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2)
生活在自由民主社會製度的國家裏很長時間了。相信生活在這種製度下的絕大部分民眾都會認為,從民主製度倒退回專製製度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不幸的是,這種看法,恐怕隻是大眾們的自以為是的錯覺而已。事實上,從自由民主倒退到獨裁專製的可能性有多迅速呢?電影《浪潮》告訴我們,隻需要5天的時間。
而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拍攝於2008年的德國電影《浪潮》,是根據1967年發生在美國的真實曆史事件改編的。故事講述的是高中曆史課教師賴納,在教授獨裁專製的課程時,為了使課程更吸引學生,便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學生們體驗獨裁專製的可能性。
課程的第一天,賴納便輕而易舉地樹立起了個人權威。他利用身為人師的權力,把不服從的學生趕出了教室。而他使用的並不是什麽令人生畏的武力,而是所謂的“自由意願”和紀律。
接下來的第二天,賴納為學生們樹立了一個假想中的敵人——另一個教師的課程。這激起了學生們的好勝心。同時,賴納巧妙地運用學生們的好奇心和好勝心,構建起了一個有著明確外形——製服統一的團體。形成了集體的觀念。
第三天,集體意識已經在無形中茁壯成長,甚至不需要賴納的催化。孩子們興奮地發揮起各自的能力,將這種集體意識無限延伸。他們不但建立起自己的標誌和網頁,還發明了自己獨特的問候手勢。在集體的名義下,他們排斥那些有強烈個人主見,善於思考,不輕易融入集體的孩子;而那些原先孤立弱小的孩子,則狂熱地投入到集體活動中並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歸屬感。而那些強壯勇武的孩子,也收獲了他們內心中鋤強扶弱、振臂一呼的英雄渴望的滿足。
到此為止,孩子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到了某個假想的理想集體中。他們不需要去思考,隻需要去服從。因為在這個集體裏,有紀律,有目標。他們所有的行為,都是以集體的名義進行。而他們每個人所取得的成績,都代表著集體的榮譽。這個集體給每個人帶來的好處是,無論是強大的還是弱小的,他們都能夠獲得各自的心理需求。
作為一個在集體主義意識中長大的中國人,我早已習慣了這種狀態。我相信,這也是所有中國人都具有的原生意識。但這對於從小在個人主義環境下生長的孩子來說,這不啻是一種全新的體驗甚至是救世的福音。
到了第四天,事態的發展就已經開始脫離賴納的預想進行了。浪潮在學校裏所形成的潮流,吸引了大批其他課程和班級的孩子參加。賴納的課堂上,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熱烈氣氛。這讓那些置身浪潮中的孩子們,生發出前所未有的榮耀感和狂熱。當感到受到威脅的黑社會向賴納發出威脅的舉動時,一個原本怯懦的孩子自發地帶著槍跟從並守衛著賴納——他們的領袖,而不是老師。
課程進行到第五天時,我們看到了專製是如何取代了民主,和平是如何演變成暴力。在這天的水球比賽中,孩子們以集體的名義強行要求所有己方的支持者統一穿著,不服從者不允許進入比賽場館。而當比賽出現對己方不利的局麵時,他們為了集體的榮譽,不惜使用恐怖的暴力。當有孩子對此種危險的態勢公開表示反對時,打向她的巴掌竟是來自於深愛的戀人。
此時,那個自以為頭腦清醒,沾沾自喜於成功地把孩子們吸引到原本枯燥無味的曆史課程中的老師賴納,也在不知不覺中掉入了被崇拜的陷阱,享受著學生們無條件地崇拜。當他的妻子好意提醒他,他的課堂實驗正在走火入魔,學生們正在成為受害者時。賴納的反應竟然是認為她妒忌自己在課堂上的成功。原本是關係融洽的夫妻,賴納居然惡言相向,嘲笑妻子雖然學曆比他高,卻每天需要服用抗抑鬱藥才能夠出門上班。
浪潮的演變所帶來的人性的惡化,至此已見端倪。其速度之快,令人難以置信。
電影裏最令人震撼反省的場麵,是發生在第六天的事件。此時,參與浪潮運動的學生人數,早已超出了賴納的的預想。他的課室已經根本容納不了所有的參與者。他把所有參與浪潮運動的學生們,集中在學校的大禮堂裏。學生們無不懷著某種神聖的使命感,裝束整齊,心情激動地等待著他們的領袖賴納向他們發號施令。而就在幾天前,這些學生們還表示,根本不相信獨裁專製會發生。他們都認為那是早已成為曆史的過去。
在眾多的追隨者般的學生麵前,賴納慷慨陳詞,以使命感為號召,鼓動學生們將浪潮運動推向全國。現場氣氛達到無比熱烈的程度。而當其中有學生提出質疑時,賴納輕易地就將眾人的憤怒情緒挑動起來,讓他們揪出這個所謂的叛徒。而學生們也毫不猶豫地一擁而上,將這個幾天前還是他們的好友的質疑者揪到了批鬥台上。
這一令人膽戰心驚的場麵,似乎荒謬,但是卻很真實!因為現實往往就是荒謬得無比真實。
從民主自由倒退回獨裁專製,可能嗎?完全可能。很困難嗎?一點也不!
不說這部電影本身就是根據發生在美國當年的真實曆史事件改編的。就說幾天前的美國,不是也上演了一場這樣的危機嗎。而領頭的人物,竟然是一國的總統。
仔細回顧一下,美國的這場憲政危機的發生,和《浪潮》這部電影所敘述的、從民主到專製的過程,有很多的相似之處。比如,領導人試圖確立獨一無二的權威;壓製所有的質疑和思考;使用虛假的理念號召民眾;將狂熱的行為吹捧為至高的榮譽。等等。
人類其實是很健忘的。人類也是缺乏理性的。納粹德國當年的崛起,並不是打著專製獨裁的旗幟,相反,他們是以民主的名義進行的。今天,我們也許為美國逃脫了一次專製的危機而感到慶幸。但誰也不敢說,明天,將來,獨裁專製會不會再次出現。
要知道,人類在專製的製度下生活的時間,遠比在民主的製度下生活的時間要長得多。也許人類的內心深處,還藏著各種崇拜和被崇拜、順從和被順從、追求一致而非獨一的心態。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孤獨的人會渴求集體的關心和群體的歸屬感。有野心的人會追求群體中的存在感。這些都是獨裁專製發育的合理性所在。一旦遇到合適的時機,專製獨裁就會悄然而至,所向披靡,占領我們的社會。
究其實,獨裁專製並不是某一個人能夠完成的。獨裁專製是人類群體共同行動的結果。當我們把批判的矛頭指向專製的獨裁者時,我們很容易就忽視掉那些推波助瀾的狂熱民眾。若是不信,看看川普腳下匍匐的眾多普羅精英,就可悟得一斑。
同樣,鉗製和預防獨裁專製的力量,也來自於廣大的民眾。美國此次得以從憲政的危機中逃脫,也正是因為民眾的力量。如何獲得民眾的力量,永遠是政治家們的追索的課題。
若是對這部電影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油管上搜索,那裏有《浪潮》的簡介版。