾時間裏我不得不又把豬玀紀公園(Jurasic Park)和星球大戰(Star War)各溫習了一遍. 和坐過山車一樣,看到二分之一處時,我心裏就唸道,你丫快點兒完吧!”
前段時間,筆者發表過一些“謬論”,認為現在的美國電影拍的不如過去那麽精彩,多為花花場景,幻想幻夢,沒什麽意思。包括“2012”,也不過是大手筆而毫無讓人回味的作品。不過看了《阿凡達》,倒是感覺耳目一新。
先來談談一些不足之處。也許許多愛看以思維為主題的觀眾來說,《阿凡達》過於童話世界。對於喜歡以現實為背景的觀眾來說,《阿凡達》過於科幻。對於期待類似出於同一導演之手筆的“鐵塔尼號”影片的觀眾來說,《阿凡達》過於不著調。此外,影片也有許多缺少常識的地方,比如,用弓箭射穿那個年代的飛行器,似乎太天真。而漂浮在半空而不掉下來的大山,大岩石,如果解釋為附近有其他星球對其吸引力發揮平衡作用的話,那所有的動物也應該處在飄浮而無重力的狀態。沒有氧氣的星球,火怎麽可以燃燒?這類沒有說服力的小細節不少。
然,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有兩點值得肯定。首先,這是一部反侵略,反霸權片。在美國的主流文化中,雖然也有一些小小的反戰之聲,但媒體能像《阿凡達》這樣把侵略之罪惡活生生的展現在人們眼前不多。是的,有許多片子提到外星人來侵略地球,那是罪惡。而去認識到侵略他方也是同樣的犯罪,這很不容易。中國能拍出這樣的片子:人民解放軍幾百年後去哪個星球對於當地進行毀滅性的打擊,而且是非正義的打擊?哪怕是科幻,肯定也要被禁。美國也同樣,如果那些掌握生殺大權的政客,能對戰爭和霸權有個清醒的認識,美國也就沒有那麽多冤家對頭了。所以,《阿凡達》一片是和平的調味品。尤其出之美國,難能可貴。
其次,啟用3D技術也是一大亮點。3D電影早就有了。但除了Disney,環球影城之類的主題公園經常放映之外,普通電影市場很少出現。《阿凡達》3D的出現,有些破冰的味道。接下來,從AMC電影廣告就能看出,會有許多3D片子出現。正好配合了目前剛剛新興的3D TV市場。這是對3D媒體事業的一個推動。可以肯定,今後3D的發展會更上一層樓,包括3D遊戲等等。《阿凡達》的成功,讓投資者看到一個沉睡多年的3D技術的市場前景。
僅就以上兩點,加上票房的收入,筆者認為,《阿凡達》是成功的。一部爛片是不會受到如此追捧的。盡管電影和文藝有眾口難調之鬱悶,而輝煌的票房說明,大多數人,好這一口。
最後想提一些《阿凡達》的3D技術堪稱一流。和過去國內國外看過的3D電影不同,戴上偏振光的眼鏡,幾乎沒有感覺到任何因為圖像製作雙影的偏差而引起的不舒服。偏振光的眼鏡本身的消偏率感覺也很不錯。
花絮:《阿凡達》女主角照片曝光 混血性感美女
扮演女主角納威公主的佐伊·索爾達娜,真麵目卻從頭到尾都沒人見到。潘多拉星球上的每個人都體態修長,沒人會去在意索爾達娜原本可能會叫大銀幕驚豔的一雙美腿,而潘多拉星球上的每個人都眼神靈動,也不會有人去考究索爾達娜的雙眼到底跟大銀幕上有幾分相像。其實32歲的索爾達娜出道已近十年,曾出演《加勒比海盜》中的女海盜和《星際迷航》中的女通訊官,還是個時尚設計師。
1978年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的索爾達娜,母親是波多黎各人,父親則是多米尼加人,而據索爾達娜本人接受采訪說,她擁有的血統起碼有黎巴嫩、印度、愛爾蘭和牙買加四種。母語為英語和西班牙語。在美國出生並度過童年的索爾達娜,10歲時父親因車禍去世,她跟隨母親返回了多米尼加,隨後索爾達娜進入了本地一所著名的芭蕾舞學校學習舞蹈,在多米尼加度過了7年的美好時光。21歲時索爾達娜因一個偶然的機會進入《法律與秩序》電視劇組,由此開始演藝生涯。
2003年,索爾達娜參演了《加勒比海盜:黑珍珠號的詛咒》,與約翰尼·德普、奧蘭多·布魯姆和凱拉·奈特莉同台飆戲,索爾達娜扮演的女海盜皮膚黝黑,性格火爆。隨後,索爾達娜又接連出演了明星雲集的《幸福終點站》、《下流高校》和《男生女生黑白配》等影片,可惜她一直未能大紅大紫。起用佐伊·索爾達娜來出演《星際迷航》(2009電影版)中的美女通訊官的確是導演J·J·艾伯拉姆斯所做出的明智抉擇之一。索爾達娜本就有那種不知從何處而來的神秘感覺和不可捉摸的野性味道,與這部聲勢浩大的科幻片風格可謂相得益彰。《星際迷航》的大熱票房和良好口碑,終於將當時31歲的索爾達娜推向了好萊塢一線明星的位置。不過這並不影響索爾達娜的生活,因為她除了演戲外還是時尚設計師,而且擁有自己的時尚品牌。在索爾達娜看來,演戲隻是她生活的一部分,並不是全部,設計服裝也是她的事業。
《阿凡達》中有60%的鏡頭采用了表演捕捉技術。表演捕捉與動作捕捉相似,區別在於前者能完全捕捉演員的肢體動作甚至麵部表情,將真人演出影像與電腦動畫結合,令動畫人物的造型與表情更接近真人。《阿凡達》使用了創新的麵部捕捉頭戴設備,演員頭上佩戴一套攝像裝置,一個離麵部隻有幾英寸的微縮高清攝像頭記錄下他們麵部最微妙的表情變化,將演員95%的麵部動作傳送給計算機裏的虛擬角色,使最後由電腦生成的CG角色與真人演員無異。
下麵簡單介紹一些3D電影成像原理。
人的兩隻眼睛同時觀察物體,不但能擴大視野,而且能判斷物體的遠近,產生立體感。這是由於人的兩隻眼睛之間存在4-6厘米的距離,所以每隻眼睛具有差別很小的視點。從這兩個不同的視點得到的圖像略有不同,左眼看到物體的左側麵較多,右眼看到物體的右側麵較多,通常稱為視差,這兩個像經過大腦綜合以後就能區分物體的前後、遠近,從而產生立體視覺。合成為具有景深感或立體圖像。 具有立體感的投影就是基於同樣的原理:首先,要求計算機產生兩個略有區別的圖像,也就是左右眼的圖像;然後把這兩個圖像投影到屏幕上。但是有一個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左眼隻能看到投影在屏幕上的左眼的圖像,右眼隻能看到投影在屏幕上的右眼的圖像。
一般我們所看的3D電影為傳統的被動式立體。這種方式需要兩台投影機。一台投影機顯示左眼的圖像,另一台投影機顯示右眼的圖像,使這略有差別的兩幅圖像重疊在屏幕上。而每台投影機不需要具有很高的垂直刷新率,普通投影機即可。這時如果用眼睛直接觀看,看到的畫麵是模糊不清的,要看到立體效果,就要在每台投影機鏡頭前裝一塊偏振片,它的作用相當於起偏器。從兩台投影機射出的光,通過偏振片後,就成了偏振光。兩台投影機前的偏振片的偏振化方向互相垂直,因而產生的兩束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也互相垂直。這兩束偏振光投射到屏幕上再反射到觀眾處,偏振光方向不改變。觀眾用上述的偏振眼鏡觀看,每隻眼睛隻看到相應的偏振光圖象,即左眼隻能看到左機映出的畫麵,右眼隻能看到右機映出的畫麵,這樣就會像直接觀看那樣產生立體感覺。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種實現方案對投影屏幕有特殊要求,需要高增益、抗偏振的屏幕。
隨著技術的改進,又出現了主動式立體。這種方式采用單台投影機。要求計算機連續不斷地生成左眼、右眼的圖像,同時投影機也不斷地交替投影出左眼、右眼的圖像。而觀察者需要戴一副由紅外發射器控製的LCD液晶光閥眼鏡,以保持與投影機的同步。當投影機顯示左眼的圖像時,紅外發射器發出同步信號,眼鏡的右眼光閥關閉,這樣左眼隻能看到投影機投射出的左眼的圖像。反之亦然 由於單台投影機要同時投射左眼、右眼的圖像,所以要求該投影機必須具有較高的垂直刷新頻率,以保證觀察者在觀看時不能出現閃爍。
激光全息理論上也能產生3D效果。3D全息照片幾十年前就有了。而要應用到電影上,還有段距離。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可以商業化的技術能做到不用戴眼睛而觀看到3D的電影,電視。這是個有待突破的技術關口。
胡說溫寶裕 我也注意到你所所說的。問題是那些飛機是以直升飛機速度運行。
★火眼金睛☆ 嗬嗬 所以說科幻沒常理可言 對吧。
bumbumbum 那就改成解放雇用軍如何?
默鳴 yile 磁場作用下懸浮你見過?拿兩快磁鐵,稍有重心偏差立刻翻轉而吸引在一起。你可以try一下。
netpixie 說的就是應用。不提了嘛,20年前就有全息照片。
人類跑去潘多拉星幹什麽的?開礦!就是那種可以懸浮起來的礦。有的岩石富含這種礦石,於是就浮在空中了。
因為技術非常不成熟,隻有觀看者位於中間很小的位置才能體驗,所以一直沒有市場
漂浮的岩石未必是因為其他星球的引力,也可以是因為礦物質的磁場導致。
燃燒不是一定要有氧氣的參與,鎂帶可以在二氧化碳氣體中燃燒,鋁、銅等金屬在硫蒸氣裏燃燒,氫氣、銅絲、鐵絲、磷可以在氯氣裏燃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