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們警告過中國四川地震的風險
--紐約時報, HOWARD W. FRENCH, June 5, 2008,
圖: 在四川Hongbai 化工廠的鐵路員工。David Guttenfelder/Associated Press
過去的幾十年,中國的科學家了解沿龍門山斷裂帶可能會發生強烈地震的風險,並且多次向政府有關部門提出警告。但政府對地震的準備不足,建築物的標準也遠低於其他地震高風險地區的標準,如北京。
中國政府在地震發生後所采取的搶救生命的迅速措施受到了海內外的廣泛讚揚。但至今,官方媒體很少提及政府在加強建築物,控製城市擴展,及應急準備措施方麵的缺陷。
“中國有句話,亡羊補牢。”國家地震局的研究人員高建國(Gao Jianguo)說,“這次,羊死了,大家才看到危險。我們事先警告過,但沒人聽。” 不止一個中國專家強調他們的確無法準確預報象四川這次的地震,但這個地區的地震風險是自1933 年發生的北川大地震後就知道的,並且從70 年代起經過相當廣泛的研究。
“斷層的中心線就像一根線一樣清楚。”李勇,成都技術大學的地質專家講。“它提示持續的,強烈的運動。這些會引發強烈地震。其他科學家也有相似的結論。”
去年7 月,他和幾名科學家合作的文章提出了沿龍門山斷裂帶發生7 級地震的可能。(注,這項科學報告原發表在2007年7月17 號的《地殼》雜誌。見,國家地理:科學家一年前就發出了地震預警--如果政府事先“察覺”到這篇研究報告)在地震發生前一個月的會議上,他再次提出這種危險。
不少科學家多年來一直在建議更有效的預報措施,一些感到深深地自責,或許可能采取更強的警告使政府避免低估地震的風險。龍門山斷裂帶在地震發生前就沒有被列為觀察的地震風險重點之一。“除了普通中國人感到的痛苦外,作為地震學者,我們感受的罪過感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馬勝利,中國地理研究所地震學會的常務主任說。“我們的能力與我們需要做的相差太遠。我們不得不痛哭。”
一些地震學專家認為國家地震局沒有要求當地政府嚴格執行建築標準。盡管假如大部分的建築符合建築標準的話,實際上許多不符合,它們也不能承受5 月份發生的8 級地震。馬勝利認為,“國家地震局沒有采取足夠的措施警告政府。雖然我們建議建築物應當承受7度的斷裂力 (seventh-degree crack resistance), 但我們應當堅持承受9 度, 就象50 年代蘇聯專家對我們所建議的。”
馬勝利指的是中國采用的抗地震建築標準。如果建築物能在5 月份的地震中避免遭受損壞,它需要11 度的標準(an 11th-degree standard)。許多中國專家以建築這樣高要求建築的高花費來解釋不能實施的原因。中國雖有與地震有關的建築法規,但執行不力。北京屬地震高風險地區,建築法規執行得很嚴格,但其他高風險地區就不同了。
“標準是一回事,執行是另一回事。”北京建築工程研究所的教授劉航( Liu Hang)指出。“北川地區建築的抗震水平是7 度,但根據我在現場所見,當地的建築物遠低於這個標準。不必說當地的建築抗震標準是否夠,那些受影響地區的建築根本就沒有抗震保護。”至於首都,劉教授說,“除非震中就在天安門廣場,北京中心的建築不會有嚴重的損壞。”
中國住房與城鄉發展部的官員對要求采訪的請求沒有反應。一位四川省建築部門姓魯的官員否認在建築法規方麵有普遍存在的執法不嚴的現象。
鑒於這次地震中如此高的受難人數,無論什麽原因,沒有認真執行建築法規是不能接受的。北京技術研究所的教授胡興鬥 (Hu Xingdou)認為不認真執行建築法規是當地政府的嚴重違法亂紀行為。“他們的一個基本職責就是保障人民的安全,保障人民房屋的質量,保證新的房子符合標準。即使他們沒能保障所有的房屋,起碼得保障公共建築,象學校醫院的安全,合格。”
中國多年來在這個地區發展工業包括軍事工業。60 年代,成都附近的山區成為主要的軍事生產基地,以防止來自蘇聯進攻的危險。核武器的設計與生產,軍用飛機的製造工廠都坐落在離龍門山斷裂帶不遠的地區,因為這裏是中國的腹地,遠離邊界,減少受空襲的可能性。
根據毛澤東的三線戰略,主要的工,軍企業都建在內陸。“對地震風險的認識有個過程,但建設三線則是政治決策。”馬丁生 (Ma Dingsheng),軍事專家和香港鳳凰台的評論人說。在對這個地區的地震風險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後,軍事設施仍然繼續擴展。沒有證據表明,這個地區的軍事設施受到嚴重損壞。
新華社報導,國務院周三通過震後重建的計劃草案,要求在地震災區對建築物,包括學校和醫院,采取抗震措施。地方政府必須盡快組織人力對所有學校建築的安全進行檢查,以保證返回學校學生的安全。
在地震受難人員中,遇難的學生不成比例的高。在遇難學生家長的壓力下,四川教育部門本周公布了5 個造成這樣多學生死亡的原因,包括地震發生的時間,學校建築物的年齡等。而沒有提到政府在監督建築質量方麵的失誤,或敏感的腐敗問題。繞開政治敏感的話題。成都技術大學的地質專家李勇說,“對於許多專家提供的知識和建議,有多少在這些村鎮鄉村得到實施,我不便評論。”
一些科學家認為在已知的風險下,這些受到嚴重損壞的地區根本就不應該有人定居。清華大學災害預防建築研究所的劉靜波 (Liu Jingbo) 教授說,“怎麽可以在這樣危險的地區建設這樣一個城市,尤其在山腳下? 地震發生時,不僅是房屋的倒塌會造成危險,再加上雖之而來的山石,泥石流。”在北川,十分之一的人口,15,000 人死亡。“當地政府的失職或是未能設立有職權的管理部門,加重了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北川縣政府1952 年遷移到目前的地址,在三座山的腳下。從遷移開始,就一直有對地震風險的擔心。孫小濤(Sun Xiaotao),北川縣政府行政辦公室主任回憶,“我聽說過關於地震發生後的後果,我們會象包餃子一樣被包起來。”
http://www.nytimes.com/2008/06/05/world/asia/05quake.html?fta=y&pagewanted=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