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137)
2006 (149)
2008 (38)
蘇州是個精致的城市,精致在它滿城錯落的江南私家園林裏,精致在它溫宛細膩的吳儂軟語裏,精致在它阡陌交叉的水道裏。
而它的園林,毋庸置疑,是這個城市的菁華。千年的古韻深鎖在這一座座幾近完美的城市山林中。徜徉在白壁黑牆裏,漫步在曲徑通幽處,不管牆外是如何的喧囂煩鬧,牆內滿世界彌漫的,永遠是:吳門的迷蒙煙水,迥異於紅塵的花影流動,和仍舊存留於空氣中那本應淡然遠逝的歲月。
始於宋元,盛於明清的私家園林的興建,其實更象是失意於官場的文人,意圖去秉承魏晉時代歸隱之風,卻又取折中之道的一種避世方式。這些文人在將所有心得傾注於他們的城市山林的時候,似是企圖再現陶潛 “結廬在人間”的意境,以得到“小隱隱於朝,大隱隱於市”的精神安慰。他們欲隱還留的尷尬卻為後人留下了園林這獨特的融建築、景觀與文化於一身的儒家藝術。
因著讀書的緣故,口中碎碎念叨著借景,障景,框景,移景換步,一路走過蘇州所有的園林,看過那麽多亭台樓閣,廳堂榭廊之後,我獨獨無法忘懷那個位於拙政園西園裏的小軒:與誰同坐軒。
拙政園是中國四大園林之一,名氣之大用不著我贅述。楚天單單隻表“與誰同坐軒”,誰讓它沒來由地教我魂縈夢牽。
與誰同坐軒依水而建,整個軒的形狀呈扇形,而軒內所有的擺設和物件比如門、窗、桌、凳、扶欄皆為扇形,所以它又被稱為扇亭。因為其造型別致,楚天對它印象極深,這扇形的建築自有來曆。
清末,蘇州富商張履謙購入拙政園現在的西園,當時稱為補園,據說為了紀念祖先製扇起家的曆史,特斥資修建了這一扇形軒。而張家後代也都愛扇成癖。用精心策劃,刻意安排來形容,一點不為過。
軒,在園林中必為一高敞和安靜的場所,往往藏而不露,隱於花木深處。而這個小亭臨水屹立,在樹木和花叢的掩映下,與水中的倒影虛實互襯,別有情趣。
園林裏所有的題詞、對聯和匾額的撰寫,都不會脫離於主人的心境。這個小軒的名字和其他江南園林的亭台樓閣一樣,也有其出處。離它不遠就有一個名為“留聽閣”的賞花之場所,來源於李商隱的“留得殘荷聽雨聲”。而此軒則取自於蘇東坡的《點絳唇·閑倚胡床》:“閑倚胡床,庾公樓外峰千朵,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別乘一來,有唱應須和。還知麽,自從添個,風月平分破。”
其實從我坐在課堂裏聽教授提及這個名字初始,便對它神往了起來。與誰同坐?明月伴清風,還有我。按照此句出處,此軒似乎隻應坐一人,何等孤傲,何等自得;可還是同樣的與誰同坐?這個反問的背後卻又是何等的寂寥。誰能和我同坐呢?我又能與誰同坐呢?如此耐人尋味的軒名,讓我心心念念,不能自已。
這種感覺隨著歲數的增長,越來越明顯地凸現出來。朋友似乎越來越多,可是能讓你敞開胸懷訴說心事的卻越來越少。愛一個人似乎越來越容易,可是要讓你把一生托付卻越來越難。誰能與你秉燭夜談,把酒賞月,共品清風?誰又可以與你 相愛相知,相對一笑盡在不言?
依舊記得當時坐於軒內聽課,身旁一位關係很鐵的男同學與我開著輕鬆的玩笑:哎,十年之後如果我們都找不到那個誰,咱倆帶著酒結伴而來吧。。。如今,這十年早已逝於彈指一揮間。他已是孩子的爸,而他是不是帶著他的那個誰去了與誰同坐軒,卻已是不得而知。
景致雅人,而景致裏的蘊意勾魂攝魄。整個蘇州不知有多少處這樣的地方,所以引得無數文人雅士盡折腰,連楚天我一凡塵俗子,也在這兒為賦新文強說愁。
可是,我確實又向往著某天與某個誰,同在那兒一坐,了卻我平生宿願,然而又有點膽怯,怕夢想成真後,更會悵然若失。
先謝謝喜歡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