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遊世界

悠然自得,怡情山水,去100個國家。博客內的文章謝絕轉載。
個人資料
正文

新世界七大奇跡(ZT)

(2012-11-07 10:06:37) 下一個
新世界七大奇跡

墨西哥 瑪雅廟宇Chichén Itzá 金字塔 (公元800)尤卡坦半島
     Chichén Itzá,最著名的瑪雅廟宇城市,作為瑪雅文明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其各結構的金字塔、廟宇、禮堂和囚犯比賽的場地今天仍然可以看到,展現著非同尋常的建築空間組合。
瑪雅文化是世界著名的古文明之一,也是拉丁美洲三大古代印第安文明之一。它是美洲印第安人文化的
 
搖籃,瑪雅文化具有悠久的發展曆史,其過程大約從公元前1800年一直延續到公元1524年。然而,一個至今未得到確切解釋的千古之謎是,曾經有過如此輝煌的過去的瑪雅文化,在公元10世紀初期突然神秘地衰落了。到11世紀以後,才由從墨西哥高原南下的托爾特克人與剩下的瑪雅人一起,在尤卡坦半島北部地區部分地複興。但與瑪雅文化的全盛時期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後來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後,便更加一蹶不振了。
瑪雅人體現了當時最高的文明水平,令人驚奇的是在歐洲還處在黑暗時期的時候,這裏的居民已經可以描繪出太空的樣子,演變出了美洲本土的文字書寫係統,而且已經掌握了數學。他們還發明了我們現在所運用的曆法,在沒有鐵器、搬運的牲畜甚至沒有車輪的情況下,他們有能力修建這麽巨大而且建築完美的城市,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公元前2600年左右,瑪雅人可能是當時美洲大陸最正統的居民,公元250年左右 ,他們主要居住在今天的南墨西哥、危地馬拉、北伯裏茲、和洪都拉斯的西部。瑪雅人發展了天文、曆法係統、象形文字、當時的建築水平已經相當的高了,包括金字塔、宮殿、天文台等都沒有使用鐵製工具建造的。大約在公元前300年,瑪雅人采用了等級製度,由國王和貴族來製定相關法規,公元200——900年間,這個民族發展到了鼎盛時期。

巴西 救世主基督像(1931)裏約熱內盧
     這尊身高38米的耶穌,從 Corcovado 山頂俯瞰裏約熱內盧。由巴西人 Heitor 設計,法國雕塑家Paul Landowski 建造。它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古跡。塑像曆時五年,於1931年10月12日建成,它已經成為該市的象征。

中國 長城(公元前 220年,公元1368至1644年) 中國
     中國的長城,世界最偉大的防禦係統。

秘魯 馬丘比丘(1460年至1470年)
     在15世紀,印加皇帝 Pachacútec 在馬丘比丘山頂的雲海中建起了一座城市。可能是由於西班牙入侵者帶來的天花引起霍亂,這個城市最終被印加人遺棄。西班牙人也放棄了這裏,從此它“消失”了三個世紀。
馬丘比丘被稱作印加帝國的“失落之城”。“馬丘比丘”在印加語中意為“古老的山巔”。古城海拔2280米,兩側都有高約600米的懸崖,峭壁下則是日夜奔流的烏魯班巴河。由於其聖潔、神秘、虔誠的氛圍,馬丘比丘被列入全球10大懷古聖地名單。
  印加文明被西班牙殖民者摧毀後,遺族從首都庫斯科等地退守安第斯山區,馬丘比丘是其最後的根據地之一。遺址在庫斯科城西北約70千米處的高山之巔,外人極難進入,學術界直到1911年才知其存在。古城建於安第斯山兩座險峰間的鞍形山脊上,3麵是陡峭的懸崖,僅南麵可供出入。城牆帶有城壕,城門建在山脊最高處。城中心廣場周圍有神廟、宮室及民居住宅,砌築均很牢固,城郊四周山麓布滿梯田,充分顯示出印加人精於石構工程和山區農作的特點。城外有建在岩石裂隙中的墓葬。

約旦 佩特拉(公元前9年--公元40年)
     阿拉伯沙漠的邊緣,佩特拉是納巴泰帝國第四代國王的首都。由於掌握了水利技術,納巴泰的城市充滿了隧道和水庭。它的一個劇場,以希臘-羅馬劇院為原型,可容納4000名觀眾。在今天,佩特拉的皇族墓穴 El-Deir 寺的42米高的希臘神廟的外觀,給人印象深刻的中東文化。
佩特拉為公元前4~公元2世紀納巴泰王國首都,在希臘語裏是“岩石”之意,這個名字取代了《舊約聖經》中的“塞拉”(Sela)一詞。據一些神話傳說,這裏是摩西(古代希伯菜人的領袖—譯注)點出水的地方。
 

佩特拉古城
這個事件發在生古代希伯菜人從埃及出逃後處於一片荒野的40年裏。公元前 1 世紀,在國王阿雷特斯三世統治時極其繁榮,疆土曾擴大到大馬士革。公元 106年被羅馬帝國皇帝圖拉真軍隊攻陷,淪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曾作為商路要道盛極一時。3世紀起,因紅海海上貿易興起代替了陸上商路,佩特拉開始衰落, 7世紀被阿拉伯軍隊征服時,已是一座廢棄的空城。1812年為瑞士人J.L.伯爾克哈特重新發現。 佩特拉遺跡有一條長約1.5公裏的狹窄峽穀通道。建築物雕鑿在懸崖峭壁麵內,其房間也隱沒在岩石之中。大約公元前312年,納巴泰人(古代阿拉伯部落)在此定居。峽穀最寬處約 7米,最窄處僅 2米左右,兩側雕鑿有洞窟、岩墓等。峽穀盡頭豁然開朗,聳立著一座高約40米、寬約30米的依山雕鑿的哈茲納赫殿堂(意為金庫)造型雄偉,有6根羅馬式門柱,分上、下兩層,直至洞頂。橫梁和門簷雕有精細圖案。穿過哈茲納赫殿堂前麵的小穀,有古羅馬劇場遺跡。劇場後麵有一片開闊地,城市依四周山坡建築而成,有寺院、宮殿、浴室和住宅等。還有從岩石中開鑿出來的水渠。在東北部的山岩上開鑿有石窟,其中有一座氣勢雄偉的三層巨窟,正麵為羅馬宮殿建築風格,是曆代國王的陵墓。現設有佩特拉石窟博物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該處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特拉城地處從阿拉伯半島到地中海的貿易之路上,所以它成了那些橫越幹旱鄉村地區疲乏的旅行者們喜歡的歇腳地。
  公元106年古羅馬人接管佩特拉以後,該城市仍然十分繁華。但後來因貿易路線改變了,佩特拉的重要性因此大為削弱。最終它被遺棄了,直到1812年後才被人發現。
意大利 羅馬競技場(公元70年至公元82年)
     這個偉大的競技場建在羅馬市的中心,它是為勝利的戰士和羅馬帝國的強盛而建。

印度 泰姬陵(公元1630)阿格拉
     這一巨大陵園是第五代穆斯林蒙古皇帝 Shar Jahan 為了懷念他心愛的已故妻子而建。它被視為印度最完美的穆斯林藝術瑰寶。

泰姬陵於1631年(另一資料:1632年)開始動工,曆時22年(另一資料:18年),每天動用2萬役工。除了匯集全印度最好的建築師和工匠,還聘請了中東,伊斯蘭地區的建築師和工匠,更是耗竭了國庫(共耗費4000萬盧比),這導致莫臥爾王朝的衰落。沙·賈汗國王本原計劃在河對麵再為自己造一個一模一樣的黑色陵墓,中間用半邊白色、半邊黑色的大理石橋連接,與愛妃相對而眠。但泰姬陵剛完工不久,其子奧朗則布(Aurangzeb)弑兄殺弟篡位成功,沙·賈汗國王本人也被囚禁在離泰姬陵不遠的阿格拉堡的八角宮內。此後整整8年的時間,沙·賈汗每天隻能透過小窗,淒然地遙望著遠處河裏浮動的泰姬陵倒影,後來視力惡化,僅借著一顆寶石的折射,來觀看泰姬陵,直至最終憂鬱而死(病死)。但有幸的是,沙·賈汗死後被合葬於泰姬陵內他的愛妃姬蔓·芭奴的身旁。
 泰姬陵是用從322公裏外的采石場運來的大理石造的,但它卻不是有些照片裏的那種純白色
 
建築。成千上萬的寶石和半寶石鑲嵌在大理石在表麵,陵墓上的文字是用黑色大理石做的。從一道雕花的大理石圍欄上可以看到出色的手藝。陽光照射在圍欄上時,它投下變化紛呈的影子。從前曾有銀製的門,裏麵有金製欄杆和一大塊用珍珠穿成的布蓋在皇後的衣冠塚上(它的位置在實際埋葬地之上)。竊賊們偷去了這些珍貴的東西,許多人曾企圖挖取鑲嵌在大理石欄上的寶石,但泰姬陵的雄偉壯麗仍使人為之傾倒。
  泰姬陵坐落在一個風景區內,莊嚴雄偉的門道象征著天堂的入口,上方有拱形圓頂的亭閣。原先這兒曾有一扇純銀的門,上麵鑲嵌著幾百個銀釘。這些東西都已被劫走,現在的門是銅製的。
  關於沙·賈汗想在朱木拿河的另一邊為自己建一座同樣的黑色大理石陵墓的傳說似乎沒有太多的真實性。他的兒子奧朗則布於1658年宣布為帝,並把他的父親軟禁在阿格拉一個城堡內達9年之久,一直到他去世。沙·賈汗能從城堡遠遠眺望泰姬陵。後來他也被葬在泰姬陵。
  泰姬陵代表了莫臥兒建築成就的高峰。這種風格的陵墓豎立在一個底座上,上麵飾有光塔,人們對它懷有和對清真寺同樣的崇敬的心情。這種風格的紀念陵墓在印度北部發展並隨之消失。
  侯邁因在德裏的泰姬陵
陵墓於1564年動工,它是泰姬陵的雛形,牢固、威嚴而不是精致、黃雅。17世紀70年代奧朗則布在奧芝加巴德為他的妻子仿造了一座泰姬陵,可是它沒有泰姬陵的魅力與和諧。德裏的另一陵墓賽夫達賈之墓於1753年動工,被稱為是“莫臥兒建築最後的閃光”,然而它可不是一座人們盡力設法要運河看的建築物。這些紀念陵墓都有一個標準的模式——一個大的洋蔥形狀的拱頂、水道、分成四部分的花有泰姬陵的建造者把這些東西融化在一起,創造出一座無與倫比的建築。與孟加拉的總督威廉·本廷克爵士策劃的陰謀相比,泰姬陵內珍貴財寶的失竊可謂微不足道。19世紀30年代,他謀劃拆除當時疏於管理、雜草叢生的泰姬陵,把大理石運往倫敦出售。隻是因為從德裏紅堡上拆下的大理石找不到買主,這個計劃才作罷。後來,在1900年當了印度總督的柯曾重新修複了泰姬陵。
  毫無疑問,泰姬陵是世界上完美藝術的典範。基本上由大理石建成的建築毫無瑕疵,月光之下的泰姬陵更給人一種恍若仙境的感覺。它不僅表達了沙賈汗對愛妻的深切紀念,也是他給人類的一份厚禮。
  這座世界七大建築奇跡背後其實有一段哀怨纏綿的曆史,了解它的曆史的背景,確能增加觀賞泰姬陵的趣味。17世紀莫臥兒帝國皇帝沙·賈汗為紀念其愛妃阿姬曼·芭奴,動用了數萬名工人,以寶石鑲飾修建陵寢,圖案之細致令人叫絕。泰姬陵最引人矚目的是用純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體建築,皇陵上下左右工整對稱,中央圓頂高六十二米,令人歎為觀止。四周有四座高約四十一米的尖塔,塔與塔之間聳立了鑲滿三十五種不同類型的半寶石的墓碑。陵園占地十七公頃,為一略呈長形的圈子,四周圍以紅沙石牆,進口大門也用紅岩砌建,大約兩層高,門頂的背麵各有十一個典型的白色圓錐形小塔。大門一直通往沙傑罕王和王妃的下葬室,室的中央則擺放了他們的石棺,壯嚴肅穆。泰姬陵的前麵是一條清澄水道,水道兩旁種植有果樹和柏樹,分別象征生命和死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