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律句,以及‘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前麵說啦, 漢語的‘四聲‘是很獨特的。偶們的祖先當然不會浪費這一寶貴資源。於是大約在南北朝的齊梁時代,他們開始了關於聲律的摸索和討論。我前麵講到的梁武帝同學和馬屁精朱異同學的談話就是一個例子。
而在這之前的中國詩歌,如詩經,漢魏古詩等,都是不講平仄,也基本無格律的。
到了唐初,經過杜審言(就是杜甫的爺爺),沈銓(人字旁加全字)期,宋之問等人的努力,格律詩,也就是近體詩,開始走向成熟,並成為之後一千多年中國詩壇的主流。
(場景模擬:
杜審言:老沈,最近就業市場不太好,寫詩的人越來越多,再這樣下去,我們就沒得混了。看來我們要增加寫詩的難度才行。
沈銓期:言之有理。不過以前大家一直是這麽寫的耶。如果我們突然說不這麽寫了,我怕會引起眾怒。一定要有個說法才行。。。。要不在我家後院埋本天書,就說是玉皇大帝的指示。
杜審言:嗤,都什麽年代了,還用這麽土的辦法!我們可以說遊戲升級啦,雖然從前的寫法也有效,但隻能叫古體詩。按我們新規則寫的詩,叫近體詩。近體詩當然比古體詩更高級,以後玩家越來越多,就沒人玩古體詩啦。
沈銓期:高,實在是高!我前段時間正準備申請專利的‘四聲’研究正好可以用上了。哼哼,難死丫的!
杜審言:這樣我們皇家詩歌教習的飯碗又可以保住啦。。。。不過,老沈,也不能太難,我年紀大了,學新東西有點慢。。。
才子甲:沈銓期這個殺千刀的,我剛把古體詩學會,他又要流行近體詩了。那個入聲是什麽東東,好難學!找不到工作怎麽辦?我的娘子一定會跟別人跑了。
才子乙:嘿嘿!偶是廣東人,偶知道什麽是入聲。近體詩萬歲! 這樣工作好找啦.
)
那麽,近體詩的基本句型是怎麽樣的呢?很簡單。
對於五言(就是指五個字一句的詩,可以是五絕,也可以是五律)來說,它的基本句型是:
平平仄仄平(例,城春草木深)
或
仄仄平平仄(例,國破山河在,‘國’為入聲)
這兩種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也就是所謂的平起平收式和仄起仄收式。
當然了,偶們的祖先不能讓偶們覺得寫詩是一件太容易的事,否則也太低估了他們的智商。 於是,就像女媧捏泥巴造人一樣,他們把句子最後一字移到前麵去,於是又多了兩種首尾平仄不同的句式:
平平平仄仄(例,感時花濺淚)
仄仄仄平平(例,恨別鳥驚心,‘別’為入聲)
除了一些特例,五言近體詩無論怎麽變化,都不出這四種基本句型。
七言詩(就是指七個字一句的詩,可以是七絕,也可以是七律)隻是在五言詩的前麵再加一個節奏單位,基本句型如下:
仄仄平平仄仄平(例,門泊東吳萬裏船,‘泊’字為入聲)
平平仄仄平平仄(例,窗含西嶺千秋雪)
仄仄平平平仄仄(例,兩個黃鸝鳴翠柳)
平平仄仄仄平平(例,一行白鷺上青天,‘白’字為入聲)
有了四種基本句型,偶們的祖先們就開始玩積木遊戲了。他們把這四種句子搭來搭去,越玩越開心,越玩越過癮。 逐漸地,就像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表一樣,他們發現有幾種排列組合方式讓句子讀起來更上口,更爽口,更鏗鏘,更有聲樂美感。於是,就產生了以後延續一千多年的律詩的基本規則。包括‘相對‘,‘相粘‘,‘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等等。
寫得困了,這些概念隻好留到明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