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4哈,4啥,俺是看你提起咱那旮瘩啦,俺就和你那sa2見那sa2,“兩眼淚汪汪”啦想和你夜呼夜呼、套套近乎唄,咋就不明白俺滴心涅?! 想家啦~~~ 俺也4那旮瘩滴銀呀, 生在小河沿 長在南湖畔 喝滴4渾河滴水 咽滴4蘇家屯滴米 遊樂北陵東陵 悠閑商業城聯營 仲春丁香沁透心脾 仲秋南果梨香滿口腹 ...... 鬼知道噶哈俺就飄出來啦,這一飄還飄斷了線啦,整滴4沒家可回啦呀... 哇嗚~~~哇嗚~~~ 嚎呀~~~~~ 嚎也木用哈,聽歌說故事吧: 無論走到哪裏,這首《沈陽啊沈陽》歌聲一起,我就一定能想起我表姐---姑姑家的獨女。 這表姐不僅長相沒得挑剔,還屬於那種品學兼優型的乖乖,自然深得家人的偏愛。表姐16歲中學畢業那年,正趕上上山下鄉風勁,我老爸就和姑姑偷偷策劃著給她整個假診斷書以求被“赦免”,可表姐偏偏從裏紅到表,鐵了心非下鄉不可,最後還是被敲鑼打鼓的送去光榮了。這一走就是8年,期間探家的次數一個巴掌都數不滿,她的各色獎狀倒是沒少回來,姑姑把它們鑲在鏡框裏,掛滿了小半個麵牆。 記得那是一個北風煙兒雪的日子,老爸把我往單車後貨架上一摔就蹬車往姑姑家狂奔,我意識到這是出了大事。到了姑姑家看姑姑癱在床上不動彈,表姐哭成了金魚的水泡眼兒。後來我偷聽他們開堂議事才知道,原來表姐因為人美心紅、聰明勤奮老被評為先進標兵,風頭盡出,於是乎被當地有個S了LP的公社副主任相中了,我表姐"見義勇為"要去給那個土伯的娃們當後娘,說是要把根紮得更深些...天,這不是鬧革命啥是?!記不得老爸和姑姑具體用的是啥戰術了,反正姑姑肯定是住院了,老爸肯定也抽了表姐,表姐在家人的軟磨硬泡外加苦肉計的強勢圍攻下投降了。之後,表姐好久沒回鄉下,整個寒假都在家陪我了,那以後的事情我就不太詳細了。表姐後來被我老爸給逼上了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並與同係的一個男生結為百年之好,眼下兩人都掛上了專家牌牌,表姐夫還是方圓幾百裏的名醫呢。 也就是在和表姐同處的那段日子裏,我聽熟了《沈陽啊沈陽》這首歌。那會兒,表姐幾乎每天都給我一邊彈著六弦琴一邊唱著這首歌,彈唱的時候,她臉上的淚漣我至今也忘不了。當時的歌詞記不清了,但我能肯定和現在我念叨的這個不同版。 去狗了一下歌曲背景,整理如下: 《沈陽啊沈陽》這首歌真正開始廣泛流傳,應該是在八十年代。經著名通俗歌手曾靜、艾敬、李玲玉、那英等演唱以後,不僅唱紅了遼沈大地,而且傳遍了大江南北。 然而,不為人所知的是,這首歌原本是一首由知青們填詞的歌曲,誕生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期。那時候,知青們在艱苦的勞動之餘,躺在土炕上,都會想家,想起親人,也就會用歌聲來宣泄自己的情感。但是,在那時候,能唱的歌曲不是很多,而且,大都是一些《戰地新歌》的“革命歌曲”.那時候人們能看到的電影也很有限,其中,有一部朝鮮電影《鮮花盛開的村莊》裏的主題歌曲調歡快、優美,朗朗上口,知青們都非常喜歡。天長日久,知青們就換了歌詞,融入了思念故鄉的一片深情,成為知青抒發思鄉之情的歌謠。據說,填詞者是在盤錦農村插隊的沈陽知青(俺表姐正是在盤錦插隊的),至於填詞者,至今沒有一個準確的結論。但是,無論最初填詞的作者是誰,如今已經不再重要。畢竟,這首歌卻曾經陪伴著知青們在農村度過了難忘的歲月,成為知青一代難以忘懷的歌。 隨著知青的返城,這首歌也被知青帶回到沈陽,在沈陽,男女老少幾乎都會哼唱這支歡快的歌,久而久之,竟然成了被沈陽人普遍認可的市歌. 這會兒哼哼這首歌的時候,俺這新一代的"插隊者"也是淚眼婆娑的...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