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同事K,他父母很早以前從中國移民到加拿大,他是在這裏出生的。他和我一個team,和我座位相鄰。
首先申明,這位同事人很好,我們在他加入我們team時已經認識,當時因為都是Chinese,所以覺得還很親近。我們的PM麵試他後,他還提到我的名字,PM對他印象很好,麵試後就高興得告訴我:Your friend is very good, I'll get him to our team to work with you。
最近每天早晨在辦公室,我的PM便會問中國拿了多少枚獎牌。他知道我們是Chinese,這是一個很好的話題和我們拉近關係。
昨天我來時,聽他們又在討論奧運會,不是討論獎牌,而是外國媒體報道的幾件對中國結短的事件。我剛到,就聽我的PM對K說:come on, you make fun of Chinese。K反駁說:“no. I just don't want to get poluted。”一聽我就知道他們在談北京的汙染問題,而且F說得話一定是negative的。我本來想接話反駁他的,一想太直接不好,忍住了。
後來他又提到報道的中國體操運動員年齡報假問題以及中國運動員從很小就開始辛苦訓練的事情。
很快就是9點鍾的例會。15分鍾結束後,我實在忍不住,便對他說我們需要談一談。為不讓其他人明白,我們用中文談話。他的中文並不是很好,我盡量用比較簡單的話和他談。
我和他談了中國運動員很早辛苦訓練的原因:中國有很多人,競爭激烈,運動員是一個很好很榮耀的職業。如果小孩有天賦,父母都會心甘情願送小孩去的,不是強迫的。特別是一些農村的孩子,這是他們很好的出路,要想stand out,他們必須付出辛苦,否則很容易就會被淘汰掉。況且哪個奧運會獎牌得主不是通過非常辛苦的訓練,不隻是中國小孩。
再說北京汙染,這是事實,可北京已經作了很大的努力,將所有的工廠關閉,這可是很大的損失呀,其他國家很難做到的。
我的point是,外國媒體之所以炒作這些事情是因為中國拿了很多獎牌,一方麵出於嫉妒,一方麵惟恐天下不亂,我們是Chinese,這些消息不應該由我們來說的。
其實我心理還想說:作為一個Chinese,雖然不在中國出生,對中國沒有太多感情,說中國或中國人不好,別人會不可理解。要不我們的PM就不會那麽說他了。不過這些話我不能說,他不會完全認同,免得他聽了不舒服。我可沒有任何想教育他的意思。
不知道他是否完全聽懂,他聽完很誠懇得說:我不知道這些。
中午team一起吃飯,我拿了東西剛回來,又聽他說:"come on, I'm yellow outside, but white inside."因為我不知道什麽引起他這麽說,猜想別人可能置疑他的相反和我們這些Chinese不一致,似乎是要和我們這些Chinese劃清界限。因為話題敏感,我就沒接話問,別人也轉換了話題。
我們的PM當時沒有反駁或說其他的話,吃飯完往回走的路上由別的話題又一次表明了他的態度:我們隻有皮膚顏色的區別,但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沒有白色,黃色,黑色之分,不要對自己的文化,風俗,甚至信仰感到恥辱或不好意思。我們的PM是從希臘來的,純白種人。他能說出這樣的話,可見他是很open的。正因為他有這樣的想法,他跟所有人的關係都處得特別好。我會另寫一個有關他的博客。
其實當地出生,從小在這裏長大受教育的華人,他們的思維和辦事方式和我們有很大的差距。這點是事實。可說出這樣的話:“yellow outsie, white insite“明顯對黃皮膚有點歧視的意思,表明了白色就比黃色有優越感,或者至少表明了自己的不自信。
我絕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有這樣的想法,如果他因為作為黃種人而受到歧視或自己就覺得比別人低人一等,他們會怪怨我們;如果他們因為生在這裏就認為比別的黃種人有優勢,這跟瞧不起自己的父母沒什麽區別。如果我的孩子真有這樣的想法,那將是我教育的最大失敗。
事後跟朋友說起這事,他們說這不是K的錯,是他父母的責任。他的父母很早就移民這裏,可能吃了很多苦或受到過歧視?我所知道的是他在很小的時候他的父母就不和他說中文,而是說英語。我覺得這是很大的失誤,我會堅持和我的孩子說中文,一方麵因為他們是Chinese,另一方麵我希望他們會因為會中文而自豪,也給他們的將來帶來更多的優勢。
其實不管生在那裏,Chinese就是Chinese,沒有地域之分,別人不會因為你出生在這裏就把你當成白人。我們team8個人,四個Chinese,K自然被劃為Chinese之一,這個事實不是你想改變就能改變的。如果自己都不尊重自己,又怎麽得到別人的尊重。
我會永遠為我作為Chinese而自豪,希望我的孩子也是。
再次申明:我隻是暢述一個現象,不是針對K一個人。如果有朋友正好知道K,希望不要對他有任何偏見。早晨我和他談時,他並沒有反駁我,也沒有因為我的”多事“對我有意見,我們還是很好的合作同事。隻是很多想法已在他的心理根深蒂固。作為父母,或許這是一個很好的教材值得我們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