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很奇怪,為什麽常見的黃瓜實際上是綠色,而不是黃色的。網上見到的
“胡瓜更名為黃瓜,始於後趙”(見下麵)的解釋聽上去有點牽強附會。

今年種的北京刺黃瓜裏,有一棵長到2英尺長,

外表的顏色慢慢最終變成了黃色。


切開看,裏麵是白色的。吃起來和綠色的黃瓜不同-它不脆了。

去了皮,做湯吃,味道與口感象冬瓜一樣。
看來,也許過去人們是等到黃瓜的外表成為黃色的(成熟)時候才收獲的,
故名黃瓜。是不是有這種可能呀?符合顧名思義的原則。
黃瓜名字的由來:
黃瓜原名叫胡瓜,是漢朝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來的。胡瓜更名為黃瓜,始於後趙。
後趙王朝的建立者石勒,本是入塞的羯族人。他在襄國(今河北邢台)登基做皇帝
後,對自己國家的人稱呼羯族人為胡人大為惱火。石勒製定了一條法令:無論說話
寫文章,一律嚴禁出現“胡”字,違者問斬個赦。
有一天,石勒在單於庭召見地方官員,當他看到襄國郡守樊坦穿著打了補丁的破衣
服來見他時,很不滿意。他劈頭就問:“樊坦,你為何衣冠不整就來朝見?”樊坦
慌亂之中不知如何回答是好,隨口答道:“這都怪胡人沒道義,把衣物都搶掠去了,
害得我隻好襤褸來朝。”他剛說完,就意識到自己犯了禁,急忙叩頭請罪;石勒見
他知罪,也就不再指責。等到召見後例行“禦賜午膳”時,石勒又指著一盤胡瓜問
樊坦:“卿知此物何名?”樊坦看出這是石勒故意在考問他,便恭恭敬敬地回答道:
“紫案佳肴,銀杯綠茶,金樽甘露,玉盤黃瓜。”石勒聽後,滿意地笑了。
自此以後,胡瓜就被稱做黃瓜,在朝野之中傳開了。到了唐朝時,黃瓜已成為南北
常見的蔬菜。現在黃瓜的種類很多,大致分為春黃瓜、架黃瓜和旱黃瓜。而聞名全
國的品種乃是外形美觀、皮薄肉厚、瓤小的北京刺瓜和寧陽刺瓜。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192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