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奮鬥是世界的奮鬥嗎?
(2008-07-31 17:22:10)
下一個
這裏有一篇報道[美國經濟專家:中國的奮鬥是整個世界的奮鬥!][見本貼尾] 科斯基金會的科斯最近舉辦的一次論壇。這根本上是美國試圖通過經濟理(歪)論影響誤導中國的一次典型活動!隻是,這些活動的目的現在三歲娃兒都知道了,故其在大陸的影響力已經越來越小。 這裏提到的幾位在大陸的名人,已經是聲名狼藉。 尤其張五常,根本上是在執行美國的秘密政治任務,將中國的發展導向混亂或拉美化。
‘中國的奮鬥是整個世界的奮鬥’嗎? 這種小兒科也拿出來蒙我堂堂中國?! 美國人在說世界或國際社會的時候,腦子裏隻有西方,沒有第三世界,也沒有中國。這是為無數事列反複驗證並一直在證明中的事實。 因此,當科斯籠絡中國說‘中國的奮鬥是整個世界的奮鬥’時,他是說,中國的奮鬥是西方世界的奮鬥。
過往的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取得了巨大的經濟社會發展,這一點已是事實。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中國是以隸屬於現行的,以西方利益為導向的,國際經濟秩序之下而間接得到一個西方利益占大頭我得小頭的外部環境。 這樣的中國的奮鬥,從西方的角度來看,即從科斯來看,是希望你繼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的。 這就是他的全部用意。
事實上,形勢已經在默默的改變。 中國早已經開始在逐步調整這樣一種路線,以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中國的改革開放有自己的議程和生命,她是不依西方利益而歸依的,她注定是要依中國的利益為歸屬。今後的中國發展將越來越體現自己的獨立性,越來越有效的體現自身的利益。 中國的奮鬥與‘世界的奮鬥’或西方的奮鬥將越來越顯現一種競爭的關係,雖然這個過程必將伴隨著激烈的較量。‘世界的奮鬥’或西方的奮鬥是決不會不經鬥爭和較量放棄自己的不公平利益的。很快的,科斯就會看到,中國的奮鬥決不是西方的奮鬥。 祝科斯身體健康。
-----------------以下為原報道--------------
2008年7月14至18日,98歲高齡的羅納德·科斯教授,在美國芝加哥大學主持了以“中國的經濟改革”為主題的論壇。
科斯是我們這個時代卓越的經濟學家之一。1937年,在以他的本科論文為基礎的《公司的性質》一文中,27歲的科斯開創性地提出了“交易成本”這一概念,創立了產權理論。人們至今仍為他當時的洞察力深感驚奇,但直到四十餘年後,1980年代自由放任思潮在西方高漲,科斯的理論才受到廣泛關注,科斯也於1991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產權理論對中國的改革影響深遠,30年來,科斯定理是被談論最多的經濟學理論,許多中國學者認為,中國改革就是“一部未完成的產權改革史”。科斯也一直關注著這個東方大國發生的一切,這次論壇的創意正源於他——如他所言,他對中國最近這些年的經濟奇跡深表驚訝,並希冀探究出其中的確切原因。中國的成功並非傳統的經濟理論所能解釋,於是科斯決定舉辦一次論壇,邀請研究中國經濟變革的學者共同參與。
當科斯基金會發出邀請後,一些世界上最出色的經濟學家應邀出席,其中包括諾貝爾獎得主羅伯特·蒙代爾、羅伯特·福格爾和道格拉斯·諾思。在中國方麵,有諸如周其仁、茅於軾和張維迎等知名學者。參與的人員如此眾多,以至於原計劃要為與會者支付費用的科斯基金會將麵臨破產,不得不呼籲大家自付費用。
這次論壇的一個不同尋常之處在於,獲邀的不僅有學者,還包括像前溫州市長、萬科公司王石這樣的改革親曆者。如此一來,這次論壇成為了一場以宏觀視角分析中國經濟發展的學者和中國經濟變遷的直接參與者之間的熱烈的交流會。與會者得以在一個活躍的氛圍裏探討中國經濟改革中複雜且日益重要的各項議題。
這次會議是迄今為止西方學術界關於中國改革最為認真的一次討論。
● 7月14日
張五常教授為本次論壇作了開場白(他未能與會,演講以視頻的形式播出)。他以科斯教授的交易成本理論為基礎,對中國經濟變化進行了解釋。他還特別強調中國改革試驗的重要性,在中國政府結構中,具體表現在以“縣的競爭”理念中,即地方層次的競爭。張教授說,它使中國的經濟轉型走得如此成功,因為任何改革政策都應當首先接受地方試驗的檢驗。隻有當初步試驗成功了,改革才能在一個更大的範圍內進行。
作為對張教授的回應,諾貝爾獎得主羅伯特·福格爾對中國增長的原因提出了一個對立的觀點。他說,中國的經濟成功不能通過交易成本或地方試驗來解釋,而應從技術變革、外國直接投資(FDI)、人力資本投資以及勞動力從農業市場向工業部門轉移等角度來考慮。福格爾教授也指出,有關中國發展的重要問題將是中國如何融入全球經濟體係。他解釋說,到204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將占到世界GDP總額的40%。他又指出,作為自由民主主義發源地的歐洲,其重要性將會降低。然而,他認為中國將逐漸建立自由民主製度。總而言之,福格爾教授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有著相當樂觀的預期。
對這兩種相反的觀點(張教授的解釋,體現為一種“製度經濟學”方法;福格爾教授的解釋,則是一種“新古典經濟學”方法),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討論。來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哈羅德·德姆塞茨教授支持前一種觀點,即產權對中國的發展是重要的,但他也指出,科技產權僅僅需要某些種類的所有權,而沒有必要是私有製。
論壇第一天所提出的觀點相當廣泛和全麵,在接下來的幾天裏這些觀點被繼續討論。
● 7月15日
第二天的主題是中國私有經濟部門的發展,以及外資、國外市場和思潮的影響。這場討論隨後成為對中國經濟增長最好的解釋。一個觀點是中國改革減少了製度成本,這意味著學習成本也隨之降低。如此一來,獲取知識經驗的途徑得以改良,人力資本的積累也成為可能。張維迎教授指出,一個經濟體能否成功,最重要的問題是“最有才能的人走向哪裏——企業還是政府”。他解釋道,在今天,許多著名大學的畢業生不再想進入政府部門。至於該問題是否重要,引發了眾多爭議。一種觀點認為,最聰明的人應該進入企業,而那些穩重但勇氣較少的人應該進入政府。關於這個話題,在論壇下一天的上午場出現了非常深刻的見解。
● 7月16日
上午場的主題為中國的法律環境。人們一直對中國法律體係的許多進步津津樂道,但論壇今天將其形容為“法製(用法律來統治)”,而不是“法治(在法律之下進行統治)”。法製意味著,權力所有者仍然能夠運用法律來維護自身的利益,而且法律本身並非終極的權威。在這種意義上,誰在控製法律就顯得至關重要,這可能意味著,最有才華的人進不進入政府這個問題仍然起著重要作用。
下午場則談到了政府的政策和中國經濟轉型。一些有關政府政策的非常有趣的研究成果得到展現,包括清華-布魯金斯研究中心的肖耿教授提出的有關金融改革的備受爭議的建議。與會者廣泛肯定了肖耿教授提出的改革步驟,並討論了如何將他的提議納入實踐。
在這場討論中,來自世界銀行和科斯研究院的瑪麗·雪莉教授試圖回答是什麽讓中國與眾不同。她說,中國的與眾不同之處並不在於她的集權、共產主義或平等,而是在於其曆史、機遇和規模。
● 7月17日
今天,中國的官員應邀談論他們的改革和決策經驗。在這裏,區域試驗對中國經濟改革成功的重要性再次變得清晰。對西方的聽眾而言,中國政府官員對學者意見的關注令人格外吃驚。舉例而言,前長沙市副市長劉曉明提到,他如何拜讀馮·哈耶克的著作以弄清改革應該如何進行下去。這場討論之後,科斯研究所的班衡語出驚人,“我還沒聽說過在美國有市長知道哈耶克的!”
● 7月18日
在論壇的最後一天,輪到中國企業家上場講述他們在轉型期的經驗了。有一些非常有趣的成功故事。萬科公司的主席王石強調,對他而言,聲名狼藉的“關係”不再是在中國經商的重要因素,如今這個因素叫“市場”。
在這一天將要結束之時,科斯教授做了關於本次論壇的個人總結。他說演講者們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了解到中國的一切都運行得相當不錯,但與此同時他希望所有的與會者都能繼續努力並持續關注中國的經濟改革。在最後,他道出了其中的原因,這正是他在多年前曾寫過的:中國的奮鬥是整個世界的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