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山漂輕舟

每周我會忙中偷閑看一兩部電影,看電影是樂趣,談電影更有趣,有時也會臉紅脖粗地爭吵,無論如何事後回到工作中我會很輕鬆.
個人資料
正文

書法與養生(視頻)

(2020-08-08 06:19:05) 下一個

 

 

書法之事,涵養精、氣、神。《黃帝內經》中提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習書則合於「精神內守」、「誌閑少欲」之因,自有「心安不懼,形勞不倦,氣從以順」「病安從來」之果。惟貴在堅持,日久功深,方臻佳境。

     一、養生要在養心

    養生重在養心,順道而行,不治而致。柳公權從小接受《柳氏家訓》關於「德行」的教導,於人生、書藝都具儒家風範,柳公權的「筆諫」,成為後世士大夫的一種「典範」,並留下垂範後世的至理名句「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

    身心本是無二,相輔相成,心正者,浩氣存焉,正氣在則立於天地,邪氣生則禍患加身,氣盈心虛,自然得體魄強健。練習書法,形神共養,使書者形神一體,心身統一,從而健康長壽。

    二、習書之時即是端身正意之時

    我們要想寫好字,須端身正意。清代書法家周星蓮雲:「端坐正心,則氣自和,血脈自貫,臂自活,腕自靈,指自凝,筆自端。是臂也、腕也、掌也、指也、筆也,皆運用在一心。」亦所謂「身直則脈直,脈直則心直。」心直者,無諸妄念,空靈清淨。心動則神倦,常得清淨,神自安養。

    唐太宗李世民是個書法迷和書法家,他對習書曾有這樣的名言:「欲書之時,當收視返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即指習書者習書時心要完全靜下來,排除一切雜念,思想高度集中。在姿勢方麵要「肩欲其平」,「身欲其正」,「兩手如抱嬰兒」,「兩足如踏馬鐙」,這都有利於身心正常發展。長此以往,養生之功效日卓。很多老人通過習練書法,令身心都處於安詳暢通的氛圍中,很多宿疾不治而愈。

    三、字無好醜,順其自然,心氣和泰

    習書不可貪求,字無好醜,惟取平常心,則心氣和泰,此亦為養生之理。誠如書家周星蓮在《臨池管見》中所雲:「作書能養氣,亦能助氣。靜坐作書數十字或數百字,便覺矜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揮灑,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覺靈心煥發。」亦有人稱書法是紙上進行的氣功和太極拳,寫字和練太極拳一樣,要求凝神靜慮,端己正容,心平氣和,意沉丹田,氣運形體。需要靈活自如地運動手、腕、臂乃至全身,所謂「以通身之功之力而用之」。如此必會自然地通融全身的氣血,使體內機能得到柔和的調整,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

    四、書法以養性為旨

    書法以養性為旨,但不乏誤入歧途之人,名聞利養一也,宣泄一也,怪誕取寵一也。而名利最為害事,為追求名利,殫精竭慮,形神俱傷。或者小有成績,便居功自喜,囂張日盛。名利為習書之大害。而以習書為宣泄之人,正氣退失,嗔心在紙,心神不寧,字隨心走,廢失安詳。再之,以各種奇怪姿勢而寫,亦是投機取巧,終勞心神,徒傷無益。上述三者,與書道相違,與養生相悖,不可不察。

    好的書法作品,怡情養性,賞心悅目,令人身心安泰。家中懸掛一幅正氣十足的勵誌墨寶,思之觀之,則不知不覺中有安養身心之功效。

    五、精勤不怠,祛病延年

    凡事貴在堅持,習書亦然,精勤不怠,日久功深。而且在清淨安閑的氛圍中,情緒平和安適。科學研究證明,良好的身心狀態,能抑製病毒的發作,通過堅持習書,則有祛病延年之功。當代著名油畫家羅工柳教授60歲時患淋巴癌,被醫院判為「死刑」。可他求生欲望強烈,便找一個海島隱居下來每日練習書法,半年後病情大為好轉,回北京檢查竟發現癌瘤消失。他高興地說:「是中國書法救了我!」書法家潘伯鷹亦說道:「心中狂喜之時,寫字可以使人頭腦冷靜下來。心中鬱悒,寫字可使人解脫。我認為延年益壽,這算妙方。」

    以上五則,取眾家之長匯集成文,希望以此能給已習書之人和未習書之人,送去一些良善的啟發。祝願大家在書法逸趣中,洞徹書學真機,身心怡然,益壽延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