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真正享受快樂,就要懂得節製。
關於本書
本書是亞隆75歲時的作品。作為精神科醫生,“死亡焦慮”是他多年以來的工作主題;作為一位普通老人,死亡離他已經不遠,這本書是他從專業與個人角度對死亡焦慮的深度解讀。從專業角度來看,這是一本臨床心理治療手冊,可以幫助心理治療師用存在主義療法處理患者們的死亡焦慮;而從普通讀者的角度來看,這又是一本幫助自己克服死亡恐懼的大眾讀物,作者從哲學角度分析了死亡的真諦,告訴我們如何不留遺憾地麵對死亡。
核心內容
要超越死亡恐懼,就要直麵死亡,深入了解死亡之後,你也許就會懂得如何更好地生活。亞隆用數十年處理死亡焦慮的經驗告訴我們,死亡焦慮會以各種或明顯或隱秘的表現影響我們的生活,隻要認清死亡恐懼的本質,利用觀念的力量,建立和他人的親密聯結,結合覺醒體驗帶來的領悟,就能最終征服死亡恐懼,引發個人的改變。
一、什麽是死亡焦慮
死亡恐懼是心理上的,死亡焦慮則是生理上的。焦慮的感覺包括心跳加速、呼吸變化、惡心、出汗、發抖、潮熱(或畏寒)、煩躁不安、頭暈等。如果一個人怕死怕到出現上述身體症狀,死亡焦慮就找上他了。死亡焦慮往往會伴隨人們一生,表現最嚴重的時期通常是青春期和老年期。
二、死亡焦慮有哪些表現
每個人怕死的方式都不一樣,所以死亡焦慮的表現也因人而異。對有些人來說,死亡焦慮不會直接出現,它會喬裝打扮成各種心理疾病;有些人卻會體驗到一種明顯的、能夠意識到的死亡焦慮。據此,我們可以把死亡焦慮的表現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外顯的,讓你能看出是死亡恐懼造成的,也就是白骨精的原形——那個骷髏架子。如果一個人想到死就心慌、氣短、發抖,怕死怕得睡不著覺,因為怕飛機墜毀不敢坐飛機,怕出門被車撞就不出門,怕被淹死就不敢遊泳,這就是死亡焦慮的外顯表現。一類是隱秘的,需要進行一番探索才能識別出來,可以說它們是白骨精的幻化狀態。
三、如何戰勝死亡焦慮
你可以先記住三個關鍵詞,就是覺醒體驗、觀念和親密聯結。簡單地說,就是在覺醒體驗的刺激下產生領悟,在觀念和親密聯結的雙重作用下,有效地降低死亡焦慮,在三者共同作用下,最終引發個人的改變。
1. 覺醒體驗
覺醒體驗就是重要時刻引發的自我覺察,這種覺察能讓人發生重要的改變,由關注日常瑣事的非本真存在模式逐漸轉變為本真的存在模式。非本真的存在是一種日常生活模式,你完全沉淪於周圍的環境中,被身邊事物支配,追求那些轉瞬即逝的東西,如美貌、財富、地位、名望等;在本真的存在模式下,你關注的是存在本身,對生死有清醒的認識,也因此更熱切地追求人生的意義,並勇於承擔對自己和他人的責任。
覺醒體驗往往會在個體麵臨一些重要生活事件時出現。比如,有親人去世了;自己或身邊人患了重病;親密關係破裂,例如離婚了;經曆裏程碑式的重要時刻,例如結婚、過60大壽等;遭遇重大創傷事件,例如地震、火災、搶劫等;變空巢老人了;退休了;進養老院了;做了什麽意義深刻的夢等等。
2. 觀念
覺醒體驗可能很震撼,但往往短暫,要將一時的感觸轉化為持久的領悟,最終引發人生的改變,就需要借助觀念和關係的力量。
觀念是指古聖先賢們對死亡的真知灼見。亞隆在臨床實踐中發現,一些觀念對飽受死亡焦慮折磨的患者而言,就如同茫茫夜海中的燈塔,為他們指明了方向。有兩個跟死亡相關的重要觀念對減輕死亡焦慮尤其管用,一個是伊壁鳩魯關於死亡的著名觀點,另一個就是波動影響的概念。
對於死亡,伊壁鳩魯有三個著名的論點。第一是“靈魂的死亡”,如果我們死時靈魂也隨之消亡,就不需要害怕來世。第二是“完全虛無的死亡”,也就是說,死亡和我們永遠不會同時存在。我們死了,就不會知道自己死了,既然如此,死又有什麽可怕的呢。第三,我們死後不存在的狀態與出生之前一樣,這就叫“生前與死後,對稱的兩極”。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中心,在有意無意之間影響著周圍的人,這種影響可能會持續很多年甚至很多代,還會通過其他人再傳遞給更多的人,就像池塘裏的漣漪一樣不斷擴散,這就是波動影響。這個觀念可以幫助解決死亡焦慮中常見的三個問題,即有限感、無常感、無意義感。
3. 親密聯結
觀念在對抗死亡焦慮時確實很有效,如果再配合人與人之間的親密聯結,威力就更大了。歸屬感是人類的一種基本需要,許多研究表明,親密關係是幸福感的必要條件。既然孤獨是缺乏親密關係引起的,最佳的解決辦法就是建立親密關係。當與他人有了親密聯結,可以訴說自己對死亡的恐懼時,人們能夠更平靜地麵對死亡。
除了與親密的人交流對死亡的恐懼,團體交流也是一種能幫助我們有效減輕死亡焦慮的方式。當團體成員有著共同的痛苦時,他們之間的關係會變得非常親密。感知到他人的存在和陪伴,對一個正在走向死亡的人有著極其深刻的影響力。
金句
1. 直視死亡如同直視驕陽,會給你帶來痛楚,但是,在深入地反思了人生的必死之痛後,你會獲得內心的和諧平靜。
2. 雖然死亡每天都在虎視眈眈,但這不是威脅,而是一種推動力,會讓你產生一種迫切感,意識到人生短暫,要抓緊時間讓自己活得更充分,抓住每一個機會去做有意義的事情。
3. 怕死,往往是因為沒有好好活過。隻要認真地、盡量不留遺憾地生活,你就能夠坦然麵對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