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三千

念去去千裏煙波 暮靄沉沉楚天闊
個人資料
正文

我的幾本書

(2005-10-01 07:59:19) 下一個

     書是一輩子的朋友。這位老朋友總會給自己不同的啟發和安慰,教會人思考,牽引人行路。

     讀小學時,因為家裏一書架的外國名著,所以囫圇吞棗地看了很多翻譯書籍。印象深的幾本書即便現在人在天涯卻也依舊背負在行囊中。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夏洛蒂的《簡·愛》、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勸導》、狄更斯的《孤星血淚》、《雙城記》。心煩的時候隨手翻上幾頁,浮躁的心會隨著字裏行間裏靜靜流淌的溫和而慢慢沉靜下來。

     進了中學之後,因緣際會,自己轉而接觸了大量的中國古典名著。我念的中學在教學上蠻有特色。以語文課為例,除了完成大綱上要求的進度之外,每個年級還有另外的教學要求:用古典名著來上語文課。因為有了這樣的安排,從初一開始,另一扇大門在我麵前打開。

     初一:《西遊記》  

     《大鬧天宮》的孫悟空誰不知道啊。老師把影印好的《西遊記》發給我們時,可讓那時的小孩兒們興奮壞了。在語文老師的指導下,我學會了用半文半白的語言來為每一章每一回寫概括。不知不覺地通讀了吳承恩的這部奇妙的著作之後,我們這些孩子用五言或是七言來寫大意卻已不成問題。之後,央視的《西遊記》開始熱播,看的時候備感親切。而那些自己曾經絞盡腦汁寫下的段落大意至今還保存在上海的百寶箱裏。

     初二:《儒林外史》、《水滸》 

     讀《儒林外史》時,因為自己有一套會校會評本,從此領教了讀評點書的妙處。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在那些書評家的畫龍點睛下,讀來讓人忍俊不禁。領略這種寥寥數言剖析大義的精妙,在以後讀金聖歎評的《西廂》時,更是體會深切。初二時,我能將《水滸》的一百零八將倒背如流,隨便報上個諢名來,我都能說出誰誰誰,不過,現在卻是忘了個七七八八。然而,卻從那時起,正史野史開始進入眼簾。

     初三:《紅樓夢》   高一:《三國演義》

    正式讀《紅樓夢》之前,一直因為越劇的關係(我對越劇天生過敏,一聽就覺得天要轉陰),對《紅樓夢》有了先入為主的印象,以為它隻是一部簡單的愛情苦情戲。然而既然將石頭記當書來念,越是看的多便越喜歡。連讀詩的時候都專門拿著一部選注在旁邊伴著。如同讀三國一樣,寫評論,背名句,樂此不疲。葬花詞、隆中對,風花雪月和倥傯戎馬在記憶裏交錯,一路走入高中時光。

    高二:《孟子》  高三《史記》

    讀《孟子》以及《史記》對自己的古文學習真的很有幫助。可是,古文終究隻是一個工具而已,在那個年齡段讀這兩本書應該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於我來說,這兩本書在思維上帶來的某些東西卻沉澱了下來,一直到現在。前者讓我學會去看,去衡量治國者,而後者讓我知道以史為鑒,眼光更遠更通達。

    傳道授業中,高中的語文老師對我的影響很大,與細微之處,他將他的人生感念不但在課堂上講述給大家,還額外推薦我們看不少其他的著作。錢鍾書的《圍城》、巴爾紮克的《攪水女人》和屠格涅夫的《羅亭》等等。當自己從當時的市少兒圖書館裏挖出人民出版社舊版的《圍城》時,那時的錢鍾書還不太為人所知。

    學會看書,學會品書,學會讀書,很大的一個學問。自己寫下這篇文字,一來想謝謝來自各方麵在讀書上予以我的提攜,二來也是對自己的中學時光的一種念想,想漸漸老去的師長,想散在四海的同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行一 回複 悄悄話 寫得很好,對如何學好中文有引導作用,我將推薦給我兒子學習.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