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回來的腳步

過於樂觀是愚蠢,過於悲觀是傷害。在經曆傷痛和失敗之後,依然能夠堅強的佇立且挺拔,溫柔的微笑與歡唱,那麽你注定就是了不起的勝利者!
正文

魚, 魚眼睛和魚上的香菜

(2010-12-06 17:08:37) 下一個

      

       “從前有個女的愛上了一個窮小子,窮小子每次都把魚眼睛給女的吃,因為她覺得那是最好吃的部位。後來女的不甘忍受貧困,離開男的出去賺錢,等發達了回來,男的已經結婚了,還請她到家裏吃飯,把魚肉給她吃,卻把魚眼睛留給他老婆,把這個女的難過的呀!感覺忙碌了大半輩子,把最重要的眼睛給丟了。”這段故事是《蝸居》中妹妹海藻邊吃飯邊講給姐姐海萍聽的。聽罷姐姐的反應是:“矯情,一看就知道這種文章是從《讀者》上出來的。這就叫閉門造車。都是吃飽了沒事幹的人硬編的煽情,騙稿費的。他要真經曆過沒飯吃的日子,就知道如果他能日日吃大魚大肉就是幸福。這女的都有錢了還想要什麽?她當年選擇出走是正確的決定。貧賤夫妻百日哀,她要是現在日日吃魚眼睛,肯定要把丈夫罵個狗血噴頭,倆人早離婚了。以後這種無病呻吟的文章不要看,浪費時間,浪費金錢。”海萍的老公聽了她老婆在妹妹麵前的一番言論,有魚鯁在喉的感覺,飯都吃不香了,埋頭不說話。而妹妹則調侃:“啊,姐姐你現在很現實哎,已經完全不文學了。想當年,是誰在校刊上發表《一起捕捉有雨的夜》的?是你吧?”姐姐回答:“文學?文學是魚上的香菜。有了魚香菜才好看,不然光放一盤香菜,你吃得下嗎?”

       看完這一段我頗有感觸,姐姐海萍是“現實”了點兒,說白了就是一個字:“俗!”可是若沒有她這樣的小人物的“俗”,又哪裏有真實,實在的百姓生活呢?俗話說;“飽暖思淫欲”這是往低俗上說,相反若往高雅處說,那就該是“飽暖思文學”啦。試想,一個人若生活得捉襟見肘,拮據窘迫,就像海萍那樣,結了婚,有了孩子則連個屬於自己的房子都混不上,自己的孩子竟不能生活在自己身邊,還能有那個閑情逸致去光顧什麽文學?談何高雅?那故事中從吃魚眼睛淪落到吃魚肉的女人,到底是該慶幸還是該難過?其實是個永遠說不清楚的結,因為人間的事情永遠不可能十全十美,無論怎樣都會有缺失和遺憾。尤其是真實的生活中,在物質和精神中找平衡是一件很難的事。丟掉精神找物質未免太俗,且永遠得不到滿足。而丟掉物質找精神又顯得太空泛不現實。所以歸根結底是矛盾的,但物質和精神二者又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我認為一個完整的人,其實二者都不可缺,物質是基礎,是根本,精神是上層建築,是實質,精神最終反過來又會對物質起促進和推動的作用。。。所以二者又是矛盾的統一。倘若真的能在二者之間找到平衡,達到統一,那才是我們所推崇和追求的人生最佳狀態,最高水準和境界。

       在海萍的現實生活中,她所麵對的一切,她所處的狀態,令她沒辦法擺脫那些在人眼中所謂的“俗”的想法和追求,那完全附和她的心態,無可厚非。在那樣的心態支配下,她看中的當然是盤中的魚肉,而不可能是魚眼睛和香菜。但假如在她有了屬於自己的房子,兒子也安穩地生活在她身邊,一切都如願以償之後,她仍然目不轉睛地注視著“盤中的魚肉”而毫無閑暇去顧及和欣賞“魚眼和香菜”,那就說明物欲無止境的她再也不可能處於物質和精神均衡狀態之中,隻有在追求物質的激流中掙紮並被衝得越來越遠,直至被急流卷進漩渦之中不能自拔,最終擺脫不掉被吞沒的惡運。不知在那一刻她是否會為既沒有享受到真正完整魚肉的美味,又沒能欣賞到魚上的香菜的別致和典雅而遺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