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StillH2ORunDeep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老北京人過春節的習俗匯總(圖)

(2010-02-07 14:04:51) 下一個


  在中國眾多的傳統節日中,春節自然是最熱鬧的。各地的過年習俗不同,老北京人過春節的習俗多而講究,有人形容是給人留下形、聲、色、香、味的記憶。

北京人過春節,從臘月初八喝臘八粥就開始了,故有“送信的臘八粥”之說。每年臘月初八,佛教寺院誦經作佛事,並熬佛粥以敬佛,此民俗傳入民間,就有臘八熬粥的習俗。紅紅的小豆、金黃的小米、還有薏米、杏仁、板栗、菱角等一應俱全,讓人似乎聞到了噴香的臘八粥。

     臘八過後就準備過年了。寫春聯、剪窗花、買掛錢……舊時民間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小孩子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麵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描述了北京人過去過春節的忙活勁兒。

 

    從臘月二十三的小年開始,人們就開始為過年做準備。以前吃穿用都要自己動手,因而每到過年,氣氛就格外熱烈。

臘月二十三 祭灶君 (糖瓜粘)又稱小年  

各家有各樣祭灶儀式在灶王爺像前設供桌,香燭五供錢糧全份,供品有: 關東糖、糖瓜、南糖、清水一碗、秣草料豆一碟等。由家中男人主祭,女人不允許參加,(老北京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先由家中男主人燃燭上香,上香後誦禱詞,然後將關東糖在灶王爺像口處一抹,表示將灶王爺口粘住或表示往灶王爺口中送些蜜物,以求灶王爺上天後向玉皇大帝匯報工作時好話多說,不好話少說。等香焚盡後,將灶王爺像和錢糧草料等一並焚化,再將一晚清水潑於地上,禮成。

關東糖為糯米所製,口味微酸,中間沒有蜂窩,堅硬無比,吃時用刀劈成小塊食用。糖瓜是先用秫子米麵熬成飴糖,再把它製成和小南瓜形態一樣的空心糖,與核桃大小相似,分為兩種,一種有外裹芝麻的,一種沒有芝麻的,再用紅綠食色畫上彩條,是又香又甜又蘇又脆,真是愛不舍口,吃不夠,吃了還想吃。但是,這些糖瓜是先不讓小孩們吃的,是先用來祭奠灶君灶王爺的。

有的神像隻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


  灶王爺像是一種用紙印刷成的木版畫,河北省武強縣的木版畫灶王爺是最出名的,有著悠久的曆史。其灶王爺的像貌和古裝戲裏的皇帝,皇後差不多,灶王爺身穿紅袍,灶王奶奶身穿綠衣,其大小比十六開的紙要大一些。在像的左右兩邊是對聯,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畫的最上麵是橫披,四季平安。在橫披下麵和灶王爺的頭上麵是黃曆,上麵印有農曆的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還有天幹,地支,陰陽五行,九宮八掛,星值星宿,黃道吉日,等易經方麵的說道.


  臘月二十四 掃房子
  老北京過年最講究的就是辭舊迎新,臘月二十四日家家打掃一年裏落下的塵土。過去老北京家家都是紙糊頂棚,一年來頂棚四周棚壁都堆積有很厚的塵垢,在新的一年將要來到時,必要打掃一下。掃完房頂後還要掃去房屋四壁的蛛網塵土等,把舊的年畫取下來換貼上新買來的年畫。一到臘月二十日左右街上就開始有寫春聯的攤子了,一些文人墨客,都揮毫潑墨大顯身手,多半不為賺錢,但是有的窮苦文人,希望用這幾日的辛苦書寫換來三十晚上的一頓餃子。這天家家將春聯、門神、福字、掛錢等準備下,隻等臘月三十下午將其分別貼好掛起來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了!


  臘月二十五 磨豆腐
  這天家家都要做豆腐、買豆腐、炸豆腐,這是要為來年取個好的彩頭,取錦衣玉食之意,老北京人都希望自己的家庭是鍾鳴鼎食之家,錦衣玉食,不愁吃喝,年年有節餘。豆腐就代表錦衣玉食中的玉食之意,豆腐也為白色, 與玉相象,所以家家都要磨豆子做豆腐,已備過年時用。舊時民俗臘月二十五還有接玉皇的說法,傳說灶王爺上天後,天上玉皇大帝聽完灶王爺的匯報後要於農曆臘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體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為來年祈福迎祥。眾人這天的起居、言行都要謹慎,爭取好的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來年降福與己。其實臘月二十五在民間說法很多,還有一說法就是在這天要推糜黍、磨糜黍。就是糜子,就是黃米,是兩種糧食作物。因為這兩種作物有粘性,磨成麵後稱為粘麵,是為蒸年糕準備原料。老北京過年家家都要蒸年糕,南方也有此風俗,不過南方多用江米和糯米做年糕,年糕年糕顧名思義就是過年時候吃的一種糕,也取來年步步高,一年更比一年高之意。

 

臘月二十六 燉大肉
  從這一天起,家家戶戶的主婦開始煎炒烹炸,準備年夜飯。老北京講究過年的幾天是不能動鐵器的,比如菜刀、剪子、針等,所以也不是做飯的,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所有的飯菜要在春節之前準備完畢。
  首先是準備燉肉,"大魚大肉"在過去的人們眼裏,就是最好的年夜飯。從臘月二十六開始直到年三十前,幾乎每一天的活動都與吃有關。這反映出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人們對吃的極度重視。臘月二十六還有一個習俗就是家家洗衣服、洗澡,洗去一年的塵土和晦氣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所以又有這樣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福祿,臘月二十七洗舊泥,臘月二十八洗邋遢的說法。

 

臘月二十七 宰公雞
  老北京人在臘月二十七這天有宰公雞的習俗,依舊是準備過年的食物,通常要宰隻雞、燉隻雞,除了二十六燉肉今天燉雞以外,還要準備更多的肉菜、素菜等以備過年享用。每天廚房裏都是熱氣騰騰,香味撲鼻。外麵冰天雪地北風呼呼,一推門,就是各種香味兒和著熱氣撲麵而來。有臘月二十七洗疚疾,洗舊泥的習俗,傳說在這天沐浴可以洗去一年來的疾病,其實就是為了祈求來年能健健康康,無病無疾!

 

臘月二十八 把麵發
  這天家家都要發一塊麵,一是為
臘月二十九蒸饅頭做準備,二是寓意來年能大發財源。臘月二十八這天還是接著前兩天繼續洗衣服、洗澡,有二十八洗邋遢的講究!

 

臘月二十九 蒸饅頭


  家家戶戶這天都要蒸饅頭,這是為了過年準備主食,除了蒸饅頭以外還要蒸花卷、豆包、或者蒸一些小動物造型的豆包等,滿族人家還要蒸喜餅、蒸棗泥方糕、蒸子孫饅頭、蒸如意卷等。在蒸豆包的時候還要在豆包上麵用胭脂點一個小紅點,以示喜慶吉祥。臘月二十九因為是除夕的前一天,所以也叫小除夕,這天家家置擺酒席一桌,以備晚輩前來給長輩辭歲、別歲。還要在屋外焚香,稱為燒天香,一直要持續到初一。


 

三十晚上 鬧一宿
  臘月三十也叫除夕,老北京人家供有佛龕、神像、祖宗牌位的,這天要在供桌前擺上九堂大供:五堂蜜供,成堂套餅、成堂麵鮮,成堂水果、成堂幹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飯,素餃子,素炒菜。家境一般的也要擺三堂或五堂供品。還要在供桌上供上敬神錢糧、紙元寶、千張等。在臘月三十下午就開始張燈結彩準備過年,家家貼春聯貼福字、貼掛錢、貼窗花、貼抬頭見喜、貼出門見喜等,貼完後鞭炮齊鳴,好不熱鬧。除此之外還要在院子裏鋪滿鬆枝、芝麻秸等,名為踩歲,取歲歲平安之寓意。北京人過年講得就是吃喝玩樂,在過去的社會還是以吃為主。其實包括那些供品實際上也是為人準備的。俗話說:心到神知,上供人吃

老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飯也稱團圓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豐盛的一次家宴。除夕的年夜飯要有葷有素,有冷葷、大件和清口菜。冷葷有冷燉豬、燉羊肉、冷燉雞、鴨。大件有:紅燒肉、扣肉、米粉肉、紅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有豆腐、青菜等。主食多以葷素水餃為主。供奉祖宗牌位的還要在供桌前供上一碗年夜飯,在飯上插上鬆枝,在鬆枝上掛上銅錢,小紙元寶等,宛如一棵搖錢樹。老北京人在晚上吃年夜飯之前還要有一個祭祀祖先的儀式,首先由家中長輩燃燭焚香,後按家族輩分大小,男先女後的順序分別向祖宗牌位行三跪九叩大禮,行禮後由家中長輩宣讀祭祀表文,宣讀後將表文和錢糧、元寶、千張、茶葉、香粉等一起放入疏筒裏到院中焚化。此時還要鞭炮齊鳴,焚化後男女才回到屋中開始吃團圓飯。

老北京人在臘月三十和正月初一之交點時要吃餃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餃子顧名思義是取交於子時的交子意思,正所謂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在包餃子時家家還要把餃子包成元寶形,在餃子中包進糖、銅錢、花生等。如吃到糖的,意味著來年生活甜蜜幸福;吃到銅錢意味著來年財源廣進;吃到花生意味著來年健康長壽,因花生又名長生果。
  子時一到,鞭炮齊鳴、焚香接神。家中長者手拿三柱高香去屋外院中按照五個方位接神。接神後老北京人有除夕守歲的風俗,守歲最早起源於晉代。守歲其意有二,年歲大的是在辭舊之際有珍惜時光之意。年青人守歲則有為父母延壽之意。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須守歲。再搞些娛樂活動。年長的打麻將,婦女們打索胡鬥紙牌,小孩們則點燈籠、放鞭炮,玩升官圖等遊戲。第二天還要去拜年走親戚等活動!

 

老北京人將過年放鞭炮當成過年中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來操辦。過年期間放鞭炮,主要是在祭灶、接神、祭財神、順星、開市送神等儀式上。即表示送舊布新,除祟迎祥,又象征新年的到來。清人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上稱:京師人煙稠密,甲於天下。富家競購千竿爆竹,付之一炬,貧乏家即謀食維艱,索逋孔亟,亦必爆響數聲,香焚一炷;除舊年之瑣瑣,卜來歲之蒸蒸,此習尚類然也。放炮仗、煙火是春節期間的娛樂活動,尤其是男孩子,過年時所得的壓歲錢,除了少部分在廟會上買些風味食品或者玩具外,大部分都用在購買花炮上,俗稱:姑娘戴花,小子放炮
  老北京舊時燃放煙花爆竹一般從臘八就開始,無論是富裕家庭還是家境不好的家庭一般都會買上一些鞭炮回來。等到大年三十晚上,小孩子在家中大人的帶領下痛痛快快的放一通。在隨後的接神、祭財神、順星、開市送神等儀式上,都會燃放爆竹。
  清末民初,北京城內所售花炮種類繁多,常見的有,鞭炮,麻雷子,二踢腳,旗火,炮打燈兒,太平花,大花盒。
 

大年初一 滿街走
  老北京人這天
最重要的事就是拜年,一般從家裏先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全家聚在一起吃素餡的接神餃子,又稱五更餃子。在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還要出門去拜年走親戚,人們在街上遇到時也要笑容滿麵的抱拳拱手,互祝吉祥,多說拜年話。

      左鄰右舍也要互相登門拜年。但是在過去出門拜年都是男人的事情,女人則要在破五過後才能出門拜年。大年初一女婿必須要到嶽父家中拜年。老北京人對拜年非常重視。接待的人家要準備食盒,裏麵放著各式幹果,稱為吉利果。不論來多少撥人拜年,食盒裏麵一定要滿,以表示對客人的尊重和祝福。 現如今,拜年的諸多禮數已經漸漸被人們淡忘了,不過這個形式還是保留下來了,現在一般女婿是初二看望嶽父嶽母,不管是去父母家還是其他長輩或者領導家,這兩天人們的主要活動就是拜年。

      老北京新春的禁忌從初一開始,有不少的理兒,不能掃地,不能撥水,怕把一年的運氣掃、撥出去。不能動刀剪、不能蒸炒,取不能爭吵的詣音。不能剪頭,不能說不吉利的話,不能打破各種東西,還有臘不定正不娶的習俗。

 廟會也是從初一開始。

 

      正月初二 拜財神借元寶

      初二早上,天沒有亮的時候就要起床,煮餛飩吃,因為餛飩長得象元寶。這一天,是老北京人拜財神的日子。商家一般拜武財神關公。百姓家拜比幹。因為百姓認為比幹沒有私心,辦事一定能公正。初二一大早,京城的百姓無論富的窮的,都會趕往廣安門外的五顯財神廟。有的開汽車,有的趕著馬車,有的坐著人力車,非常熱鬧。老北京人到廟裏麵借元寶,以求新的一年萬事順利。到廟裏借元寶,還有一個講究,就是借的元寶明年要還回來,還得比借得多。京城的商家在這一天要在店裏麵辦酬財神的活動,一般是唱一場會堂。

 

  正月初三 老鼠娶親的日子

 

        老北京有這麽一個說法,但不是特別的流行,一般是以南方搬到北方,還有就是從鄉下搬到城裏的家庭有這種習俗。據說,初三晚上是老鼠娶親的日子,所有北京人早早的上床休息,把燈熄了,還要把鞋藏好了,以防老鼠給叼走了。有的在炕洞,頂棚等地放一些米。如果這一天,住平房的小孩聽到頂棚上有老鼠跑來跑去,老奶奶就會說是老鼠要娶親了。

 

        正月初四 逛廟會走親戚

    逛廟會從初一就開始逛,老北京人給親戚拜完年都會到廟會逛逛。

人山人海逛廠甸

 

北京曆史上八大廟會中規模最大、影響範圍最廣最負盛名的一個廟會當屬廠甸廟會。其始於明代嘉靖,興於清代康熙,盛於乾隆。民國七年(1918年)經市政當局整頓後,正式規定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以廠甸和海王邨公園為中心舉辦廟會集市,成為舊時京城唯一的官辦春節廟會。1949年以後,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在和平門到虎坊橋路口舉辦廟會。60年代,因自然災害及文革原因,曾兩度中斷; 2001年廠甸廟會在闊別京城37年後又以嶄新的麵貌出現在京城百姓麵前,一舉成為北京標誌性廟會,使這一曆史悠久的文化活動繼續得以傳承。廠甸廟會曆時四百多年,曆經由祭祀而廟市,轉而書市漸成文商並舉的春節逛廠甸民俗活動的演變過程,被文人學者們譽為雅俗相濟、商娛相融


大串山裏紅糖葫蘆是小孩兒的最愛

 


當年,廠甸的馬路兩旁都是售貨大棚,陳列著各式各樣的風箏,花炮,燈籠和年畫,服飾。


各種玩具爭妍鬥豔,珠寶玉器陳奇列異,京味兒小吃香味誘人。

廠甸廟會以其悠久的曆史、宏大的規模、開放性的形式,尤其是鮮明的京味文化特色在京城乃至全國都獨樹一幟。

 

北京現在比較正宗的廟會有白雲觀、東嶽廟。

騎驢到白雲觀、摸猴兒、打金錢眼。到東嶽廟走福路、掛福牌、繞福樹。廟會是老北京人娛樂的場所。

 

 正月初五 破除禁忌

 這一天被稱為破五,也就是破除禁忌,從這一天起,過年的所有禁忌都已經被“破”掉,商戶也可以開鋪,“年”到此已經告一段落了。在破五這一天,老北京人講究吃破五餃子。老北京的滿、蒙旗人管餃子叫“煮餑餑”。無論是富裕人家還是窮苦人家,餃子是一定要吃的。老北京人過年時吃的餃子,按餡兒可分為四大類。葷餃子:一般家庭的肉餡餃子有羊肉白菜餡、豬肉韭菜餡兩種。講究一點的家庭會做牛肉酸菜餡、牛肉芹菜餡、三鮮餡等。素餃子:餡料有炸排叉兒、黃花、木耳、蘑菇、胡蘿卜絲,胡蘿卜絲最好用香油煸過、大白菜為餡。大餡餛飩:豬肉青韭菠菜餡。亦為正月初三至初五煮來吃。湯餃子:將春天晾幹的菠菜發好後,以白煮肉的湯拌餡,也叫做幹菜餡餃子。過年時候包餃子,曆來不分主仆,全家一起動手。破五煮餃子還有一個習慣,如果餃子煮破了,不能說“破了”,必須說“掙了”,以取個吉利。有些心靈手巧的女主人,把包餃子當成一種藝術創作,會把餃子包成胖嘟嘟小肥豬的樣子。有的還要捏上幾個圓形的盒子,意味著新年一切都圓圓滿滿。

  有一些人家還講究在這一天把過年積攢的垃圾倒掉,名曰“送窮土”。反映了老北京人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心理。

  這一天還是燃放鞭炮最集中的一天,人們希望通過燃放鞭炮,在新的一年裏破除各種晦氣。

  過去-店鋪裏麵的夥計最害怕這一天的晚飯,因為這一天的晚飯,如果老板給夥計夾了一個包子,那就意味著這個夥計吃完這頓飯就要卷鋪蓋卷兒回家了。

 

       正月初六 買燈碗兒等待順星

       商家在初六開始製作一種泥質的小燈碗兒,因為初八傳說是眾星下界的日子,每個人都有一個能夠保佑自己的星星,老百姓會買小燈碗兒回家,在初八晚上要舉行順星儀式,祈求新年一切順利。初六也是送“窮神”,祭“廁神”。送窮神需要供煎餅,紮紙車,有幹糧有交通工具,窮神就走了。廁神要來檢查衛生,所以要清理廁所。

  

       正月初七 人日

       被認為是人類先祖之日,古代是吃魚生。魚生,類似今天日餐的生魚片,取意生生不絕,子孫綿長。北京在古代不是產魚區,就有吃春餅的習俗,因為“春”字有人日元素。

 

       正月初八 順星

       群星聚會,需要祭祀,本命年的人尤其要順星。黃昏時用紙撚蘸油點燃,從廚房到院子,做一溜,人間燈火與天上諸星相對應,一說需要燃燈108盞。

 

       正月初九 玉皇大帝生日

       禁止屠宰,以示上天有好生之德,全家需祭拜。

 

   正月十三 開始點燈

   叫散燈,也叫散小人。由堂屋到大門都燃燈,以除不祥。

 

        正月十五 元宵節 商家舉辦焰火會
        除了以家庭為單位放鞭炮外,老北京的春節還有一個放鞭炮的大節目,就是在元宵節期間,商家舉辦的焰火會。城內的南貨店、綢緞莊、糕點鋪等各大商號為了招攬生意,招攬主顧,紛紛舉辦春節的最後一個高潮。家家戶戶、商店鋪戶、城裏城外張燈結彩,賞燈看戲、火樹銀花,所以這“上元節”也叫“燈節”。

          著名民俗學家常人春先生介紹,老北京最熱鬧的節日不是春節,而是元宵節。從農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北京的老百姓要整整娛樂五晝夜。唐代中國的元宵節為期10天,所以要狂歡10晝夜。常人春記得,他小的時候,每逢元宵節,北京可謂萬人空巷,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書生學士還是老人小孩,一概上街觀燈。據史書記載,其中最繁華、規模最大者有東四牌樓、西四牌樓、地安門、鼓樓、正陽門、廠甸。最重要的活動當然是賞燈。 

 

          據著名民俗學家高巍回憶,老北京最熱衷於掛花燈的是店鋪,以糕點鋪、布鋪、綢緞莊為主,各鋪戶俱張掛絹紗、燒珠、明角、麥秸、通草製成的大小、高矮、方圓形式不等的花燈,供人觀賞。有傳統的紗絹、玻璃、羊角燈及西洋燈款式之別。上麵繪有古代傳說故事,如列國、三國、西遊、封神、紅樓、水滸、聊齋、精忠傳、三俠五義等,或花卉(蘭、菊、梅、竹),或飛禽走獸(鸞、鳳、龍、虎、蟲、魚)等熚薏謊丈鮮美、妙態傳真。早年地安門外大街的聚盛公幹果鋪,還經常搞冰燈展覽,惹來大批群眾圍觀。明代北京的燈市在東城燈市口,元宵夜,街道兩旁列市,上至珠寶玉器,下至日用百貨,一應俱全,並有茶樓酒肆供遊人飲宴作樂。到了清代,燈市遍布整個北京城。


          上元夜,無論官宦貴人、平民百姓均不約而同地上街觀燈。商戶趁機將商品降價促銷,老百姓既看了花燈又可以借此機會購買自己需要的生活用品。市麵更有臨時商販售賣“走馬燈”、“吉利燈”、“氣死風燈”以及獅、狗、羊、兔等動物形象的紙燈,供人購買。兒童們紛紛提著買來的燈籠四處遊逛玩耍,形成提燈逛燈之景。

 

各個店鋪均自發地掛出各種花燈,有的還掛出燈謎,猜中的獎賞一些鮮果、小吃等物。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她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或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常人春介紹,老北京人每逢元宵節吃元宵的數量比現在多,而且不論社會等級,隻要家中吃得起的,都要大量吃。北京做元宵的老字號,有“稻香村”、“宮頤府”、“溢鑫府”、“聚慶齋”、“正明齋”等一大批,其中稻香村更是從1895年落戶北京就開始出品元宵,其元宵至今仍然是手工搖製的。元宵與春節的餃子不同,並不是作為主食食用的,是晚上一種調劑口味的小吃,清代旗人的家庭還會做幾樣點心配合元宵一起吃,比如野雞絲炒水疙瘩就是一種鹹菜。同時元宵也是送禮佳品,起到溝通感情的橋梁作用。

         元宵節除了吃元宵外,老北京還講究吃一種幹菜餡餃子。所謂幹菜,就是把新鮮的蔬菜晾成菜幹,包餃子的時候,用煮肉的肉湯把幹菜煮一下,發起來,然後再做餡。幹菜餡餃子別有一番風味,但是“文革”以後,元宵節吃幹菜餡餃子的風俗,在北京就不大時興了,現在基本絕跡。

        “燒火判兒”也是舊時元宵節裏的一個重要觀賞項目,遺憾的是,現在已經絕跡京城。常人春介紹,“判兒”指的是判官,元宵節期間,老北京的很多店鋪用泥塑成巨大的判官形象,內部是一個爐膛,裏麵裝上煤,點上火,判官被燒得渾身通紅,火焰從判官的七竅中噴冒出來,煞是好看,惹來大批群眾圍觀。但是“火判兒”一般不與冰燈同時展出。老北京在今天的平安大道路北側有一座城隍廟,那裏燒的“火判兒”是京城最有名的。北京最後一次“燒火判兒”是1950年在北海公園。

 

          正月十六 “走橋摸釘”

 

 

         婦女們在晚上著白衣,凡有橋處,頭人拿香開路,後邊結伴而過。叫“度厄”,也叫“丟百脖”、“走百病”,據說這樣一年可以不腰腿痛。北京還有摸釘活動,每到元宵節,婦女就會來到正陽門,摸一摸正陽門上的銅門釘。“釘”與“丁”同音,此項活動意在祈求新的一年家裏人丁興旺。也有據說摸正陽門門扇上的門釘能生子。

 

     正月十八 收燈。

     傳統元宵節一般到此結束。

     正月十九 閹九節

     傳說忽必烈要收丘處機為女婿,丘處機是出家人,為了不放棄信仰,就於這一天自宮。傳說丘處機會在這天回人間巡視,但變身為童女或乞丐,因此北京習俗是正月十八夜起在白雲觀外等丘處機,一旦看到形跡可疑的女孩或乞丐,大家就會蜂擁上前跪拜。

 

         正月二十九至三十 雍和宮打鬼

 

 

 被認為是北京春節的最後一天。

 

參考:

http://www.6eat.com/CyclopShow.asp?NewId=9821&classid=2&pageNum=3

http://bbs.soufun.com/1010187111~-1~9586/98872759_98872759.htm

blog.zol.com.cn/926/article_925949.html

 blog.sina.com.cn/s/blog_4dc9328401008if3.html

http://www.thefirst.cn/22/2008-02-06/183321.htm

 

喜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